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阶梯体验,左行右立能解决吗?

littletree
littletree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34 浏览

如何改变阶梯体验,左行右立能解决吗?

我们一直倡议的电梯“左行右立”规则一直存在着安全性问题,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不是一张简单的“乘梯须知”就能搞定的。

127年前,杰西·里诺(Jesse Reno)发明了第一台自动扶梯,并于1892年3月15日获得专利;首台自动扶梯当时被称为“倾斜式升降梯”,于1893年1月16日安装在纽约市康尼岛老码头(Old Iron Pier)。

优雅的英国但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把它作为重点推广的文明礼仪,它才在大陆流行起来。

有据可查的说法是上海最早从2006年11月开始就已经在宣传左行右立。

2008年11月,上海世博会倒计时600天。上海的上百名白领每天到地铁中轮流值班,提醒自动扶梯上乘客“左行右立”。这项活动在2009年5月推广到全市50个地铁站,且预备持续到世博会召开。

2009年3月份,“中国文明网”转了新华网的一篇文章,其中写到:“‘左行右立’是国际惯例,是成为国际标准城市的必经之路。”

2009年6月,世博会倒计时不足300天,上海地铁西藏南路站每天循环播放“为了迎接世博会的召开,请乘客们左行右立……”

2010年10月,世博会进入尾期,上海建桥学院的学生们仍然站在地铁2号线东昌路的扶梯旁边,手持“左行右立”的显示牌进行宣传,他们自4月起就在浦东新区地铁站值勤。

终于,在政府、地铁公司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第一次完成了在通勤路上与发达国家的“文明”接轨。

但是伴随着我们倡议“左行右立”,这种“文明”行为的安全性其实一直存疑:

香港城市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香港国际电梯工程师协会科学顾问苏廷弼在2006年撰文指出“左行右立”实际是一个陷阱,留出一条通道鼓励乘客在电梯上步行,令人忽略了在高速的扶手电梯上步行也是高风险行为。

2012年天涯BBS也曾有人提出过质疑:“在纽约、巴黎、东京,从没听说过他们要因为安全隐患而取消地铁扶梯的左行右立。是我们因为安全考虑,还是因为我们的电梯质量不行?”

质疑的归质疑,切实行动的也不在少数:

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交通委员会因“左行右立”的不安全性,撤除了294个“左行右立”标语;

韩国首尔曾大力倡导过乘扶梯“左行右立”,但随后的调查显示,约3/4的电梯事故是因人们在扶梯上走动导致,“左行右立”这一规定随即被取消;

近年来,日本也在努力宣传安全正确的自动扶梯搭乘方式,强调“自动扶梯,不要走,不要跑”。

在国内,香港、台湾和上海也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

台湾早在2005就修改了这一宣传口号; 自2005年伊始,台湾开始规定在特定车站及时间使用电梯时,只能站立,不能快步通行,捷运广播宣传改为“紧握扶手,靠右站立”;到了2008年,站内广播再度更改为目前大家听到的“紧握扶手,站稳台阶”。

2010年前后香港也曾推出一个海报运动,安排40名“自动扶梯安全大使”穿着红色T 恤教导人们安全乘梯。

自2012年12月开始, 因为扶梯台阶过大,行走不安全,上海轨道交通不再强调“左行右立”,一些原先张贴在扶梯上倡导这一行为的贴纸已被移除。

但质疑和行动毕竟都只在少数,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直到2019年4月初上海地铁站明确发出修改过后的“乘梯须知”;“左行右立”的行为规范才正式出现在风口浪尖。

了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左行右立的安全性问题是肯定的,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不是一张简单的“乘梯须知”就能搞定的。

一、改变用户行为

以上是2018年12月17日,日本JR铁道公司举行的一次声势浩大的扶梯礼仪宣传活动:小姐姐背后写的是:

1. 在扶梯上不要行走;

2. 抓牢扶手;

3. 站立成左右两排;

电梯入口处的地面印着“请握紧扶手”的字样和示意乘客并排站的图示;

自动电梯扶手上,小兔子标语的内容是“不要在电梯上行走”。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日本4个月前提倡的“扶梯礼仪”都要比这次上海地铁推行的“乘梯须知”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深入人心。

日本人还特意做了一个小实验证明双侧站立比左行右立更有效率。

但问题是,即使是这样细致入微“随风潜入夜”的官宣,今天的日本,依然习惯单侧站立。

这样的剧情在我们身边其实一直在持续上演,不管广播里、指示牌和志愿者曾经做过何种努力。

问题出在哪里?

