作为2008年成立的本地生活平台,“饿了么”主要经营项目有在线外卖、新零售、即时配送和餐饮供应链。到目前为止,“饿了么”已经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城市,加入的餐馆数量已达200万,用户数量高达2.6亿。去年5月,“饿了么”被允许打开一个无人机的实时配送路线。10月15日,“饿了么”正式启动了战略升级,包括创建一个高端餐饮外卖平台,同时发布饿了么星选App。
然而,很多人只看到“饿了么”的灿烂一面,却不知道,当时“饿了么”在第一次申请注册商标时,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事实上,在“饿了么”出现之前,类似于“x了吗”的句子因为太简单,很难构成商标注册的关键标准--显著性特点。与商品或服务有关,所以当“饿了么”申请商标注册时,无疑遭到了拒绝,但之后,“饿了么”也立即提出了复审,并最终成功注册,这是怎么做到的?“饿了么”是如何实现“触底反弹”的呢?下面的内容由网为您整理:
事实上,“饿了么”在那个时候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举动,也就是说,在商标审查期间,不断扩大他们的用户群。截至目前,“饿了么”已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18万多家商家加入,平均每天订单超过100万。
2014年,“饿了么”为了抢占市场,疯狂扩张,员工数量在三个月内从200人猛增到2000人,迅速占领市场。因此,当人们现在提到“饿了么”这三个字时,首先想到的是“饿了么”这个软件,所以商标局也认定“饿了么”具有商标的基本属性,并最终决定核准注册。
不得不说,“饿了么”这个“绝处逢生”的“背水一战”真是令人钦佩,知道直接申请会被拒绝,但是采取措施,先让自己名声大噪,这样才让自己的“显著性”程度站得住脚,然后完成注册。不仅是“饿了么”,像“两面针”“六个核桃”等等。当时,它也是第一个公开自己的知名度,然后完成自己的商标注册。
但事实上,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它和“裸奔”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它首先积累自己的知名度,然后再及时注册它的商标。想象一下,如果这个项目在稍微出名的时候就被复制、山寨了,很有可能这个商标还没有注册成功,它就将湮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