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词和基于关系链的获取流量方法
上两篇文章“我在阿里巴巴的流量获取方法论” 、“如何做好PPC和SEO,及流量获取应遵循的3个原则”中讲述了搜索流量世界的特点、价值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介绍基于关键词和关系链的流量获取方法。
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种我多年来积累的流量体系,这是我最想分享的,它是很多方法的来源。我个人的观点,流量一直只有两种载体:关键词和关系链。很多渠道里的流量传播都是这两个基本载体中的一种,或者是变种、混合。
这是我们以前在阿里流量团队的方法论,它的推导是这样的:
流量的背后,是我们大家对信息的需求,不管你是找一个笑话段子、还是看一篇教你做饭的文章、或者是纯粹无聊打发时间随便刷刷。
人类目前为止传播信息的模式,要么通过文字、要么通过人和人的关系。这个在原始社会甚至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比如一个部落发现了猎物要去捕猎,这个信息也是通过大家早就形成的语言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网传递出去。
假设我们回到20多年前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呢?也是这样的。
我是80后,经历过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举一个例子:那时候我有一个亲戚在船厂工作,他听人说有一种水下焊接的技术,但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在今天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搜索一下就可以知道。
但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也有两种方法可以去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去一家尽可能大的图书馆去查资料,以前的图书馆有个重要职能就是大家去查资料的地方;二是去问他的师傅或其他朋友,通过他们的关系网去找信息。
很有意思的是,Google 这个搜索引擎就诞生在1996年两位创始人在斯坦福大学给校方做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的。
图文、视频他们传播的时候一定要用关键词给他们做索引,比如抖音的算法就是给每段视频和每个人打标签。标签就是关键词,然后把人的关键词和视频的关键词做匹配,这是属于变种。
关键词为载体的流量渠道
搜索引擎、淘宝和APP应用商店是关键词主导的流量渠道,这个自不必说。即使微信这个以关系链为载体的流量渠道,它首屏的搜索流量也非常大,所谓的WSO(微信搜索优化)也有了一些成功案例。
而在微信小程序搜索里,如果你搜索“股票”,有几千个小程序都写着股票的标题。但是你搜索“股价”,却只有3个小程序写着股价的标题,你只要是第4个,也能每天来很多用户。仅仅整个股票证券行业,至少还有上万个这样的词没有人去关注。
在美国,有组织统计过所有搜索流量和所有社交流量,是非常巧合的1:1的比例。前面说过:“信息找人” 和 “人找信息” 这两种信息获取模式没有主次之分,这里就有第一个数据上的证明了。
对于获取流量的人来说:人多的渠道要多圈人,词多的渠道要多占词。
我用一个例子开启大家的用关键词做流量的视角。
有一家做家装互联网的公司是这样获客的:在搜索引擎上把这个行业最热门的几千个关键词都搜集起来,买了十多个QQ号码,每个QQ号最多可以建500个群。他们建立的大量QQ群的群名称都是那几千个关键词中的一个,有软件可以批量维护群的活跃度。
所以,当QQ用户在用这些关键词去搜索QQ群的时候,他们的QQ群排在比较前面。这样十多个QQ号码每天能让八千到一万左右的QQ号码加入他们的群,然后再用微信私域的方法转化用户。
以关键词为载体的流量,都可以总结为一个方法论:
在任何渠道里做流量,都可以观察这个渠道里是不是有些流量是通过关键词分发的。如果有,就去抢以关键词作为载体的流量。
至于关键词的来源,百度是一个普及程度很高的搜索引擎,只要百度上被热搜的关键词,在你要做流量的渠道里,大概率也是热搜的。你要做到大批量占领你所在行业的关键词,我们以前阿里的流量团队把这个方法叫“关键词占领”。
比如:微信好物圈,这是一个流量通过关键词分发的渠道;你占据了一批好的关键词命名的圈子,你就天然获得大量流量。
比如飞聊,也是一样通过关键词分发的渠道。如果你认为这个平台会崛起,是一定要去里面建很多标题包含这个行业的热门关键词的小组,以后小组火了流量就是你的,目前飞聊的DAU也有几百万。
比如抖音这样的算法分发的平台,如果你的视频都打上很多行业热门词的标签,额外获得很多流量不是问题,更别说抖音是可以搜索的。去搜索一些热门关键词,很多排在前面的视频流量很大。但是他们可能不是靠内容精彩获得的流量,只是靠标签命中热门词流量就可以。
你只需要笃定一点:只要人类还在用文字传播信息,“关键词占领”的方法就会一直有效。还有花钱购买流量的渠道都是能让关键词发挥作用的,比如今日头条的巨量引擎后台开放了用关键词定位人群的投放。
关于这个信息流投放,很多时候我们投放信息流,时间点很接近、人群属性可能都是25-45女性、高收入年龄什么的。大家的定向条件高度集中,所以广告展现是要靠提价的。
但假如大家是用关键词定向,就不会撞车这么严重,也能触达到很多平常大家触达不了的用户。平台流量得到充分利用,广告主ROI更好看,是多方共赢的。
基于关系链的流量渠道
关于关系链的流量,我在线下听过大家分享过很多好方法,特别是内容驱动、私域社群的很多玩法。
有时候很有感慨的,今天大家做的很多内容十多年前也有一批人和你们是同样的心态和状态。虽然平台变了,但很多讨论的内容都是如出一辙。淘宝当年用一种仰视平台(163/网易/搜狐)的心态去拉流量,今天又有那么多商家用仰视淘宝的心态去获取流量,想想很有意思。
和关键词的玩法不一样,关系链的玩法我觉得国内是远远领先国外的。
不过国外有一批同行,也是做社交关系链流量的,他们比我们更早把社交关系链的方法系统化,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这里插述一下,像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我觉得其实是抄袭自Facebook。
这个一个很另类的观点,我借这个机会说一下。大家看一张截图,Facebook在2009年就推出了一个产品叫Facebook Pages,如:
商家、公司、公众人物、社群可以给自己生成一个页面,这个页面大家可以关注,如果商家发布什么消息可以更新到你的信息流上。这和微信公众平台是完全一定的定位和功能,只是早了4年多。他们很多商家在Facebook做营销也是要拼命涨粉的,如Amazon的Facebook Pages拥有近3千万粉丝。
而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才正式进入大家视野。所以,如果我们借鉴吸收国外同行的方法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