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斜顶机构的制作方法

LJXing00
LJXing00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71 浏览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生产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斜顶机构。背景技术:[0002]模具是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0003]注塑模具是常见的一种用于生产塑胶制品的模具,注塑模具通常包括凸模和凹模,注塑产品一般成型于凸模和凹模之间,成形后的注塑产品通常在开模后借由顶针将位于凸模上的成型注塑产品顶出,现有的一种注塑产品如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壳体,壳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呈水平状态朝向凸模的凸块,注塑产品在凸模和凹模内成型后,凸块位于凸模内,直接借由顶针将该注塑产品从凸模内顶出时,注塑产品因凸块的限位作用而容易在脱模时损坏,故对此需进行改进。技术实现要素:[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斜顶机构,其具有带有凸块的注塑产品脱模时不易损坏的优点。[000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0006]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斜顶机构,包括模架、凸模以及凹模,所述模架包括下模座、顶针面板和顶针,所述顶针面板设置于下模座的顶部,所述顶针设置于顶针面板的顶部,所述顶针远离顶针面板的端部抵触于壳体,所述凸模内滑移配合有斜顶块,所述斜顶块朝向凸块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顶针面板的顶部设置有斜顶座,所述斜顶座远离顶针面板的一端滑移配合有斜顶杆,所述斜顶杆远离斜顶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斜顶块,所述斜顶杆穿设于凸模并与凸模滑移配合。[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塑产品在凸模与凹模之间注塑成型后,通过顶针面板的上移使得顶针将位于凸模上的注塑产品顶出,在此过程中,斜顶杆相对斜顶座进行滑移,进而使得斜顶块沿竖直方向倾斜向上滑移,斜顶块向上滑移的过程中,凸块从水平方向脱离斜顶块上的凹槽,进而完成注塑产品从凸模内顶出的过程,注塑产品在顶出时,凸块从水平方向脱离凹槽进而不易起到对注塑产品脱模时的限位作用,进而使得带有凸块的注塑产品在脱模时不易损坏,注塑产品的生产良品率高。[000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斜顶座的顶部开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滑移槽,所述斜顶杆的一端位于滑移槽内并与滑移槽滑移配合。[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槽与斜顶杆一端滑移的设置使得斜顶杆与斜顶座之间的滑移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实用性强。[00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移槽的长度大于凸块的厚度。[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顶杆在滑移槽内的滑移行程大于凸块脱离凹槽时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行程,从而有利于在保持斜顶座对斜顶杆支撑稳定的前提下,保证注塑产品脱模时的完整性,使其在脱模时不易损坏。[00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其中一所述滑移槽朝向另一滑移槽的槽壁固定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斜顶杆朝向滑动块的一侧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块位于滑动槽内并与滑动槽滑移配合。[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块与滑动槽的配合起到对斜顶杆滑移时的进一步限位作用,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滑动块沿滑动槽滑移时的稳定性。[00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各所述滑动块、滑动槽以及滑移槽的棱角处均呈圆弧过渡设置。[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棱角处圆弧过渡的设置有利于减少因滑动块沿滑动槽滑移以及斜顶杆沿滑移槽滑移时,各棱角处由于不断摩擦而导致磨损的情况。[0016]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滑动块的表面设置有润滑层。[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润滑层的设置有利于减少滑动块在滑动槽内滑移时,与滑动槽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滑动块沿滑动槽滑移时的流畅性。[001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斜顶座通过沉头螺丝固定连接于顶针面板。[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顶座与顶针面板间的固定结构简单稳定,实用性强,同时,沉头螺丝的设置有利于保持斜顶座位置固定后其与各面板间的平整性。[002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凹模朝向凸模的一侧开设有排气槽,所述排气槽环绕注塑产品设置。[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气槽的设置便于将物料在加热工程中产生的气体及时排出,从而有利于提高注塑产品注塑成型后的成型质量。[00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0023]1.注塑产品在顶出时,凸块从水平方向脱离凹槽进而不易起到对注塑产品脱模时的限位作用,进而使得带有凸块的注塑产品在脱模时不易损坏;[0024]2.