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穷人也开心:价格歧视
虽然说市场经济是最公平的经济体制,但是仔细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价格现象,就能发现其中也有许多的“不公平”。所谓价格歧视,本质上就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产品或服务时,采用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简单来说就是相同的产品却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费用。
只要有可能,商家就会实行“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每个消费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只要商家能够在市场上将他们有效地分隔开来实行价格歧视,就可以“捕获”更多的顾客,把能够支付高价的顾客与只能支付低价的顾客一网打尽,获取最大可能的利润。
在生活中,实行“价格歧视”的事例随处可见。比如,乘坐公交车,买了月票的老乘客与偶尔的乘客所花的钱不一样;飞机票在寒暑假时对学生有很低的折扣;电影院一般对少年儿童都实行“半票”;看同样的电影,节假日的观众也要比平时的观众多付钱买票;有的舞厅为了使舞客在跳舞时可以成双配对,只对男士卖票,女宾可以完全免费。
价格歧视策略不限于上面所说的形式,只要符合价格歧视的一般条件,即产品个性化、有差异,就可以运用价格歧视策略,差别化是歧视策略的主要特征。利用代金券或优惠券可以实现特殊群体的差异化歧视,例如,公司在媒体广告中宣称,剪下广告中的优惠券在购买时可以代替5元钱使用。该公司并没有直接降价5元钱,而是使用这种策略把顾客分成价格敏感型和不敏感型两组不同的消费群体,价格敏感型的顾客一般是学生或老人群体,会在购物时使用优惠券;另一些人,如高级白领、私营企业主等对这些优惠不屑一顾,而按原价购买。该做法实际上对那些价格敏感型的顾客索取了相对于其他顾客较低的价格。
我国越剧有一段传统曲目,叫《何文秀》,其中有这样一段唱词:算命先生说,“大户人家让我来算命,不能少于五两银;中等人家让我来算命,待茶待饭待点心;贫苦人家让我来算命,不收银子半毫分,如是家中有小儿,还要倒贴铜钱24文。”这段唱词中的算命先生真是一副菩萨心肠,着实让人感动。
算命先生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家制定了不同的定价策略,他就不担心大户们知道他为别人算命不收钱,不再找他算命了吗?其实算命先生恰恰是摸准了大户人家的心理,即便他的定价策略被大户人家听到了,大户人家还是照样找他算命。因为随着知名度提高,不管他如何定价,都不会影响他的生意。这种情形与现在市场中广泛存在的“价格歧视”现象如出一辙。
价格歧视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价方案,它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的商品的价格都不同。假如商家可以摸清每一个消费者心目中的理想价位,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件商品进行定价,以获得顾客口袋里全部愿意支出的钱。当然了,这是每一个商家的梦想,却难以实现,因为谁都不可能知道顾客内心真正所想,从而准确地为每一件商品定价。因此一级价格歧视一般只停留在理论上,在现实里极少发生。
二级价格歧视是商家根据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进行定价,购买相同数量的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是一样的。这种方式比较普遍,比如我们买一双袜子花四块钱,要是一次买三双,袜贩子就说:“十块钱三双吧!”要是你再多买些,他大概就会按照批发价给你。只要是去他那里买袜子的人,他都会这样按照购买的数量报价。这种方式针对的对象不是不同的人,而是不同的数量。
三级价格歧视是商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或不同的市场,将相同的商品定出不同的价格,从而保证能够从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中都可以获得利润。例如,同样的水果在富人集中的别墅区超市和在城中村的地摊上,价格差别极大。
虽然把不同的消费者分开定价看起来是不符合公平原则的,但却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因为商家做生意的目的就是赢利区别定价能让商家获得更高的利润,使他们的福利增加。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每个消费者都买到了自己能接受的价格范围内的商品,但是有些消费者是更低价格的受益者,另外一些则会觉得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