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避开的几个职场决策误区
事前决策偏差
1、光环效应
我们经常在各种广告里看到明星的出场。 比如开心麻花的沈腾代言二手车易车广告“价格全知道,买车不吃亏”,黄渤代言人人车二手车平台“多卖好几万”。我们为啥会相信他俩讲的,从而相信这两个二手车平台,一个能买得便宜,一个能卖得贵的呢?
这就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如果你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有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的倾向,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
我们因为喜爱沈腾和黄渤,进而就会相信他们所做和所说的一切。 其实,他俩演喜剧靠谱,但说这两个二手车平台靠谱就都不靠谱了,因为他们都不是二手车交易行业的专家,在这个领域压根就没发言权。光环效应是我们在职场中,判断一个人的水平或建议的价值性时经常容易陷入的误区。比如,在招聘互联网运营的时候,听说对方在某个互联网大厂呆过,或者做过某个耳熟能详的项目(行话叫“产品”),就觉得对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不做任何的笔试和面试评估,光想着如何千方百计地开各种条件诱惑对方过来了。
这种做法就是陷入光环效应的误区里了。没有人会是一好百好,即使再欣赏对方,在“诱惑”的同时,还是要做好必要的评估,以免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对方是不合适的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经验依赖
我之前有位同事,软件开发的经验非常丰富。后来不愿意再做开发了,就以项目经理的身份转型做ERP实施项目的项目管理。
公司为了让他更好上手,就让他先管理一个已准备上线的ERP项目。 他一接手后,立马觉得原来的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上太没经验了,既没有白盒测试计划,又没有模块和集成测试计划,竟然就这么不负责任地安排上线了。 于是,他大刀阔斧地重新安排各种测试计划,还得意地去跟客户炫耀了一把自己项目管理的“专业”。但ERP实施项目跟软件开发项目是不同的,前者是成熟的产品,完全不需要像后者这样,做这么多测试来验证产品是否有程序运行上的缺陷。结果,临近上线的项目差点黄了,公司紧急换回原来的项目经理并反复跟客户道歉才算将这件事给平息了。
这就是过度的经验依赖。因为太过依赖过往的经验,而不考虑经验适用的前提和边界,做任何事都用一个模子来套。经验依赖在职场上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难避免的,无论哪个职场层级的人都是如此。 特别是擅于总结经验,工作业绩突出的人更容易陷入在这个误区里。
好不容易总结出了一套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而且照着经验来做轻车熟路,又有多少人舍得抛开习惯的模式换种新方式再来尝试呢? 但问题是,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今日的月照不出昨日的光辉,老经验在碰到新问题时不因时因地而变就会吃亏。
3、可得性偏差
我有个亲戚很怕坐飞机,不是畏高,而是因为他认为坐飞机很危险,容易失事。 因此,他出远门都是优选火车,实在没火车,宁可乘长途汽车也不坐飞机。 但实际上,飞机的安全性要远远高于长途汽车。截至2017年的粗略统计,汽车的出事概率是万分之八点一,而飞机的出事概率只有三百万分之一。
那为何我亲戚会误以为飞机没有汽车安全呢? 这就是可得性偏差在作祟了。 可得性偏差,也被称为易得性偏差或易得性偏见,指人们根据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估测事情的重要程度和可能性。
只要有飞机失事,全球媒体就会广泛报道,在我亲戚脑海中形成的记忆就很鲜活;而每年的车祸实在太多了,媒体都懒得报道,在我亲戚脑海里就没多少记忆。 因为飞机失事更容易想起来,他就误以为坐飞机很危险了。
因此,在职场中,凡是我们靠记忆或直觉来做决策的事,都有可能有着很大的可得性偏差。 比如,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因为自己经常听几个朋友提起某家公司的名字,就误以为这家很出名,草率地就合作了。
其实,这家公司在行业里处于下游,只是因为你听得多更容易想起来,就以为有名了。
4、锚定效应
最新款的华为14英寸的MateBook电脑最便宜要5388元,一台华为Mate30 5G Pro手机最便宜要5888元,一个能将Mate30手机秒变15寸电脑的2K全显示屏,你觉得值多少钱呢?
一款小米Adroid平板899元,一台19英寸的电脑屏幕699元,一个能将华为Mate手机秒变15寸电脑的2K全显示屏,你觉得值多少钱呢?
前者我估计你很可能会说值2000、3000元,而后者你可能只会说值几百元。 这种差别就是锚定效应造成的。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最终确定的值则会受到事先考量值的影响。
不仅在生活中,在职场中我们也总是会受到各种锚定效应的影响,从而导致自己的估计值远远偏离实际值。 比如,在做市场投入时,一般供应商会给你参考几个他们几个大客户的投入,这家投了1个亿,那家投了8000万,最少的一家都投入2000万。
原先你只准备投入10万元试下效果的 ,被这么一锚定,一下子就觉得投个几百万元好像也算不上啥,预算上限蹭蹭地就飚上去了。
事中调整偏差
1、损失厌恶
在排队就餐的过程中,假如等了一个小时以后,你发现旁边一家餐厅已经有空位了,这时你是选择继续等待挨饿,还是放弃排队去旁边那家有空位的餐厅就餐呢?调查发现,大多数人是选择继续等待,因为放弃等待就意味着自己的一个小时白等了,损失(白排了一个小时)产生的厌恶感远远超过获得感(马上可以吃饭)。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做出如此不理性的选择,原因就在于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损失厌恶在职场中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各种决策的调整。 比如,我们要用钱时,往往是先将盈利的股票卖掉,而留着亏损的股票不卖。实际上,盈利的股票若留着会赚得更多,而亏损的股票将来很可能会继续下跌。
但厌恶损失的心理,让我们无法接受卖出亏损股票的理性选择,因为一卖出就代表损失给坐实了,而不卖的话则还有未来可能会赚回来的虚幻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