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不同
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论的基础上,强调客观、严密和控制。认为现实是绝对的,只有一个由仔细测量决定的现实;所有个人行为都是客观的、可测量的;强调用正确的测量工具去测量行为,应避免个人价值观、感受或观点对测量过程的影响。而质性研究建立在诠释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解一个过程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质性研究的方法论以整体观为指导,认为任何现实都不是唯一的,每个人的现实观都不同,并随时间推移而有改变;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不同,因此同一事物可以存在不同的意义;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中才有意义。
研究的目的量性研究的目的是预测和控制。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描述变量,检测变量间的关系,决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可用于验证理论。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和理解,是用系统的、互动的、主观的方法来描述生活经验,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强调对研究对象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事实,而不是对研究者有重要意义的结果。质性研究着重探索现象的深度、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护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发现新知识。
研究设计量性研究设计强调对研究变量和研究条件进行严格控制,通常事先设计好具体的研究方案,严格按照研究方案实施。而质性研究关注特定的现象和社会情景,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真实状况,但不对此进行改变。质性研究的设计灵活,可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随时调整。
研究对象的选择1.抽样方法。量性研究强调随机抽样,质性研究通常采用目的抽样、理论抽样等方法,研究对象往往被称为“参与者”。目的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对研究对象特征的判断,有目的地选取某些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对象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非常了解,或在研究对象中非常典型。理论抽样是扎根理论研究法中应用的独特的抽样方法。
2.样本量的确定。量性研究通常在研究设计时即确定好样本量,并且可用公式进行估算。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在研究开始前通常无法明确具体的样本量,也无法用公式来估算。而是在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同时进行的过程中,会发现即使再增加样本量,也没有新的信息或内容呈现出来,这种状态称为信息饱和。在质性研究中,当信息饱和现象出现时,即可停止资料的收集。
资料收集方法量性研究以收集数字形式的资料为主,常通过生物医学测量法、结构式的问卷或量表等方法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资料收集的条件和场所,避免外界干扰,并尽量保持资料的客观性。而质性研究以收集文字形式的资料为主,常采用非结构式或半结构式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档案资料收集法等。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通常要求研究者深入研究现场,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尽量不干扰研究场所的自然情景,而且不控制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相互影响。
资料分析方法量性研究的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是两个独立的过程,通常在资料收集完成后,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数字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而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与资料收集常同步进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连续过程。资料分析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研究者需运用自己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对资料进行分类、综合和诠释。资料分析过程大致包括下列基本步骤。
将资料转录为文字 将录音或观察资料整理为文字。 反复阅读文字资料 研究者反复阅读整理好的文字资料、反复听取录音、回忆当时的情形,找出其中有意义的陈述,进行反思、分析,寻找其间的关联。 进行编码 对有意义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命名。在进行编码时,一般先反复阅读前3份访谈资料,建立编码纲要和编码原则。然后以此为依据,反复阅读其余的资料,适当进行比较和修改。 提炼类别和主题 分析编码之间的关系,将相关的编码归为一个类别。随着分析的深入,各类别、研究对象、行为、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出现,这时可根据编码和类别进一步提炼出主题。 确认资料的准确性 在完成资料分析后,研究者通常会将形成的最终资料返回给研究对象,以请他们确认资料的准确性。 结果呈现方式量性研究的结果以数字资料为主,强调统计分析的正确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质性研究以叙述性的文字报告结果,将提炼的各个类别或主题内容描述出来。注重从参与者的自身感受出发来描述,常引用研究对象的原话,以支持类别或主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