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创业者的三个思路(上)

malato
malato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56 浏览

给创业者的三个思路(上)

如果你计划创业,却还在思考产品点子,奇绩合伙人曹勖文2022年5月线上的直播分享可能会有帮助。勖文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两次被YC录取,参与创立的Echo Lockscreen被微软收购。在奇绩创业营,他通常为创始人的PMF(Product Market Fit)框架出谋划策。

前文《做生意和创业的区别是什么?》《深度拆解产品市场匹配的本质》是关于 PMF 认知层面的分析,这篇文章我们从实践层面给大家提出一些通用的建议。

我讲了有关 PMF 的一些概念。那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 PMF,怎么去迭代创业项目?

我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奇绩邀请交流过非常多中美顶尖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可能大家听过名字的顶级企业家、创业者都来奇绩创业营分享过。

在和他们深度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在大部分的维度上都是各异的,有些人可能特别会聊天,有些人可能气场特别强,有的领导力很好,也有人可能这些维度都比一般人弱一点。

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当然这也是我自己归纳出来的——他们都有非常强的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个能力可能听起来挺玄乎,但本质上就是想清楚“为什么”的能力。“为什么”比“知其然”有更强的泛化能力,它会让这些创业者们在面对越是看起来是共识的东西时越谨慎,越会深想究竟对不对、到底有没有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顶尖创业者会做出反共识的决定的原因。

为什么反共识在创业中也非常重要?大家可能都读过 Peter Thiel 的书。

举个例子,开车。大家平常可能都要开车,在开车的时候,你的脑子其实是不用转的,你就跟着高速公路上的那些车往前开就行了,同时你还能听听歌,打打电话,或者喝喝奶昔。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在开车的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随大流,也不需要思考。

那什么时候需要思考呢?当你突然遇到了一个新路况的时候,当你开到不熟悉的地方的时候,当你赶时间、不能随大流的时候。

而创业就好比是新的路况、新的场景、新的环境,你没有大流可随;你也不能再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样,不然很容易直接开下悬崖了;你甚至不能用过去的“正确”直觉来指导你创业,因为它在这不一定适用了,你需要去做新的思考。

但大多数人往往会因为偷懒或者因为没有思考就随大流了,或者随着过去大家的直觉做事了,那他们创业成功的几率也就不高了。

在创业中,很多时候你要做大多数人都不认可的事情;都认可的事早就没机会了,哪还轮得到你。创业当中的机会,就好比是你在高速公路开车时发现了一条小路,你觉得或许应该往那开,然后你就去了。后来那些在大路上开车的人,突然发现你好像是对的,那大家就纷纷跟过来了,但这时你已经开很远了。

第一个思路:充分地完善逻辑

这才是创业的正确打开方式。所以我给大家的第一个思路是,在你创业的时候,你的逻辑思考越充分,你需要做的搜索就越少。

再给大家描述两个具体的情境,来理解一下过于依靠直觉究竟会出什么问题。一个是关于产品经理信息流的例子。如果大家之前做过产品经理的项目的话,应该会知道产品经理去根据数据去总结规律,然后进行优化。

一个数据 PM 通过数据总结发现,当我把单个标题的面积变大时,整体阅读量上升了。那假如说我要去优化整体阅读量的话,那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做法就是我把标题变大就好了?这可能是数据 PM 都会走的路子。

但如果是古典 PM 的话,他就会想,假如我要保证整个屏幕上总有这个用户会感兴趣的内容,那我得保证每个屏幕上能展示的条数尽可能的多,这样才更有可能囊括了这个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不然如果整个屏幕上都没有他感兴趣的内容,这个用户很快就流失走了。所以你会发现这两个数据产品经理得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

这个例子里的古典 PM 就是当今国内非常有名的产品经理,张小龙。他提出的这样一个规律:在信息流产品,命中率和条数肯定是反比。这个规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成立的,但是像前面数据 PM 总结出的规律,一旦环境条件改变,结论很有可能就不成立了。

再举一个例子,美团当年在做团购的时候,王兴就做了一个反共识的决策:他决定取消团购优惠在购买时间上的限制。

在他们之前,所有的团购公司都限制团购的优惠期限,比如说这个优惠券只卖7天,他们觉得这会给用户带来时间压力,激发用户的购买意愿。最开始团购的鼻祖 Groupon 是这样做的,然后他们做得很不错,所以其他公司也随大流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但王兴觉得团购优惠就应该是可以一直享受的,他的这个决策在百团大战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美团脱颖而出,成了百团大战最后的赢家。

那这当中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首先,大的优惠力度确实会促成用户的购买行为,而团购本身是由供给驱动的。在同样的情况下,假如不去限制优惠在架的时间,那整个平台的SKU就增多了;而平台又是个供给驱动的,那SKU增多,整体也会更活跃。大家事后也觉得这个东西好有道理。所以创业很多时候只要能看明白最简单的底层逻辑,项目就能够脱颖而出。

在看完了这两个例子之后,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想清楚“为什么”之后带来的巨大好处。

在前面的两个例子里,它都极大地缩小了我们可能需要搜索的空间。像我刚刚提到的,我的想法可能是一片很大的区域。假如说我们有一个很强的认知,那我们只用去尝试认知和想法重合的地方,也就是上图绿色的这个交集部分,极大地缩小了我们的探索空间。

