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摄影是科技的产物,因此它的发展历史与科技进步带来的摄影器材的更新换代密不可分。而摄影器材的发展,主要是照相机和镜头的发展及黑白感光材料(胶片、相纸)的革新,这两部分的内容代表着摄影器材的最基本构成。
从针孔成像的“暗箱”,到今天具有眼控对焦功能的高度自动化相机;从尼埃普斯曝光8小时的铅锡合金版,到按下快门片刻后便可得到照片的波拉胶片和可以实时查看照片效果的数码相机;从经典的银盐胶片和相纸形成的传统的影像生成工艺(Picture形式),到全新概念的数码摄影和电脑图像处理系统(lmages形式),摄影器材和工艺在发展上经历了难以尽数的变革,也饱含着无数前辈摄影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们在欣赏高清照片带来的视觉盛宴之余,也会由衷地感叹人类文明与科技的伟大。
照相机的发展
今天,在一部现代高级照相机中,往往融汇了最先进的光学、最尖端的电子学和最精密的机械学,可以说是人类极高智能的集合体。作为摄影的最主要工具,照相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照相机的机身材质从最初的木制暗箱式发展成金属为主,伴随着性能的逐渐机械化,如快门由手拨方式进步为机械快门,光圈和速度均达到可由一个以上控光挡位调节,镜头也由单镜片发展为多镜片组合形式,这些改进都使照相机的摄影功能大大提高。另外,一些颇具个性化的特殊设计开始陆续出现。如19世纪50年代出现了立体照相机;1888年美国的伊斯曼针对大众研制出使用胶卷拍摄100张照片的“柯达1号”相机。
在这个阶段,照相机实现了光学化、机械化完善和成熟的过渡。1949年,德国蔡司·伊康公司(Zeiss lkon)推出了一种取景和拍摄可以共用一个镜头的135相机“康泰克斯”(Contax),成为现代135单反机的滥筋。在镜头研制和摄影光学的改良方面,1949年美国人发明了变焦距镜头,1950年摄远镜头诞生在法国,1954年德国出现了微距镜头。广角、折反射等更高级的光学镜头也相继诞生。摄影镜头越来越朝着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发展。新的特种光学玻璃不断出现,镜头镀膜工艺也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镜头的各种功能和成像性能迅速提高。这个阶段,欧美许多厂家在照相机的机械和光学开发中,重视科技与独创,从起步到飞跃,不断地完善和成熟,确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定型产品。
照相机的发展在高级阶段的最大特点体现在电子技术的融入。照相机开始涵盖更多领域的科技成果,除了传统的光学和机械学,还开始涉及材料力学、人体工程学和电子学,等等。特别是电子工程技术的大量运用,给相机带来了性能和功能上的大幅提升使照相机进入了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阶段。1960年,日本旭光公司在德国世界相机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首台以电子测光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Pentax SP”,率先跨出照相机电子时代的第一步。从此,照相机电子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块、微电脑、激光、红外线、超声波等尖端电子工程技术,被不断地融进相机。到现在,一部照相机内可以设置的功能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照相机的电子化伴随着自动化,使人们不必具备专业技能便可轻松地拍照。
感光材料的发展
摄影的实质,就是感光成像。我们难以想象,当年尼埃普斯为了记录一次影像,要在阳光下进行长达8小时的曝光;达盖尔为了在铜板上获得一个正像,花费了无数时间和精力……发展到今天,摄像机的感光片可以在微弱的烛光下轻易完成曝光,快捷便利的波拉胶片可以在数秒内实现成像。这巨大的差异之间汇集了无数人、无数次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一步一步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才形成如今许多种感光成像的工艺。
100余年来,感光材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工艺的变革与演进:银版法和碘化银纸法→蛋清工艺→火棉胶湿版工艺→明胶干版工艺→软片和胶片工艺。每一类工艺的诞生,都代表着影像生成的系列过程的改进,同时派生出许多新技术。
彩色摄影的出现
彩色摄影的发展历史其实并不短于黑白摄影,这或许出乎你的意料。科学研究很早就发现了光和色彩的关系,并曾进行过多次探索。尽管从摄影正式诞生起,感光成像技术的限制使黑白摄影率先进入实用阶段,但是人类为影像赋予色彩的追求却一直没有停止。人类在从事有关色彩摄影的各种试验和探索的同时,也采用过许多其他办法来为黑白影像增添色彩,包括绘画式的手工渲染、调色等工艺。先驱们在对光和色彩的研究中,通过认识和完善三色理论,乃至加色法、减色法、网屏与彩屏、染料与成色,及其他有关彩色摄影的科技发明和实验上的不断成功,使彩色摄影的梦想一步步得以实现。1935年,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研制成功并付诸实用,至此,彩色摄影总算是梦想成真。1942年,彩色负片正式推出,从此彩色摄影变得像黑白摄影一样方便易行,几十年内便在全球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