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消费者剩余的主要因素
1.垄断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导致产量减少、资源浪费和技术上的低效率。垄断使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转移。处于垄断地位的厂商作为谋求垄断利润的组织,必然造成较低产量和较高价格,使消费者剩余减少,并造成社会性损失(即无谓损失)。哈伯格对垄断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进行了测度,提出了“哈伯格三角形”。塔洛克认为“哈伯格三角”没有全部包括垄断引起的福利损失,并提出了“塔洛克方块”。波斯纳对“塔洛克方块”进行了数学化处理和进行实证检验。
2.政府规制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政府规制一般都有着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但是因为每一项规制措施出台的背后都有多种力量的博弈,在实际过程中却往往偏离这一目标。奥尔森提出了著名的“集团规模”理论。他认为,政府对某个产业的监管从设计到实施都首先从被监管对象的利益出发,并非从公共利益出发。斯蒂格勒提出“监管市场”理论,认为所有的监管制度同样由需求和供给来决定,政府对产业的监管调控进程往往被少数存在利益相关性的厂商所左右。佩兹曼认为,产业部门比消费者更有积极性去影响政府决策。小的利益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它们能比大集团表现出就某项规制政策的更强烈的偏好。由此,规制将倾向于保护小的利益集团,而以牺牲大团体的利益为代价。
3.寻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寻租与消费者剩余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冯分析了“对人为剩余的寻求”,这种剩余包括两个部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Parente和Prescott研究发现,如果要素提供者共谋成为下游厂商的垄断供给者,使得均衡产出是应用较落后的技术来实现较低的效率,将使得穷国相对更穷,而消除垄断权力会使得相关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提高2倍以上。
4.税收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不合理的税制会减少消费者剩余。超额负担问题是西方财政理论中最古老的问题之一,Dupuit在1844年的著作中已经进行了论述。20世纪初,西方财税理论界开始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来分析超额负担问题,从而形成了所谓的马歇尔式超额负担理论。其核心是以消费者剩余理论为基础,说明课税扭曲了被课税商品与其他商品的消费选择,并由此造成超额负担。哈伯格在《公司所得税的归宿》中提出了“三角形”超额负担理论,并进行数理推导,得出了在线性需求曲线条件下测定超额负担的计算公式。
5.国际贸易和关税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一个国家不一定能真正从贸易中受益。如果消费者从国外厂商所生产的产品中得到的利益大于国内生产者所遭受的损失,即国内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大于国内生产者剩余的减少,那么进行国际贸易就是有利的。进口税变化对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损益都有影响。 Brander和Spencer开创了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的研究。他们假设生产完全替代品的一个本国企业与一个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进行古诺式竞争,则关税一般会提高本国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