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经营的影响因素
1.农地集约经营影响因素
农地集约经营可区分为劳动集约和资本集约两大类,劳动集约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工作质量的办法提高单产的一种经营方式,即主要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量而提高农地经营的集约度。劳动集约又可分为2种形态,一种为积累形态的劳动集约,如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土地生产条件,这是农业内部的一种劳动积累。另一种为消费性生产形态的劳动集约,如合理密植、精耕细作、增加复种指数等增加劳动投放的增产措施。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由于土地少、资本少而劳动力充裕,农业集约经营实行的必然是劳动集约经营,往往意味着实行传统农业和小规模农业。农地的资本集约则是指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来提高单产的经营方式,即主要通过增加资本的投入量而提高其经营的集约度。一般来说,在经济发达国家大多实行资本集约,这与发达国家土地多、劳动力少而资本充裕的良好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国家一般实行现代农业和大规模农业。
T布林克曼教授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出发,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地证明了影响农地集约经营度的因素主要有4个:农地位置、自然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地经营者状况。农地位置主要是通过交通状况对农地经营集约程度加以影响,农地所处位置如果交通方便、靠近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带,一则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农地少,这将促使农地经营者尽可能提高其利用度,而且往往实行资本集约经营;二则靠近市场的农地一般以蔬菜、浆果等要求精耕细作的作物为主或主要以禽蛋乳业为主,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收益均处于高水平,这也说明了位置优越的农地经营集约化水平高。农地经营的自然状况主要表现在气候、土质、地貌等因素的优劣上,有利的自然条件会明显促进农地的集约经营,而不利的自然状况则会限制农地经营集约度。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农地集约经营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口增加、技术进步、交通改善等方面,都将促进农地经营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农地经营者的状况也是影响农地经营集约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农地经营者的科技水平、管理能力、经济实力、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等。另外,人均耕地资源的多寡也是影响农业集约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均耕地资源的减少将促使人们提高农地经营的集约度,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2.市地集约经营影响因素
城市土地经营集约度的大小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土地建筑物容积率、城市规模结构以及城市土地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区域人均拥有土地资源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土地经营的集约程度,事实表明,大城市人均用地少,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也更为迫切。故城市人口密度越大,单位面积土地上聚集的人口就越多,表现为人均用地越少,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则越高。城市土地建筑物容积率大小是考察和控制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主要指标,容积率越大,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的程度越高。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土地总平均容积率不足0.4,如果全国城市土地总平均容积率提高到0.4,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则意味着增加2000km2的建筑面积。
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聚集经济的产生,有利于在一定的空间上积累大量的资本、技术和劳力,从土地利用角度看,这便是土地集约经营状态。当然,城市规模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它除了具有一个最佳规模外,在此规模下的土地利用总体配置也直接制约城市土地经营集约度。只有在城市规模最佳,各类用地结构比例合理的条件下,城市土地经营集约度才最合理,才能取得最佳土地经营效益,否则便易造成土地过度利用,对城市的发展反而不利。城市土地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土地的利用是否科学。科学的土地管理有利于正确引导城镇土地的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且可规范土地的配置和布局,发挥土地经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真正体现城市土地集约经营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