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牌价值的策略
一、“创”不如“买”
据一家国际权威机构的分析报告,创立一个名牌,仅媒体投入就至少需要2亿美元。如果是一家企业试图进入一个全新市场,或者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其在品牌拓展上无疑将投入更为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而且还要遭遇原有市场各种力量的排挤。
这时,运用资本的力量拓展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就成为一些企业首选的策略,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就是“联合利华”。
联合利华在我国的12个牌子几乎都是同类产品的佼佼者。力士与夏士莲在洗发水和沐浴类产品中位居前列;中华牙膏是牙膏市场的老字号;立顿红茶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和路雪”在冰激凌市场的地位则无人可替。
联合利华在全球的400多个品牌,大部分是通过收购并推广到世界各地的。联合利华进行跨国品牌运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收购本地品牌并提升为国际品牌。
旁氏原是一个美国品牌,联合利华将其买下并发展为一个护肤品名牌,推广到中国;“夏士莲”原是在东南亚推广的一个英国牌子,联合利华也将其引入中国。而将中国牙膏第一品牌“中华”收入旗下,更是其一贯品牌策略的延续。
联合利华这一品牌策略不仅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丰厚回报,而且使其在本地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更强的感情维系。正如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发展联络总监曾锡文介绍的“联合利华收购本地品牌的目的决不是削弱其对自有品牌的影响,令其搁置乃至最后消灭,而是要把它提升到联合利华全球品牌运作的整体策略中去,成为一个国际品牌。”
二、“强强”联手战略
品牌价值的提升同样也可以通过与其它品牌联手来迅速地扩展自己的品牌形象,从而创造更多的附加值。
对于知名的国际级大企业,他们往往很善于利用其在各自行业中的强大品牌号召力和市场优势,与其它行业的领导者进行“强强”品牌联手,以期在更大的市场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来强化自己的品牌形象。而由于这种联手往往是基于合作双方或多方的品牌共赢,因此也较容易得到来自合作伙伴和市场的积极反馈。
星巴克作为“咖啡快餐业”知名品牌与联合航空公司携手,一方面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使自己的产品覆盖到更广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种优势合作,使它们在各自领域中的品牌价值得到了确实的提升。事实证明,许多原来的忠实顾客正是由于联合航空的新举措,现在变成了联合航空的顾客,而现在许多星巴克的“拥护者”也是在联合航空上结识并开始“衷情”于这一“咖啡之星”的。另一个经典案例则来自于英特尔公司,他与微软携手打造的“WINTEL”帝国为他们带来了咋舌市值、丰厚的利润以及最有实力一流品牌的树立。
大企业之间的联手可以帮助他们在新市场迅速确立品牌价值,同样,中、小企业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通过与具有强大品牌知名度的企业结成联盟,依托他人优势提升自身品牌价值,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找准合作的契合点,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早年的联想、四通就是依靠自身的相对优势与国际知名大企业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才树立起自己今天的品牌。
三、品牌延伸战略
中国企业的品牌战略,很多是借鉴日本等亚洲企业的一些具体做法。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一样,大多采用统一品牌战略,以一个品牌覆盖企业的全部产品,而较少采用品牌延伸战略。
品牌延伸战略包括副品牌战略和多品牌战略。副品牌战略是介于一牌多品和一牌一品之间的品牌战略。它是利用消费者对现有成功品牌的信赖和忠诚,推动副品牌产品的销售。
从海尔的实践看,副品牌战略确实对统一品牌战略进行了有效补充。它把0.5公斤的小洗衣机叫“即时洗”、电视机叫“探路者”、美容加湿器叫“小梦露”,消费者对其一目了然。对同一商品,也可用副品牌将规格、品位、档次、功能等区分开来,如海尔冰箱选用“小王子”、“帅王子”、“小小王子”等。这样也避免产生类似“海尔就是冰箱”、“长虹就是彩电”、“小天鹅就是洗衣机”的思维定势。选择副品牌战略,能有效引导消费者突破原有消费定势,接受和认可新产品,并将对主品牌的信赖、忠诚迅速转移到新产品上来。
