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不期而遇
不期而遇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3 浏览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工程的基础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背景技术:[0002]海上风电场的发展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参与,海上风电场的建设需要考虑设备安装的基础结构形式,典型的如海上测风塔和海上风力发电机基础此类重要结构。传统的基础型式有重力式基础,单桩基础,目前大多采用的基础型式有钢管桩基础(测风塔)、三脚架基础、导管架基础以及吸力筒基础(风力发电机)。这些基础型式中,钢管桩、单桩、三脚架、导管架等基础型式的施工工艺复杂,运输安装需要大型机具进行运输、吊装,因而工期长,且施工费用较高,沉桩定位及扭角等难以准确把握,沉桩效率比较低。重力式基础整体依靠结构自重以及其上填料和压载的重量抵抗外荷载,维持结构稳定性,施工原理简明,填料和压载材料成本低,对浅基础而言施工成本也较低;但对于基础自重和几何尺寸都很大,基础占据海床的范围比较广,对海床条件也有要求的深水域而言,施工、运输方式及成本均受到限制,因此重力式基础适用水深范围有限。吸力筒基础承载力强,运输安装简单,回收相对容易,同时吸力筒基础结构形式简单,适用的海床条件广泛,同时筒裙抗滑移稳定性较高,施工安装原理简明。[0003]但是,吸力筒的筒壁较薄,在运输时需要采用合适的运输固定装置将吸力筒固定在运输船的甲板上。目前,大多数吸力筒固定装置采用钢构件将吸力筒与运输船体焊接起来,在现场吊装下放时,再切割开,吸力筒固定装置比较复杂,无法实现重复利用。技术实现要素:[000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吸力筒利用钢构件焊接在运输船体上的固定方式,存在固定方式复杂、吸力筒固定装置无法重复利用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0006]一种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包括:[0007]支撑底座;[0008]夹持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支撑底座上且相对设置的内夹持座和外夹持座,所述内夹持座和所述外夹持座之间形成有用于夹持吸力筒筒壁的夹持空间;所述内夹持座和外夹持座中至少有一个沿吸力筒的径向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撑底座;[0009]调节结构,活动连接于所述内夹持座和所述外夹持座,用于调节所述内夹持座和所述外夹持座之间的夹持间距、以使所述内夹持座和所述外夹持座配合夹紧或松开吸力筒筒壁。[0010]进一步地,所述内夹持座与所述吸力筒筒壁相接的表面设有内缓冲垫片;所述外夹持座与所述吸力筒筒壁相接的表面设有外缓冲垫片。[0011]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贯穿所述内夹持座和所述外夹持座的调节螺杆,以及螺纹连接于所述调节螺杆的、且位于所述内夹持座或所述外夹持座背向所述吸力筒筒壁一侧表面的调节螺母。[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底座焊接固定在运输工具的甲板上。[00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底座包括在所述吸力筒筒壁的内外两侧相对设置的外支撑底座和内支撑底座;所述内夹持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内支撑底座,所述外夹持座沿所述吸力筒的径向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外支撑底座。[0014]进一步地,所述外支撑底座包括沿所述吸力筒筒壁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外第一支撑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外第一支撑构件、且沿所述吸力筒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外第二支撑构件;所述内支撑底座包括沿所述吸力筒筒壁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内第一支撑构件,以及连接于所述内第一支撑构件、且沿所述吸力筒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内第二支撑构件。[0015]进一步地,所述外第一支撑构件上连接的外第二支撑构件至少有两个且间隔布置;所述内第一支撑构件上连接的内第二支撑构件也至少有两个且间隔布置。[0016]进一步地,所述外第一支撑构件、所述内第一支撑构件、所述外第二支撑构件和所述内第二支撑构件均为h型钢。[0017]进一步地,所述外夹持座上开设有与所述外第二支撑构件的上翼缘板滑动配合的t型滑槽;所述外夹持座内还设有与所述t型滑槽位置对应工字钢。[0018]进一步地,所述h型钢的腹板两侧和下翼缘板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的底部焊接在运输工具的甲板上。[001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0020]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在运输工具上安装支撑底座,在吸力筒运输时,将吸力筒筒壁伸入夹持结构的内夹持座和外夹持之间的夹持空间内,通过调节结构缩小内夹持座和外夹持之间的间距,使内夹持座和外夹持座配合夹紧吸力筒筒壁,可以保证吸力筒在运输过程中的可靠性,与现有技术中将吸力筒焊接固定在运输工具上的方式相比,操作更加简单、快捷;在吸力筒吊装下放时,通过调节结构增大内夹持座和外夹持之间的间距,使内夹持座和外夹持座松开吸力筒筒壁,吊装设备就可以将吸力筒吊装下放,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切割实现吸力筒和运输工具分离的方式相比,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此外,内夹持座和外夹持座之间的间距可调,可以与不同外径和壁厚的吸力筒相匹配,满足各种型号吸力筒的运输要求;而且,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可以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吸力筒的运输成本。[002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内夹持座上内缓冲垫片和外夹持座上外缓冲垫片的设置,可以起到缓冲、保持平衡和减震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保证吸力筒在运输过程中的可靠性。[002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由调节螺杆和调节螺母构成的调节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调节的优点。[002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支撑底座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运输工具的甲板上,可以提高支撑底座安装结构的牢固性,进而提高吸力筒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0024]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外夹持座沿吸力筒的径向方向滑动连接于外支撑底座的方式,工作人员在吸力筒外调整外夹持座在外支撑底座上安装位置的操作更加方便。