斜顶杆在滑移槽内的滑移行程大于凸块脱离凹槽时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行程,从而有利于在保持斜顶座对斜顶杆支撑稳定的前提下,使注塑产品在脱模时不易损坏;[0025]3.各棱角处圆弧过渡的设置有利于减少因滑动块沿滑动槽滑移以及斜顶杆沿滑移槽滑移时,各棱角处由于不断摩擦而导致磨损的情况。附图说明[0026]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注塑产品的结构示意图;[00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0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整体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0029]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斜顶座与斜顶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0031]图6是图5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3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凹模的结构示意图。[0033]图中:1、壳体;2、凸块;3、凸模;4、凹模;5、型芯;6、型腔;7、下模座;8、顶针底板;9、顶针面板;10、顶针;11、b板;12、活动槽;13、斜顶块;14、凹槽;15、斜顶座;16、沉头螺丝;17、斜顶杆;18、滑移槽;19、滑动块;20、滑动槽;21、润滑层;22、排气槽;23、排气口。具体实施方式[00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35]参照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斜顶机构,包括模架、凸模3以及凹模4,凸模3朝向凹模4的一面设置有与注塑产品即壳体1底部外形相适配的型芯5,凹模4朝向凸模3的一面设置有与注塑产品即壳体1顶部外形相适配的型腔6,注塑产品成型于型芯5与型腔6之间,本套模具优选为一模四腔结构,以同时生产较多的成型注塑产品即壳体1。[0036]参照图3和图4,模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下模座7、顶针底板8、顶针面板9、顶针10以及b板11,凸模3通过沉头螺钉固定连接于b板11,顶针面板9通过沉头螺钉固定连接于顶针底板8的顶部,顶针10均竖直且固定安装于顶针面板9的顶部,顶针10远离顶针面板9的一端均抵触于注塑产品即壳体1的底部,顶针10均穿设于凸模3并与凸模3滑移配合,以使得顶针10随顶针底板8及顶针面板9一同移动从而将成型后的注塑产品即壳体1沿竖直方向顶出。[0037]参照图4,凸模3内开设有活动槽12,活动槽12与各壳体1凸块2的数量一致且位置一一对应,活动槽12均沿其所靠近的凸块2所在方向倾斜贯穿凸模3设置,且活动槽12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优选为10度,活动槽12内均滑移配合有斜顶块13,斜顶块13朝向凸块2的一侧均开设有凹槽14,各凸块2分别位于各斜顶块13的凹槽14内,合模时,斜顶块13的表面均与型芯5的表面相平齐,且斜顶块13与其所抵触的壳体1底部外形相适配,以用于成型所需注塑产品。[0038]参照图3及图5,顶针面板9远离顶针底板8的一面即顶针面板9的顶部设置有与斜顶块13数量一致且与斜顶块13位置一一对应的斜顶座15,顶针底板8设置有若干与斜顶座15数量一致且与斜顶座15位置一一对应的沉头螺丝16,各沉头螺丝16均穿过顶针底板8并与各斜顶座15螺纹配合,以使得斜顶座15的位置固定稳固,斜顶座15远离顶针面板9的一面沿水平方向滑移配合有斜顶杆17,斜顶杆17远离斜顶座1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斜顶块13,斜顶杆17穿设于活动槽12并与活动槽12滑移配合。[0039]参照图5及图6,斜顶座15的顶部均开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至斜顶座15两个端面的滑移槽18,各斜顶杆17的一端分别位于各斜顶座15的滑移槽18内并与各滑移槽18滑移配合,以使得各斜顶杆17沿水平方向滑移配合于斜顶座15,滑移槽18的长度大于凸块2的厚度,以使得滑移槽18内的滑移行程大于凸块2脱离凹槽14时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行程,从而使得注塑产品即壳体1在脱模时不易损坏。[0040]参照图6,为增强斜顶杆17沿斜顶座15滑移时的稳定性,其中一滑移槽18朝向另一滑移槽18的槽壁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且与滑移槽18槽壁等长的滑动块19,斜顶杆17朝向滑动块19的一侧均开设有滑动槽20,各滑动块19分别与各滑动槽20内并与各滑动槽20滑移配合,各滑动块19、滑动槽20以及滑移槽18的棱角处均呈圆弧过渡设置,以减小其滑移时的磨损情况,滑动块19的表面设置有润滑层21,润滑层21为涂覆于滑动块19表面的润滑油,从而降低滑动块19在滑动槽20内滑移时,与滑动槽2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进一步增强斜顶杆17与斜顶座15间滑移时的流畅性。[0041]参照图7,为便于及时排出物料在加热工程中产生的气体,使注塑产品即壳体1具有较好的成型质量,凹模4朝向凸模3的一侧开设有排气槽22,排气槽22设置有四段且分别环绕各型腔6即环绕成型后的注塑产品设置,对称设置的两凹模4之间的两段排气槽22相连通,每段排气槽22均设置有至少三个与外部相连通的排气口23。[0042]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注塑产品成型于凸模3的型芯5与凹模4的型腔6后,通过顶针面板9的上移使得顶针10将位于凸模3上的注塑产品即壳体1顶出,在此过程中,斜顶杆17相对斜顶座15进行水平方向上的滑移,同时在活动槽12的限位作用下推动斜顶块13沿竖直方向倾斜向上滑移,斜顶块13向上滑移的过程中,凸块2从水平方向脱离斜顶块13上的凹槽14,进而完成注塑产品从凸模3内顶出的过程,注塑产品在顶出时,凸块2从水平方向脱离凹槽14进而不易起到对注塑产品脱模时的限位作用,进而使得带有凸块2的注塑产品即壳体1在脱模时不易损坏。[0043]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发布于 2023-01-07 03:19

免责声明:

本文由 LJXing00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