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何提高用户量
最近工作在一个特别糟糕的团队做专职需求分析,团队的工作压力特别大,为排解压力时而研读佛法。小悟后,决定还是回归产品职业,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重新整理心情和思路后,对产品有了一些新的角度,用佛经中的道理能不能指导我们研究用户行为呢?
2500多年的佛教文化,在中国早已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融合。不见得是教徒,中国人都能耳熟能详的来两句。例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佛教文化绝不完全是是封建迷信思想,包含了很多深刻的人类行为的解释。我不是佛教徒,我也不是来讲佛经的。我来讲讲产品经理尝尝遇到的一个问题:如何提高用户量。
如何提高用户量。
无论什么样的产品什么行业,什么商业模式。用户量永远是衡量一个产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任何软件产品都是为人服务。没人用,产品就走到了终点。那么让我们慢一点,思考一下:如何提高用户量。这个问题很短,但信息量不小。
如何(how):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
提高(what):我们做什么?
用户量(who):我们做的做的对象或是说目标?
在这个问题中。用户量是目标,我们想净一切办法的终点就是提高他的数量,为达到目标的所有手段都是我们的方法。
关键是用户(人),既然是解决的人的问题,听听我们佛祖怎么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没读过《心经》的人不好理解。大概意思是:事物的五种本质:色受想行识。了解了这五种本质后,我们就能知道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实物对人的影响。
举个例子:我们逛在商场里购物时,偶尔看到了一个商品,眼睛接受到的图像传输到大脑,我们被商品吸引了,认为这个东西有意思,经过反复观察、尝试,思考后决定购买商品,使用商品。这就是刚才讲到的“色受想行识”在我们购物时的影响,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可以被解释。当然,老外也有个理论,在网上常常看到,叫做AIDMA理论(Attendtion→Interest→Desire→Momery→Action),也是这个意思(当然哲学高度上比不上佛学)。
清楚了人们购物时,实物和我们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试着将他剥离出来,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上。
色(物)→受(接受/推送)→想(兴趣)→行(行为)→识(记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