[0025]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外第二支撑构件对外第一支撑构件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内第二支撑构件对内第一支撑构件也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共同配合可以满足吸力筒对支撑底座的强度要求。[0026]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外第一支撑构件上连接至少两个外第二支撑构件,内第一支撑构件上连接至少两个内第二支撑构件;可以使支撑底座各处的支撑强度都可以满足吸力筒的支撑强度要求,避免支撑底座因局部支撑强度偏弱而发生偏移,在确保吸力筒在运输固定装置上稳固安装的前提下,减小支撑底座的体型大小和钢材用量。[0027]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由于h型钢的截面面积分配更加优化、强重比更加合理,具有抗弯能力强、成本低、易于施工等优点,采用h型钢作为外第一支撑构件、内第一支撑构件、外第二支撑构件和内第二支撑构件,可以在确保支撑底座的结构强度满足吸力筒支撑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支撑底座的成本。[0028]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外第二支撑构件的上翼缘板通过t型滑槽对外夹持座起到滑动导向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确保外夹持座沿吸力筒的径向方向滑动,方便调节结构带动外夹持座和内夹持座更好地配合夹紧或松开吸力筒筒壁;而在外夹持座上对应t型滑槽位置设置工字钢,可以加强外夹持座开设有t型滑槽部分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外夹持座各处的结构强度均可以满足吸力筒的支撑强度要求。[0029]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h型钢的腹板两侧和下翼缘板之间的加强筋板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h型钢的结构强度,而加强筋板的底部焊接在运输工具的甲板上,可以提高h型钢与运输工具甲板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也即是提高支撑底座在运输工具甲板上的安装牢固性,从而提高吸力筒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0030]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多个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分别固定在吸力筒筒壁的各个不同位置,可以提高吸力筒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附图说明[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力筒筒壁固定在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上时的结构示意图;[003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的俯视图;[003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的正视图。[0035]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底座;11、外支撑底座;111、外第一支撑构件;112、外第二支撑构件;12、内支撑底座;121、内第一支撑构件;2、夹持结构;21、外夹持座;211、t型滑槽;212、工字钢;213、延伸座;22、内夹持座;23、内缓冲垫片;24、外缓冲垫片;25、加强筋板;3、调节结构;31、调节螺杆;32、调节螺母;4、吸力筒筒壁。具体实施方式[003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00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0039]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0040]如图1-3所示的一种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夹持结构2和调节结构3;吸力筒通过位于吸力筒筒壁4下方的多个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固定在运输工具上。其中,夹持结构2包括连接在支撑底座1上且分别设置在吸力筒筒壁4内外两侧的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之间形成有用于夹持吸力筒筒壁4的夹持空间;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中至少有一个沿吸力筒的径向方向滑动连接于支撑底座1。调节结构3活动连接于内夹持座22和夹持座,用于调节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之间的夹持间距、以使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配合夹紧或松开吸力筒筒壁4。[0041]在运输工具上安装支撑底座1,在吸力筒运输时,将吸力筒筒壁4伸入夹持结构2的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之间的夹持空间内,通过调节结构3缩小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之间的间距,使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配合夹紧吸力筒筒壁4,可以保证吸力筒在运输过程中的可靠性,与现有技术中将吸力筒焊接固定在运输工具上的方式相比,操作更加简单、快捷。在吸力筒吊装下放时,通过调节结构3增大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之间的间距,使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松开吸力筒筒壁4,吊装设备就可以将吸力筒吊装下放,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切割实现吸力筒和运输工具分离的方式相比,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此外,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之间的间距可调,可以与不同外径和壁厚的吸力筒相匹配,满足各种型号吸力筒的运输要求;而且,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可以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吸力筒的运输成本。[0042]在本实施例中,内夹持座22与吸力筒筒壁4相接的表面设有内缓冲垫片23;外夹持座21与吸力筒筒壁4相接的表面设有外缓冲垫片24。内缓冲垫片23和外缓冲垫片24在吸力筒筒壁4的两侧起到缓冲、保持平衡和减震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保证吸力筒在运输过程中的可靠性。