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完颜慧德靠造梗获粉百万,流量新势力是如何诞生的?
作者|花花小萌主
近期,年轻人话题里津津乐道的都是上海万圣节,一个西方的节日却处处透露着本土文化的趣味,有人说这是一场cosplay的狂欢,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场玩梗的盛宴,甚至有人把此次万圣节,称之为“万梗节”。
从唐僧、安陵容、向太、吴京到乙方、鲁迅的“不干了”、李佳琦的“哪里贵了”……互联网上的热梗,都从线上来到了线下,梗,似乎在成为一种新的语言,也在成为新的流量势力。
正如抖音博主“感悟心理学完颜慧德”,就是因为“梗”而获得了百万粉丝,目前,完颜慧德的粉丝已超过222万,获赞也已超过200万。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其抖音的主要内容是与心理学相关的各种主题视频,如人格障碍、适应障碍、失眠的心理问题等,但完颜慧德能获得粉丝,却不始于她的专业,毕竟,那些心理学专业在网友看来,就像一个“笑话”。
关于完颜慧德的造梗流量
完颜慧德的首发短视频在2019年5月13日,当时结果并不理想,且一开始她的粉丝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从寂寂无名到成为年轻人眼中的网红,主要归功于她不知不觉中的“造梗”能力。
一是她造梗人设,完颜慧德走红互联网还要归功于她的长相,撞脸了“三梦奇缘”,除了长相神似,连说话的声音、语气都非常相似,因此完颜慧德刚火的时候,很多网友将其称为“一梦奇缘”。“三梦奇缘”是自称“小杨幂”的网红,以其独特的脸型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因为和杨幂有点神似,网友称她们为“分幂物”,甚至还诞生了#杨幂是一个种族#这一话题。我认为,这或许是她初始流量的发酵起因。
二是她的造梗无意,不同于其他人有方向性的造梗,完颜慧德的造梗完全是无意的、被动的,带着一种懵懂无知的荒诞幽默。比如把“滚出去”说成“拱出去”,把“伦理问题”说成“lonely问题”,把“安分守己”说成“iPhone手机”,把“笑晕了”说成“笑拥了”,还有“好嘞叫闺蜜,不好嘞叫敌蜜。什么是敌蜜,就是敌人的秘密。”……
综合完颜慧德的人设+造梗,网友将其称之为“楼兰语”,成为一种新型网络语言,成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流量新势力。之所以称之为“楼兰语”,还是源自于“三梦奇缘”,因为长得像刚出土的楼兰干尸,所以这类长相、口音所输出的语言,统一被称为“楼兰语”。在互联网上,有大规模的模仿和二次创作,甚至还有《楼兰语考试》、《楼兰语速成指南》等内容,可见其风靡程度。
有网友说,不会几句“完言慧语”,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5G冲浪。的确,现今,大家想要证明自己是互联网常驻嘉宾,脱口而出的热梗,成为了最好的证明方式之一。
“梗”的类型有哪些?
互联网上的梗很多,除了“完言慧语”,还有类似“栓Q”、“芭比Q”、“PUA”等各式梗,有的梗是单纯的从语言的谐音中来,有的梗背后隐藏着热门事件,而有的梗则源自于包装的形象。所以,在我看来,梗,可以分为三类。
1.语言谐音梗
这一类梗,最明显的就是完颜慧德的造梗,在语言、口音的助力下,能够迅速被网友捕捉并发酵。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已被封禁的抖音博主“铁山靠”,一句“卧室嫩叠”(山东方言“我是你爹”)在短短3个月内涨粉近1300万人,甚至有了一群自称“靠家军”的铁粉。
比如“猫饼”,是毛病的谐音,网络释义上说,通常在网络上都不是指吃的饼干,而是说有一定神经质的人群,并不是指这个人真的患有生理上的疾病。还有诸如UCCU ,“You see see you”简称“UCCU”,意思是“你看看你”。
再比如之前网络上的一个热梗,晏子使楚,被人羞辱后离开,有认识晏子的大臣一听,急忙去追,说“晏子!晏子!没有你我可怎么活啊 !”这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岳云鹏的台词,将其与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谐音,虽然恶搞,却也让人解压欢笑。
2.热门事件梗
语言谐音热梗传播简便,肤浅易懂,而热门事件梗故事相对较多。近期聊得最多的就是李佳琦的“哪李贵了”,源于2023年9月10日,李佳琦直播间怼网友事件,意指一个人如果觉得某个商品贵,要最先反思自己有没有努力工作。
另外,之前冲上热搜的“小镇做题家”也是如此,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小镇做题家”的故事屡屡刷屏,看似年轻人不堪重负,其实更多的是以自嘲的方式减压。
再则,事关“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的热梗也一直是流量中心,这是年轻人抒发自己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
