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头脑风暴法完成用户画像分析?
本文有满满的关于用户画像和头脑风暴的干货,即有知识的总结,也有执行技巧的分享。撰写本文的目的,既是对自己产品工作的总结,也希望能帮助有类似需求的产品同学。
一、背景
我们团队正在研发一款教育机器人,目的是在学校中普及编程教育。为了让团队成员能够了解用户,更有同理心;同时也为了拉齐大家对产品和用户的理解,我组织了项目相关成员进行用户画像和用户故事的头脑风暴。
1. 明确头脑风暴主题
头脑风暴是一种利用小组活动,大量激发与搜集创意思考的有效方法。组织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发掘群体中原本深藏不露或潜在的主意与点子,以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
而开展一次成功的头脑风暴,需要一个恰当的主题。选择主题应该注意:
议题选择要从实际项目出发,与参与者的工作相关,从而提高参与者的关心程度。
议题要聚焦,过大的议题可以拆解成若干小主题,避免无从下手或泛泛而谈。
议题的内涵应该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根据实际的需求,我计划按照应用场景,分别对教学、竞赛、科创开展用户画像和用户故事的头脑风暴。本次主要讲述第一次用户画像的头脑风暴。
2. 确认参会人员
首先是确认参会人员。对于参会人员有三点建议:
以5-10人为宜。人数过少,可能造成讨论不充分。人数过多,可能造成场面混乱,意见难以收敛。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用户需求的解读亦然。参会人员的背景尽量多样化,这样就能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还原用户的真实情况。
选择乐于分享、乐于沟通、思维活跃的人,这样大家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想法,并积极的互相交流。比如不乐意听取不同意见的老板避免邀请进来,他会成为思想自然交流的阻碍。
我本次邀请的人包括我共7人,有运营、教研、开发、产品等角色。
3. 会前准备
确认参加人员、时间和地点后,就需要继续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想成功的主持一次用户画像头脑风暴,自己就先要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于是我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并到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最终确定了头脑风暴的流程和重点,我会结合下文的头脑风暴过程,同大家详细讲述。
因为与会人员的背景多样,有些人并没有参与头脑风暴的经验,于是我提前总结了一些材料,提前发给大家。
1)确认头脑风暴流程
2)思考组织头脑风暴的意义
这是一个需要清晰表述的问题,只有让与会者知道本次活动的意义,大家才能更加重视、更加投入,最终取得更好的效果。对我们这款新产品的团队,我总结的意义如下:
从多角度还原真实用户,并定义核心用户
对用户达成系统性的共识,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步调一致
大家共同投入,与用户共情,更了解我们的用户
为日后产品功能决策、用户体验设计、内容生产等工作提供指导
3)确认产品定义
下一个环节是整理产品的定义,可以在正式开始头脑风暴前,让大家充分理解并思考产品,为后续的头脑风暴做铺垫。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产品进行清晰的定义。
4)写用户角色的例子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有效的用户画像,才能够在头脑风暴中总结出日后能用起来的用户画像。一个有效的用户画像,需要满足以下特征:
能再现(represent)核心用户
能表达、聚焦于核心用户的需求和期待(expectation)
能清晰表述用户期待、用户最可能的产品使用方式
作为辅助工具、能揭示产品通用功能与特征
用背景、目标、价值描述真实用户
同时为了让参加头脑风暴的同事更清楚的了解什么是一个有效的用户画像。我自己虚拟了网购的场景,然后写出目标用户的大类,确认用户画像的标签,具体描述典型用户。
首先头脑风暴,将用户分成角色组并为每个组命名、分类,以代表你的目标用户。比如我分成卖家和买家两种角色。