[0043]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结构3包括贯穿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的调节螺杆31,以及螺纹连接于调节螺杆31的、且位于外夹持座21背向吸力筒筒壁4一侧表面的调节螺母32。由调节螺杆31和调节螺母32共同构成的调节结构3,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调节的优点。调节螺母32位于外夹持座21背向吸力筒筒壁4一侧表面上,方便工作人员在吸力筒外进行调节。在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调节螺母32还可以位于内夹持座22背向吸力筒筒壁4一侧表面上,或者同时位于外夹持座21和内夹持座22背向吸力筒筒壁4一侧表面上。[0044]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底座1焊接固定在运输工具的甲板上。支撑底座1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运输工具的甲板上,可以提高支撑底座1安装结构的牢固性,进而提高吸力筒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支撑底座1还可以采用高强度螺栓可拆卸地固定在运输工具上;支撑底座1通过可拆卸的安装方式固定在运输工具上,可以根据吸力筒的大小调整支撑底座1在运输工具上的安装位置,灵活性更好。[0045]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底座1包括在吸力筒筒壁4的内外两侧相对设置的外支撑底座11和内支撑底座12。内夹持座22固定连接于内支撑底座12,外夹持座21沿吸力筒的径向方向滑动连接于外支撑底座11。外支撑底座11包括沿吸力筒筒壁4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外第一支撑构件111,以及连接于外第一支撑构件111、且沿吸力筒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外第二支撑构件112。内支撑底座12包括沿吸力筒筒壁4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内第一支撑构件121,以及连接于内第一支撑构件121、且沿吸力筒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内第二支撑构件。外第二支撑构件112对外第一支撑构件111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内第二支撑构件对内第一支撑构件121也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共同配合可以满足吸力筒对支撑底座1的强度要求。连接在内第一支撑构件121上内夹持座22和连接在外第一支撑构件111上外夹持座21均沿吸力筒筒壁4的周向方向延伸,更好地方便吸力筒筒壁4在外夹持座21和内夹持座22之间的安装固定。[0046]具体的,外第一支撑构件111上连接的外第二支撑构件112有两个且间隔布置;内第一支撑构件121上连接的内第二支撑构件也有两个且间隔布置。在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外第二支撑构件112和内第二支撑构件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三个或以上数量,具体可以更加需要适应性选取。外第一支撑构件111上连接至少两个外第二支撑构件112,内第一支撑构件121上连接至少两个内第二支撑构件;可以使支撑底座1各处的支撑强度都可以满足吸力筒的支撑强度要求,避免支撑底座1因局部支撑强度偏弱而发生偏移,在确保吸力筒在运输固定装置上稳固安装的前提下,减小支撑底座1的体型大小和钢材用量。[0047]在本实施例中,外夹持座21上具有两个延伸至外第一支撑构件111上方的外延伸座213,内夹持座22上也具有两个延伸至内第一支撑构件121上方的内延伸座213。外夹持座21上外延伸座213和内夹持座22上内夹持座22的设置,可以提高外夹持座21和内夹持座22的抗弯曲能力和结构强度。[0048]在本实施例中,外第一支撑构件111、内第一支撑构件121、外第二支撑构件112和内第二支撑构件均为h型钢。由于h型钢的截面面积分配更加优化、强重比更加合理,具有抗弯能力强、成本低、易于施工等优点,采用h型钢作为外第一支撑构件111、内第一支撑构件121、外第二支撑构件112和内第二支撑构件,可以在确保支撑底座1的结构强度满足吸力筒支撑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支撑底座1的成本。[0049]在本实施例中,外夹持座21上开设有与外第二支撑构件112的上翼缘板滑动配合的t型滑槽211;外夹持座21内还设有与t型滑槽211位置对应工字钢212。外第二支撑构件112的上翼缘板通过t型滑槽211对外夹持座21起到滑动导向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确保外夹持座21沿吸力筒的径向方向滑动,方便调节结构3带动外夹持座21和内夹持座22更好地配合夹紧或松开吸力筒筒壁4;而在外夹持座21上对应t型滑槽211位置设置工字钢212,可以加强外夹持座21开设有t型滑槽211部分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外夹持座21各处的结构强度均可以满足吸力筒的支撑强度要求。[0050]在本实施例中,h型钢的腹板两侧和下翼缘板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板25,加强筋板25的底部焊接在运输工具的甲板上。h型钢的腹板两侧和下翼缘板之间的加强筋板25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h型钢的结构强度,而加强筋板25的底部焊接在运输工具的甲板上,可以提高h型钢与运输工具甲板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也即是提高支撑底座1在运输工具甲板上的安装牢固性,从而提高吸力筒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005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通过调节螺杆31调节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之间的间距,使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配合夹紧或松开吸力筒筒壁4,可以保证吸力筒在运输过程中的可靠性,与现有技术中将吸力筒焊接固定在运输工具上的方式相比,操作更加简单、快捷;在吸力筒吊装下放时,无需切割就可以实现吸力筒和运输工具分,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此外,内夹持座22和外夹持座21之间的间距可调,可以与不同外径和壁厚的吸力筒相匹配,满足各种型号吸力筒的运输要求;而且,吸力筒运输固定装置可以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吸力筒的运输成本。[0052]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发布于 2023-01-07 02:40

免责声明:

本文由 不期而遇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5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