提到多品牌策略就很难遗漏“宝洁”这样一个名字。关于品牌,宝洁的原则是:如果某一个种类的市场还有空间,最好那些其他品牌也是宝洁公司的产品。举例来说,在美国市场上,宝洁有8种洗衣粉品牌、6种肥皂品牌、4种洗发精品牌和3种牙膏品牌,每种品牌的诉求都不一样,而宝洁也正是利用品牌之间功能、个性的差别赢得了不同需求和生活品位的用户,而且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不会发生市场重叠,使它在各产业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宝洁之所以可以如此酣畅地推行他的多品牌策略,除了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对需求差异的把握外,最为重要的是一直寻求并加强能把各种品牌“串”在一起的黄金线,一种凌驾于各种产品之上的品牌核心精神,一种给用户带来的始终如一的消费体会。正如其广告词“世界一流产品美化您的生活”所传达的一样,“宝洁”已成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象征。
四、渠道密集渗透
拓展、提升一个品牌首先就要让你的目标及潜在用户经常见到你的品牌,因为品牌价值最终要归结到用户的购买行为上,而要使用户完成购买行为就首先要降低实施这一行为的成本,这包括心理成本和行为成本,也就是说要让用户比较容易想到你、熟悉你、买你产品的时候少一些不信任和担心,之后在想到你时比较容易地买到你。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强有力的渠道支持,特别是要“密集”销售终端,加大对区域市场的渗透。
可口可乐公司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遍设销售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地发展地域经销商,不但自动售货机、喷嘴式饮水器、超市、便利店里有卖,而且在电影院、音像商店、甚至出租车上都更显其“清凉”本色。
耐克也开辟了一些新的销售渠道,其中有一个功效显著的大型专卖自选商场——“耐克城”,它有力地加强了该公司的品牌形象。耐克也同样大举进攻全球市场,自1994年以来,它的品牌已延伸到了亚太地区、欧洲、拉丁美洲以及北美洲的100多个国家。
同样,对于处在相对弱势的企业,如果采取有效的渠道渗透一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非常可乐”就是通过“可口可乐”在农村地区认知率相对较低的状况,迅速铺设渠道,以较低价格有效的控制了这一细分市场。
五、搭乘“顺风车”
搭乘“顺风车”就是要善于通过借势来提升品牌,把前期开拓和最为艰苦的事情让别人去做,而自己依靠个体优势去摘别人的已有成果。 “搭车”策略较适于中小企业快速、灵活、有弹性的特点。面对新机会可以快速切入,而不必过分考虑新市场的进入是否沿袭了其以往风格,会不会对其其它产品产生消极影响。
“非常可乐”在一定程度上就搭了“可口可乐”的“顺风车”,依托于“可口可乐”已经开拓出的庞大的“可乐”消费群和市场基础,加之“民族”诉求和有针对性的渠道渗透使其很快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只要“非常可乐”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可口可乐”也不会倾力打压,因为以“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容量,在全国范围内打压“非常可乐”的资金成本损失要远比丢失的市场份额损失大,况且让“娃哈哈”这样一个相对规范的企业控制这部分市场份额也有利于“可乐”市场秩序的形成和市场的稳定。
六、挑战行业领导者
挑战行业领导者如同与高手下棋可以提升身价一样,一来容易被认同为高手,二来在与高手较量的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比较容易成为真正的高手。
TCL作为一家以无线通讯起家的企业,几年前还是电话的代名词,虽然近些年涉足包括彩电、空调等家用电器,但其家用电脑的认可度一直不高,远不及联想、方正、长城等品牌,而如今作为中国仅次于“联想”的电脑品牌,其在PC业迅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向联想挑战的过程。其与“联想”在2001年夏季火热上演的奔4、液晶对决迅速成就了“TCL”作为电脑品牌在PC业界的地位。
另一方面,挑战行业领导者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重要的是找好挑战的切入点,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双赢的局面,否则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