养成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固然容易,其实我们原本没有左行右立这个概念,也不倡导在扶梯上行走。

但是自从我们把这种左行右立的文化当做是文明引进来的时候,我们用着如下道理:

  • 左行右立可以方面那些赶时间的人;
  • 把左侧让出来方便他人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 最后还有整个社会环境的渲染。
  • 让整个社会接受善的一面,我们乐见其成。

    但是现在左行右立突然就变成了恶习,这有点让人接受不能:

  • 整个社会的快节奏让很多人慢不下来,扶梯的并立通行效率对于左行的人几乎没有意义;
  • 我们群策群力才养成的好习惯没那么容易因为几句简单的社会倡议杜绝;
  • 指望用户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是不太现实的,右立的人依旧习惯右立,左行的人就算想要改变也会习惯性的右立,而不是站在左边给人添堵,站在左边的人就会像是在孤军奋战。
  • 至少,我是说至少我们得拿出当初倡议“左行右立”三分之一的执行力,广播、指示和志愿者至少有一个在同步行动的时候,并立才有可能更加深入人心。

    倡议,是用户最容易接受,用集体来督促大家纠正行为的方法;但效率比较低。

    二、改变扶梯设计

    左行右立有没有问题,当然是有的。

    但是一者给文明添上否定前缀,还真不如“女性优先”车厢类似的策略,提倡用户靠右站立;

    二者用并立效率比左行右立效率更高来呼吁用户并排站立,就有点像是在混淆视听;左行的时候谁在乎其他人有没有效率;

    其实,最让用户关心的是左行右立的安全性;但安全性却不足以成为用户放弃左行右立的唯一理由。

    毕竟,安全性不只是用户的锅;扶梯的质量、安检,设计合理与否这些都需要考虑;尤其是用户对中国制造没那么自信的当下,我们更不应该在质量方面出问题。

    但其实说到左行右立又或者是安全性问题的时候,当人类的行为无法以主观意志立即改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承认现在的扶梯设计“不合理”。

    质量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材料,更先进的技术。

    安全问题,扶梯的阶层高度、运行速度是不是最合理的;防范性措施有没有优化空间,这些都必须考虑。

    最后设计的合理性,为什么会左行右立,电梯的宽度留下的隐患。

    我们能不能把它变得更窄,把某一侧的扶手稍微延伸那么一点点,放一些景观装饰性的东西,在入口又或者是左侧做文章诱导用户两侧站立…………

    其实,对于当下的扶梯,工业设计几乎就没拿出自己的实力。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直接对扶梯动手,加上扶手、安全通道(方便小孩、老人)、改变扶梯的宽度,这种硬核方法见效比较快,但这是在用一个新的问题掩盖旧的问题,新方法是否有效并不是异想天开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时间验证。

    三、改变楼梯体验

    改变扶梯左行右立的安全隐患,如果说间接对用户行为习惯“指手画脚”这是中医,直指本源;那么直接对扶梯设计“大刀阔斧”改革这是西医,头痛医头。

    但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怎么好,同样都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让用户接受新的行为准则。

    当然,如果大家根本就没坐过扶梯,就开始指手画脚难免有些“草率”;因为在这里他们往往不会注意到扶梯的伴生产物——楼梯。

    先有楼梯、后有扶梯,而且一层楼可以没有扶梯、电梯,但绝对不能没有楼梯;只不过它们现在为了便利,宁愿挤在扶梯上“哭”,也不愿站在楼梯上“笑”。

    用户和企业忽视楼梯的存在,这很正常。

    但设计师必须注意到楼梯的存在对于扶梯的意义。

    试想一下,如果用户都去走楼梯又或者楼梯为扶梯分流了更多的用户,那么扶梯的问题还是问题吗?

    那么楼梯要怎么设计,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慷慨走一遭,甚至在某种文化语境把楼梯变成了年轻、活力的标配,把扶梯当做是小孩、老人、孕妇等人的福利?

    当然,这里的楼梯就不仅仅只是楼梯,它还有可能和整个空间景致融为一体,而且还不会浪费用户多少时间。

    这就要回到楼梯的设计本身。

    现在楼梯的设计相当干瘪,除了一些必要的安全性防护措施几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因此,它给人的印象就是费时费力,也不会让人感觉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哪怕它是一种绿色减碳行为。

    给楼梯染色,把它变成琴键、音符什么的,这是一种比较肤浅的操作方式;要注意的是规避安全问题,如果公共场合不合适,游乐园、商场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另一个就是公益,蚂蚁的捐步就是一个不错的参考模式;我们爬楼梯节省了多少能量可以量化,而且积累起来也可以办大事情,比如重建“楼兰”基金。

    最后游戏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把通勤路上的每一个楼梯标记,完成了总任务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这要是放在《黑镜》中,爬楼梯可比刷广告酷多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它和《PokémonGO》绑定,设定你自己写。

    最后

  • 改变用户行为是在直接堵住问题。
  • 改变扶梯设计是在快刀斩乱麻。
  • 改变楼梯体验是在曲线救国。
  • 但其实改变楼梯体验也不一定就是左行右立的终极解决方案。

    回到问题的本身,不管是电梯、扶梯还是楼梯,它们本质上在做的都是帮助人类在空间上(当下更多是上下空间)进行更高效的位移。

    也因此,左行右立的核心关键应该是改变空间上下跨越的结构性设计。

    不管我们对这种结构性设计的理解如何,我们现在能够确定的是:在改变人的行为与改变产品设计方式之间让人去“迁就”产品本身,这就是在舍本逐末。

    PS:部分素材来源@花儿街参考 @观察者

    部分图片出自于Behance作者@木日 MURI

    —END—

     

    本文由@幻梦邪魂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发布于 2023-03-30 15:35

    免责声明:

    本文由 littletree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