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我们跟扬子江学什么?
有人说,扬子江模式不可复制,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其本身的灰色气质不但遭受诟病,也往往成为被攻讦的地方,甚至上升到道德审判的层面,虽然这远非一家企业所称一肩承担。
那么,扬子江到底有何成功秘诀,对中国药企有什么启示?扬子江模式如何与时俱进?
渠道驱动:扬子江模式的根本密码
扬子江的成功,是中国式的。
1971年,扬子江还只是泰兴县口岸仪表厂的一个制药车间。1980年时,产值仅仅60万元,和现在其他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样,率先萌发的市场经济意识,让扬子江人“自己找原料、自己找市场”,从而抢占了市场先机,到1988年,率先江苏医药企业销售过亿元。
进入90年代,或许是无心插柳,或许是领导层的超凡洞察力,扬子江快速扩张规模,以求规模效应的同时,建立健全了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体系:建立起三大局、九大公司、30多个省公司、100多个办事处的经营管理机制,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渠道驱动”为内核的营销模式。
与传统的4P平行分离相比,扬子江是紧紧围绕渠道这1P,进行产品、价格和促销的3P组织,通过渠道差异化来规避产品同质化;而在渠道体系架构和人员管理上,又完全“中国特色”,不仅是利益激励,还融入了乡情、人情,其实就是扬子江模式的根本密码。
1、渠道销售体系:包产到户
在渠道体系构架上,扬子江药业或许可以说是“制药行业的安利”。
扬子江的渠道推广队伍,正式在岗规模达1000人,业务员几乎全部来自扬子江的根据地泰州。这支同乡人为核心的营销队伍,有求富的迫切欲望,有吃苦耐劳的品性,有乡情浓厚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保障了强大的执行力、高度忠诚和体系的安全性。
扬子江模式中,把业务员的责任和利益衔接起来,颇像“包产到户”,多劳多得,自己给自己打工,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业务员的积极性和潜力,甚至带着全家集体上阵,从而千人的显性数字下,隐藏着5-6倍的推广队伍规模。
实践证明,人海战术在特定时期是有效的,比如三株口服液,关键是能有效管控。
由于其组织架构趋于扁平,故此其管理方式,是绝对垂直式的,从总经理到营销局副总,都以营销管理为核心导向。将这条体系抓在手中,保障了信息双向沟通及时,反应迅速,保障了强悍的执行力。
通过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和军事化管理,激励+风险+利益,环环相扣,有力地保证了销售任务落实。
比如:对销售员实行“资金回笼奖”、“新品推广奖”、“单品种销售奖”,调动销售员的积极性;年初,总公司都要和营销局的负责人签订销售“军令状”,并将销售指标分解下达;3个月完不成销售指标,任何层级须自动离岗,等等。
2、市场定位:中低端切入
在一二级城市,医院市场是被外资企业专利产品和大企业所控制的。扬子江药业的产品结构,决定了在这块领域竞争,胜算不大。
故此,扬子江将目标终端定位于中小城市医院,以低端市场作为营销切入点,竞争环境更为宽松,产品结构更为适合。
事实上,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也是众多中国企业能够崛起的秘密:华为对阵思科,非常可乐叫板两乐,其定位如出一辙。
3、终端促销:强悍凶猛
在终端促销上,完全以医生处方权的争夺为导向,将中国式关系营销发挥到极致,就是和其他药企一样,利用医院供药返利制度,来激活医生的欲望,只不过,扬子江返利制度更有促销力罢了。
必须说明的是,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必然,在医疗体制设计欠缺的背景下,药企为医生的高收入买单。
这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没有必要苛责扬子江一家,扬子江也无需为此惭愧。
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成就了扬子江模式。有记者报道这样一件小事:
冬天,北京下了一场几乎造成城市交通瘫痪的大雪。在那种天气里,一般企业的业务员可能就在家里睡大觉了,但是扬子江的业务员不会。他们准时出现在某个医院的药剂科主任面前,并准备好了一辆让其能够顺利上班的出租车。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保健品中的“会务营销”的亲情化模式,其中,诞生的中脉、天年,也是营销人性、亲情营销,只是服务对象不同而已。
4、产品策略:一揽子产品群
扬子江产品结构以普药为主,很繁复,中成药为主,中西药并举,形成了抗微生物药、消化系统药、循环系统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等10多个系列、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结构。一度荣获“板蓝根大王”、“速效大王”等头衔。
特别是在占了国内药品市场60%抗生素、心脑血管和胃肠道三大领域,扬子江采取了聚焦式的强化策略,抓住了中国市场需求点。
在包装上,采取系列化,突出产品群品牌效应。
这些药品中,一些仿制药却拥有单独定价权,数量多达5个产品10种规格。加上一些独家药品如“胃苏颗粒”,通过药品“捆绑打包”的方式,与医院签订大订单,既能够满足医院的用药需求,进入医院终端。最终,既能赢得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也能赢得丰厚的利润。
正是这种策略,经过几年的奋斗,扬子江药业的左克、银杏叶片等10种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