与语言谐音梗不同的是,热门事件梗往往蕴含了深层的文化、生活的现状,更是情绪的一种抒发。
3.包装形象梗
顾名思义,这类梗,主要是从形象上入手,比如“楼兰语”本身就是一个梗,属于包装形象梗,因为主要是长相与楼兰干尸相似,才有了这个定义。
网友有时候为了立住自己的人设和形象,常常使用二次元的一些梗,来证明自己的可爱,比如“嘴替”,“互联网嘴替”就是非常受欢迎的人设,大胆发言,表达大多数网友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比网友们自己想要说的还要到位。“互联网嘴替”和“键盘侠”相反,是一个褒义词,是对网友有文化涵养、擅长表达的赞赏和肯定。
正如原本憨厚可爱的Loopy,通过P图手段,充分发挥了“皮肤最粉,骂人最狠”的“互联网定律”,就成了当代年轻人的“互联网嘴替”。
其他还有尊嘟假嘟、哈基米等词,与语言谐音梗不同的是,这类梗本质上是为了显示沟通中的可爱形象,不让语言显得生硬。
从以上三类“梗”中,我们可以发现,“梗”有三个特点:
一是梗有依托性,梗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暗度陈仓或者明修栈道的,每一类梗都有各自的依托,比如语言、事件、形象等,没有这些打底的梗,并不能流行。
二是梗有时效性,搜索互联网上的梗,每一年都有新的热梗,2021年的“夺笋呐,后山的熊猫都被你饿死了”,是 “多损哪”的谐音,还可叫“笋都被你夺完了”;2022年的大冤种、我真的会谢等,今年的“花西子”,人们不再说出门挣钱,而是说 “出门挣花西子”,一天的工资也不再以元为单位,而是换算为几倍的“花西子”。
三梗有情景性,无论哪种梗,都能够运用到相应的场景中,无论是沟通交流还是品牌营销,“场”还是不可或缺的,不能运用的梗,不足以称为流量新势力。
有人说过,造梗并不改变语言已有的知识,而只是将某种新的能指符号赋予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深以为然。
“梗”是如何成为流量新势力的
“梗”带来的流量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梗”是如何解析流量密码的?
1.情绪表达
人都有情绪,有情绪就需要表达,不然就会变得压抑不快乐。“梗”是在了解年轻人心态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互联网的语境,创造易记忆、易传播的内容,是通过信息的整合实现语言的幽默表达。热梗只是一种沟通方式,本质还是语言,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互联网上不断流行的热梗,是一种网友的“精神需求”。
用幽默的“梗”去表达现实中遇到的各种情绪,从而获得压力的释放,无形中可以暂时解决很多的矛盾。正如在完颜慧德的视频里,“lonely问题”、“iPhone手机”,将原本让年轻人抗拒的语言,变得诙谐和易于传播,把不良情绪化解在了“梗”的趣味中。
2.二次创作
“梗”要成为“热梗”,就要有足够多的二次创作,我们常常说参与性,二次创作讲的就是一个参与性。只有网友能够参与到其中,“梗”才能成为流量。用户参与度越高,互联网流量就越大。
带着清澈单纯输出梗的完颜慧德,被某些网友调侃为2023年度造梗女王,她能火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的无意性触发了网友的参与性。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这本书中还首次提出“参与性文化”这一概念,用以描述媒介文化中的互动现象。他认为“生产者、媒介、消费者及创造性的思想汇集在一起,使得文化工业呈现出一种双向的通路。”
3.圈层文化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熟练地运用热梗,已经成为网友们标榜时尚和划分圈子的一种手段。所谓圈层,就是群体在特定兴趣领域或社交场合内,形成小团体并呈现出共同价值观、话语模式和行为规范等现象。《小众时代》写到,“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本就有着不同需求、不同爱好的人群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与志同道合之人联系、聚集在一起。在小众的圈子里,用户很容易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这些都直接推动着小众群体的发展扩大。”
圈层就是影响力,正如之前小红书推出“找搭子”,就是一种圈层营销,造流量、引共鸣。而小红书整个平台,就是圈层文化流量的最好代表。圈层,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传播属性,“梗”已经成为圈层文化的代表,也就成了流量洼地。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考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梗”,就是这样一种话语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