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月薪15万诚聘人才”,你敢去吗?
近日一则“月薪15万的境外工作你去吗”的话题冲上热搜。
随着高薪诈骗信息的高频曝光,以及身边无孔不入的诈骗陷阱,你会发现,诈骗陷阱,就像蓄势待发的枪口,时刻对准着我们每一个人。
天上不会掉馅饼,全是骗子设陷阱。有时候我们接到的求职诈骗电话背后,并不只是一个骗子,而是一整座诈骗工厂。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更要擦亮双眼,识别这类求职陷阱,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高薪求职的诈骗陷阱中,往往会打着“不需要文凭、不需要任何的技能、不需要面试”的旗号,吸引求职者来投递简历或者主动面试。他们声称只要来境外,就能够“高薪”聘请你赚大钱。
凡是这种没有清楚描述具体工作的,而且也没有提前在外签好用工协议的,大多数有涉嫌诈骗的嫌疑。
职场人小圆最近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境外招聘电话。起初小圆直接挂断了此类骚扰电话,但是随着求职无进展,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便产生了侥幸心理, 接听了对方的电话。
对方声称不要求文凭、语言和技能,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都很优厚,随后中介公司加了他的联系方式并不断诱惑,让小圆产生了试一试的念头。
在出发前云南换乘到境外前,小圆就联系不上所谓的“中介公司”和对方负责人了,他这才感觉到不对劲,立马折返回去并报警。
职场人要做足信息调查,不要认为自己遇到诈骗的可能性小就掉以轻心。切记要使用正规渠道求职,查询公司的真实性以及各类资质信息后再进一步接触沟通。
对于职场人来说,要增强自身的求职安全意识,提高警惕,不给诈骗公司可乘之机。
因为对求职诈骗缺乏一定的警惕心理,也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初入职场的新人容易误入信息网络诈骗陷阱。经过公司的所谓“正规流程”和高薪工作迷住双眼后,一点一点地陷入泥潭。
职场电视剧《猎场》中,胡歌饰演的郑秋冬经熟人介绍进入了一家公司工作,起初他只是做些宣传性的工作,后来慢慢地公司让他全国各地“宣讲”,并给予丰厚的报酬。
当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陷入传销组织后,却被眼前的高薪利益蒙住双眼,再也难以脱身,最后锒铛入狱。
求职时,我们要常怀警惕心,多关注学校、警方组织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安全教育教程,总结自身容易被诈骗的特点,以便于下次能够更好地应对此类风险,从源头上防止被骗。
还有些不法公司和不法分子,通过铺设求职陷阱,套取利用求职者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犯罪。
有些公司甚至利用求职者的信息来申请高利贷,不断要求求职者进行所谓“安全验证”,求职者不明所以,也没有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识,最后不留神陷入诈骗陷阱。
前段时间,有网友提到自己和部分应届毕业生应聘工作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被贷款”了2万多元。大家一起找公司讨说法时,公司却矢口否认,说并没有欺骗学生,贷款为他们自愿操作,用于公司新人发展费用。
因此职场人求职时,一些个人隐私的文件要标注该复印件只用于招聘使用,警惕交出自己的证件原件。
我们必须清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在签订合同之前索要他人的证件原件。
在信息化发达的当下,个人隐私在求职招聘时显得更加重要,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就降低了被诈骗和套路的风险。
不少毕业生过于求职心切,看见他人有工作,而自己没有工作,有时候过多地降低自己的求职心态,主动交报名费和培训费。
类似这种“付费上岗”的诈骗陷阱,通常犯罪分子会用多种的手段向求职者索要钱财,损害求职者的就业权益。
还有些所谓境外的工作,甚至会先用旅游签证或者留学签证作为过渡,骗你后续再换工作签证,并由此索要办理费用,此类操作大多涉嫌诈骗。
朋友小李毕业后一直在为找工作奔波。好不容易通过一家公司的面试,但三天培训期后,公司却提出让他当学徒,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后期公司会给予报销。
小李只能自己先垫付了这笔费用,但是如今培训已结束,但公司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
后来小李才发现公司就是不断招聘新人,骗取培训和其他费用,耗着员工逼迫他们主动辞职。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及时保留诈骗公司要求转账的证据、对话和承诺,并停止任何的转账行为,尽快报警。
职场新人一定要记住“四不”,不轻信、不泄密、不汇款、不参与刷单。倘若遭遇求职诈骗,也要冷静面对,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让不法分子早日落网,让我们的职场更加清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抱有侥幸心理,踏实奋进,专注提升自身职场能力,便能避开高薪诈骗陷阱,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