然后通过头脑风暴,明确、相关、通用(对系统、用户而言)的用户特征。例如我yy的与网购场景相关的用户特征:
角色组
虚构的名字(尽量能反映该类用户的特点,便于记忆)
角色属性(卖家:主营业务、业务规模;买家:人口统计学信息、职业&收入、家庭情况)
使用产品的原因
一句话总结
头像
继续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想象不同的类型的用户。描述该用户的用户特征,让persona真实起来。但也不需要太多个人信息;要严谨挑选相关内容(此处不需要幽默)。
最后讨论,将所有人描述的persona整合起来,形成每个角色3-5个典型用户。
5)参考文献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记录下你认为优质的参考文献,可以一并发送给与会人员。
6)物料准备
记得提前准备好便利贴,以便在头脑风暴时有可以写下点子、自由张贴的纸。
4. 实施头脑风暴
到了预定的时间,提醒大家带好电脑、笔等必备工具,来到定好的会议室(会议室建议有可以张贴便利的地方,空间尽量大一些,让大家能够尽量的自由、舒服一些),开始本次的用户画像头脑风暴。
1)热场
首先我作为主持人,同大家交流了头脑风暴的必要性。随后,我向大家讲解了我个人对产品定义的理解。
在这个环境,大家就产品目标的优先级、以及脑暴主题的划分产生了分歧,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教学、竞赛和科创的应用场景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而目标客户学校和培训机构则存在较大差异,故应该分客户展开头脑风暴。
这个环节充分起到了热场的作用,让大家投入到本次脑暴中。
2)流程讲解
热场之后,再次向大家同步会议流程,让大家心里有数。随后结合我虚拟的电商场景的用户角色,讲述做用户画像的方法和技巧。
3)用户角色脑暴
我们本次脑暴比较特殊,因为身处两地,所以需要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脑暴。于是就把记录脑暴点子的方式分成了两种:便利贴和线上记录。我发现,年龄较大的同事倾向于选择便利贴,认为写字比较有感觉;年轻的同事更喜欢用电子档。
线上记录选用了飞书-多维表格-个人任务看板作为记录文档,还是比较适用用户画像和用户故事。我的用法如下,供大家参考。
a. 角色组脑暴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分别各自尽可能多的写出在学校里跟产品相关的角色。然后逐一分享自己总结的角色组,由大家讨论保留哪一类。最终我们确认了7大类角色组,包括4类核心角色组和3类一般角色组。
b. 讨论用户特征
主要集中在用户属性应该包含哪些纬度。因为是第一次做用户画像,所以要求比较粗略。最终确认了年龄、职位、所处城市、教育背景等影响产品使用的属性。
c.典型用户脑暴
最后一个环节,对7类角色组的典型用户进行了脑暴。原计划30-40分钟的时间,让大家自由撰写7类角色。结果到了1个小时大家还没完全写好,还发生了会议室超时被赶出来的窘况。最终大家还是各自完成了典型用户的撰写,并且根据同产品触点的先后顺序,挨个分享自己的典型用户画像。
分享中,要注意讨论描述的用户画像是否真实、是否是主要用户,同时对相似的用户画像进行合并。最终大家共总结出了7大类,33种典型用户画像。结束了本次头脑风暴。
5. 会后总结
头脑风暴虽然结束,但是总结是更加重要的环节。可惜的是忘记对头脑风暴的过程录像,不方便总结时候回溯。所以只好趁着记忆犹在,把用户画像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细化。
其实对用户画像的进一步描述,最好放在头脑风暴的最后一个环节,群策群力去完善用户画像,尽量还原真实的用户。因为时间限制,且很多同事已经写的很详细了,所以就会后统一梳理了。
最后总结本次头脑风暴的得失:
可取之处:
邀请的人员合理,头脑风暴的气氛良好,收获颇丰。
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案例和会议流程,保证了头脑风暴能顺利进行。
议题明确,讨论聚焦,拉齐了团队的想法。
及时总结,尊重每个参与者的付出,让大家体会到头脑风暴的价值。
需要改进:
时间把握不到位,在热场时话费了比较多的时间;对描述典型用户画像的难度估计不足,远超预计时长。
对典型用户脑暴的任务没有拆解,对用户组逐个脑暴,可能更聚焦,效果更好。
没有交代清楚对典型用户脑暴的标准,应该提醒大家尽量追求覆盖面,不要过多细节。细节可以放在最后一起补充。
忘记录像,失去了一次有意义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