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预测资本性支出相关的参数包括资产经济耐用年限、评估基准日剩余经济耐用年限、永续期剩余经济耐用年限、更新资本性支出价值、折现率等。 (一)资产平均经济耐用年限,即资产更新周期的确定 当评估基准日只有1项资产时,资产经济耐用年限即为该项资产的经济耐用年限。 但在评估实践中,纳入评估范围的固定资产通常为多种类多数量的,甚至成千上万项也是很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单项资产各自经济耐用年限分别计算资本性更新支出,工作量非常大,很多情况下也是没有必要的。 如果采用分类计算资产平均经济耐用年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应该如何操作呢?某类资产平均经济耐用年限公式为: 某类资产平均经济耐用年限= ∑ ( 某项资产经济耐用年限×金额权重 ) 为了直观地观察上述公式各参数对平均经济耐用年限的影响程度,现举例说明。 假设评估基准日某类资产共有2项设备,并均于评估基准日对设备进行了更新,资产未来更新价格水平采用评估基准日设备购置价格水平。现在我们来计算资产更新支出折算到评估基准日的现值。 折现率设定为10%。 分场景分析如下: 1.资产经济耐用年限离散程度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A、B两项设备购置价格相同,即各项设备在计算加权平均经济耐用年限时的权重相同情况下,资产经济耐用年限离散程度越大,误差越大,低估资本化支出程度越大。 如表2所示,从场景1到场景5,随着方差的减小,误差率也在不断减小,各场景中各设备经济耐用年限越接近,误差率越趋向于零。 2.金额权重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分析 如表2所示,从场景1至场景4,随着各资产经济耐用年限离散程度的减小,误差率在减小。 在离散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耐用年限较长且金额所占权重较大的场景的误差率,会略高于相对场景的误差率。 即场景1(1)、2(1)、3(1)、4(1)的误差率分别高于场景1(2)、2(2)、3(2)、4(2)的误差率。 通过上述场景分析,在计算分类资产加权平均经济耐用年限的评估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和指导,以减少评估风险,防止低估资本性支出: (1)资产经济耐用年限与金额权重均会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其中离散程度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远高于金额权重的影响。 当经济耐用年限离散程度较小时,可以忽略金额权重的影响。 (2)按资产经济耐用年限归类,将经济耐用年限相近的设备归集到一类,各设备经济耐用年限差距不宜超过5年。 (二)评估基准日剩余经济耐用年限的确定在经过适当分类后,评估基准日剩余经济耐用年 限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取得: 某类资产评估基准日剩余经济耐用年限= ∑ ( 某项资产尚可使用年限×金额权重 )或= ∑ [ (某项资产经济耐用年限-该项资产已使用年限 ) ×金额权重 ]如( 某项资产经济耐用年限-该项资产已使用年限 ),则取零值。 一般不采用直接用该类资产平均经济耐用年限和该类资产平均已使用年限的差来计取的方法。 永续期剩余经济耐用年限= ∑ [ (某项资产评估基准日剩余经济耐用年限-预测年限 ) ×金额权重 ] 其中,当“某项资产评估基准日剩余经济耐用年限-预测年限”结果为负数时,则按“某项资产评估基准日剩余经济耐用年限-预测年限+资产平均经济耐用年限”计算。 (三)更新资本性支出价值的选择 目前实务操作中,更新资本性支出金额有如下几种选择方式: 1。 采用评估基准日该资产账面原值作为未来更新 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金额,并在未来预测更新支出中保持不变。 2。 采用评估基准日该资产评估原值作为更新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金额,并在未来预测更新支出中保持不变。 3。 在预测资本性支出时,考虑了固定资产价格变动因素,以资产账面原值或评估原值为基础,结合固定资产价格变动趋势预测更新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并在以后预测更新支出中保持价格不变。 第3种处理方式考虑了价格变动因素,但需注意收集验证价格变动合理性的依据资料,因该资本性支出是某类资产的且类别划分是按资产经济耐用年限进行归类的,所以考虑价格变动因素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 第二种处理方式较合理且易操作;在资产物价变动不大时,可以考虑采用第一种处理方式。 需要提醒的是,折现率与企业整体价值收益法中所采用的折现率应保持一致。部分评估师采用不同于企业收益法折现率的作法是不正确的,如有的用资产折现率。
阅读全文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