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案例分析

水很深
水很深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9 浏览

 产品结构案例分析

案例一:基于产品结构法的我国汽车产业人才的分析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大国。

  2006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720万辆,位于世界前三位。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880万辆,同比增长高达22.0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同时私人购车比例上升至80%以上,成为轿车市场的绝对主体。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接近1000万辆。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汽车产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划分,车辆类根据使用用途可分为载货类车、载客类车和轿车三类。下表列出了历年汽车产量产品结构与总量情况。

  我们将三类产品从数量上做对比,上图列出的是三类产品绝对量的大对比,下图列出的是三类产品所占百分比的对比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载货车比重逐年减少,客车数量比重较平稳,轿车数量比重总体上升,最近几年增长较快。

  一、产品数量比重的回归分析

  通过散点图的分析,分别建立以时间为解释变量的产品结构分布曲线回归模型,均具有1%的水平下的显著性。表达式分别如下:

  X1 = 61.7400 − 5.9707t + 0.4257t − 0.0140t

  X2 = 20.5817 + 3.0222t − 0.2173t

  X3 = 17.3153 + 3.1973t − 0.248t + 0.0158t

  其中X1——载货车比重;

  X2——客车比重;

  X3——轿车比重。

  t——时间标志,令1994年为t=1,以此类推。

  我们分析年末职工总数与技术工程人员数与载货车、客车、轿车比重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如下:。

  相关系数

载货车客车轿车 年末职工0.442-0.541*-0.194 工程技术人员-0.643*-0.707**0.832**

  注:*代表在5%水平下显著;**代表在1%水平下显著。

  从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出,工程技术人员与轿车所占比重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载货车、载客车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车型,而汽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了轿车的创新和生产上有很大的关系。

  二、基于产品结构的汽车人才需求预测

  通过散点图的分析,分别建立以时间为解释变量的载货车、载客汽车、轿车的曲线回归模型,结果均具有1%水平下的显著性。表达式分别如下:

  X1 = 91.1922 − 13.174t + 1.7423t − 0.0139t

  X2 = 37.1388 − 3.5101t + 1.3149t − 0.0208t

  X3 = 22.2128 + 9.2293t − 2.3944t + 0.2922t

  其中X1——载货车数量;

  X2——载客车数量;

  X3——轿车数量。

  t——时间标志,令1994年为t=1,以此类推首先分析年末职工总数与工程技术人员数与三类车型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如下:

  表相关系数

载货车客车轿车 年末职工-0.054-0.2460.002 工程技术人员0.937**0.851**0.951**

  注:**代表在1%水平下显著。

  从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出,年末职工总数与三类车型产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工程技术人员与三类车型产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工程技术人员在汽车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我们以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为因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H = 15.578 + 0.033X1 − 0.049X2 + 0.023X3

  **表示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

  回归结果

ModelRR SquareAdjusted R SquareStd.Error of the EstimateDurbin-Watson 1.985(a).971.962.490862.450

  a Predictors:(Constant),轿车量,客车量,货车量;

  b Dependent Variable:技术人员。

  利用上述两模型对2009年~2020年汽车工业工程技术人员总数进行预测,结果见下表

  从上面的推测结果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国汽车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将达到114万多人,接近目前的四倍。

  工程技术人员在汽车生产尤其是轿车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人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院校以及其他机构的共同努力。首先汽车企业要增加研发投入。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比例一般为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10%。我国汽车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平均不足3%。作为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人才队伍建设也需要借着企业做强的大平台。其次,政府在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中肩负着搭建平台、提供环境方面的支持等重要责任,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可逐步配套相应的规章制度,增加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再次,加强校企合作。院校人员理论性较强,企业技术人员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两者如果能够很好的结合将会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发布于 2022-12-30 10:14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水很深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5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