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盘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控制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盘车装置。背景技术:[0002]当发生停电或者因事故等原因引起电梯停运,通过紧急救援使轿厢到达最近层站位置以方便开门放出被困人员是首要的工作。目前在电梯停电时,移动轿厢的方式有下列几种:[0003]一、加装停电平层装置,此装置不是国家强制标准的标准配置,不是每部电梯都有,并且停电平层装置采用蓄电池供电。如果疏于为维护,也有缺电风险,造成平层装置失效;[0004]二、人工松电梯制动闸,电梯轿厢会因为轿厢与对重的重量不平衡而自己移动,当轿厢与对重重量相平时或者钢丝绳摩檫力过大时,可采用人工松制动闸外加手动盘车解决,原有绳轮材质为铁,容易磨损钢丝绳,成本高,噪音大,且不安全。技术实现要素:[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安装方便,操作方便,低成本,耐磨,静音的手动盘车装置。[0006]一种盘车装置,包括夹绳装置、卸扣、钢丝绳、所述夹绳装置和卸扣用于将钢丝绳一端与伸入底坑内的钢丝绳相对固定,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缠绕绳轮连接至第一压块和第二压块固定,所述第一压块固定在轮轴上,所述绳轮通过键槽和平键固定在轮轴上,所述轮轴两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上,且所述轮轴一端设有棘轮和用于缠绕钢丝绳的转动释放杆,所述棘轮和固定支架之间用大挡环间隔,所述棘轮用m30螺母锁紧,所述释放杆通过轴端方位与轮轴固定,所述第二固定支架通过粗销轴固定连接有挡块,且所述挡块中间装有小挡环间隔,所述挡块前端装有细销轴,且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上装有同样的细销轴,两个所述细销轴用弹簧连接并通过转动释放杆带动绳轮转动,所述绳轮缠绕钢丝绳带动夹绳装置,所述卸扣及底坑的钢丝绳进行手动电梯盘车,所述轮轴一端通过棘轮、挡块和弹簧来锁止绳轮回转。[0007]作为优选,所述夹绳装置通过螺母锁紧夹紧电梯钢丝绳。[0008]作为优选,所述钢丝绳和夹绳装置通过卸扣连接。[0009]作为优选,所述绳轮位钢套尼龙轮。[0010]作为优选,所述绳轮转动通过棘轮、挡块和弹簧锁止。[0011]作为优选,所述释放杆转动带动绳轮缠绕钢丝绳。[0012]作为优选,所述钢丝绳长度为3m,直径为6mm。[0013]作为优选,所述轮轴和棘轮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上。[0014]本实用新型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手动盘车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省力安全,手动盘车效率高,能满足电梯在应急情况下紧急放人的要求。附图说明[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0019]图1中:1.夹绳装置,2.卸扣,3.钢丝绳,4.第一固定支架,5.绳轮,6.轮轴,7.大挡环,8.棘轮,9.第二固定支架。[0020]图2中:10.弹簧,11.粗销轴,12.挡块,13.细销轴,14.m30螺母,15.释放杆,16.第一压块,17.第二压块,18.小挡环。[0021]图3中:19.平键。具体实施方式[0022]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0023]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盘车装置,包括夹绳装置1、卸扣2、钢丝绳3、夹绳装置1和卸扣2用于将钢丝绳3一端与伸入底坑内的钢丝绳相对固定,钢丝绳3的另一端缠绕绳轮5连接至第一压块16和第二压块17 固定,第一压块16固定在轮轴6上,绳轮5通过键槽和平键19固定在轮轴上,轮轴6两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支架4和第二固定支架9上,且轮轴6 一端设有棘轮8和用于缠绕钢丝绳的转动释放杆15,棘轮8和固定支架之间用大挡环7间隔,棘轮8用m30螺母14锁紧,释放杆15通过轴端方位与轮轴6固定,第二固定支架9通过粗销轴11固定连接有挡块12,且挡块12中间装有小挡环18间隔,挡块12前端装有细销轴13,且第二固定支架9上装有同样的细销轴13,两个细销轴13用弹簧10连接并通过转动释放杆15带动绳轮5转动,绳轮5缠绕钢丝绳3带动夹绳装置1,卸扣2及底坑的钢丝绳进行手动电梯盘车,轮轴6一端通过棘轮8、挡块12和弹簧10来锁止绳轮5回转,保证安全稳定,尼龙绳轮耐磨性保证钢丝绳的完好,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0024]其中,夹绳装置1通过螺母锁紧夹紧电梯钢丝绳。[0025]其中,钢丝绳3和夹绳装置1通过卸扣2连接。[0026]其中,绳轮5位钢套尼龙轮。[0027]其中,绳轮5转动通过棘轮8、挡块12和弹簧10锁止。[0028]其中,释放杆15转动带动绳轮5缠绕钢丝绳3。[0029]其中,钢丝绳3长度为3m,直径为6mm。[0030]其中,轮轴6和棘轮8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一固定支架4和第二固定支架9上。[0031]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