但假如说我没有这样的认知,那一些过往学到的物理、数学的知识定律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认知、规律和定律,让我们不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可以更快地得到一些很精准正确的结论,这也就是 Elon Mask 所说的“第一性原理”。

我们前面还提到了寻找 PMF 的两大难点,一个是周期长,一个是信号少。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让一个很小的孩子去思考怎样才能考上好大学,他能思考得出一个好结论吗?不可能的。因为他搜索的空间范围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网络大多数时候都在模仿,而模仿是需要外界去指导的。比如说,还是拿考大学这件事来举例,假如我的邻居、兄弟姐妹中有人考得很好,那可能我爸妈就让我去模仿他们学习的方法,或者我的老师会指导我该怎么去学习。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只是在模仿,而仅通过模仿不可能做出伟大的产品。

就像上面的这张图,在“我的想法”周围环绕着一些可能性。

那些离我近的、小的可能性,我还是有可能去探索的,但太远的、那些高维空间当中的可能性,我们是没有资源、没有时间去探索的,也不可能迭代到那么远的地方,所以只能靠逻辑和对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把我们带到那边。

再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是爱迪生的例子。假如你是爱迪生,你有了向1900年的通用电气公司提问“为什么”的机会,你会问什么?

我会问:“为什么我们要用你的公司生产出来的灯泡?”拓展一点,你可以问:“为什么要用电灯泡去照明,明明我们完全可以用油灯照明?”再扩展一步,你还可以问:“为什么要用电?”

作为一个创业者,想清楚这些问题可以帮你事半功倍。

那我回答其中一个“为什么”吧——“为什么要用电灯泡照明?”

在那个时候,其实很多人都是用油灯照明的。但油灯不安全也不方便,想象一下如果路灯都是油灯,那你还要有相应的工具去点燃或者悬挂它。但人类对电磁力的控制,要比强于其他几种基本的力。所以在长期来看,爱迪生和通用电器走的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路,这也是为什么这条路可以指导我们创业。

Elon mask 这个例子刚刚我也举过了,同样是电领域,“特斯拉为什么在通用电气成立 100 年之后才能成立?”

因为“为什么要用电动车”这个问题它卡了 100 年。电动车遇到了来自油车基础设施和技术积累的巨大阻力,直到近期才因为政策的原因慢慢磨平了阻力,这也正是让特斯拉最终做到这么成功的“风”。

“为什么要用电和软件”?——因为上个世纪很多产业都证明了电和软件有巨大的优势。

所以大家创业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你的风是什么。有一句话说的好,“站在风口,猪都能吹起来”。还有,要多想想“为什么”。

每个项目都会有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各种“为什么”。对每一个“为什么”,创业者都应该有好的答案。

我们经常看到有一类天马行空的创业者,他只知道那个最大的为什么,就比如说他知道“为什么要用电”、“为什么要用软件”。但如果他仅仅能回答这一个“为什么”,创业还是成功不了的。

我前面也解释过了,假如说大的假想是成立的,那里面很多小的子集也应该是成立的。假如说这些子集不成立的话,那大的假想很多时候也不一定成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让大家小步快跑,尽量快地去试错。创业是需要逻辑和证据去支撑的,不然创业想法肯定是不成立的。

假如说只有小子集,没有大想法,那很有可能也是做不大的。对于投资人来说,创业公司做不大、天花板不高也是致命伤之一。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前面看的创业公司的 S 曲线。从 0 到 1 确实是非常难,假如说公司成功了,但做得不大,投资人退出不了;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无所谓,每年能赚个几百万、几千万非常滋润了。

假如说我们所在的行业是需要投资人来支持的话,那我们就得关注这些事:这种需求有没有代表性?我们的天花板是不是足够高?

假如说,既有小的也有大的可能性,那这些“为什么”之间有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说到这里,奇绩最近做了一个分析。我们把从 2019 年开始一直到 2022 年 5 月所有的申请都拉出来,看看这里面最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是什么。

大家可能想不到,最常见的关键词居然是“平台”。创业者特别喜欢提平台这个词,但绝大多数公司其实是做不了平台的,到今天我们看市面上也真没有几个平台。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公司原来做的事跟这个所谓的平台是连不在一起的。他们原来是一种卖法,不可能到平台又变成另外一种卖法。卖法会影响你的人才、组织、文化等等,所以不是每一个创业项目最终都是能做平台的,也不一定你要做成平台才能做大,很多项目其实不是平台也可以做得很大。

大家要关注就是自己小的“为什么”和大的“为什么”之间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必然逻辑关系的话,那其实也不成立。

所以想清楚“为什么”有两个巨大的好处,一个就是泛化能力强,也就是我所说的假如你的逻辑足够充分了,你需要盲目去做的搜索就少一些了;第二个好处就是说想清楚“为什么”之后就可以去做干预,干预(intervention)其实也有影响的意思,这也联系到了我给大家的第二个思路。

下文-给创业者的三个思路(下)

文章来自于奇绩创业社区内容精选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早期创业干货~

发布于 2023-01-07 16:1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malato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