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人们到社交媒体上分享的诱因有哪些?
摘要:品牌在市场营销中,也应该以客户感知的价值驱动。缩小到本文中的例子来讲,社会化营销应该利用人性中的必然性做文章。所以营销点无非就是借助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诱因传播。激发人们传播的诱因有:爱炫耀,爱比拼;摆姿态,表态度;博关注,传段子……
社交环境(Social Condition)是很开放的,即使不是一对一(One on One)的聊天,你也可以在微博、微信易信的朋友圈、qq空间、豆瓣、人人、INS甚至天猫买家分享里了解你周围的朋友最近买了盒避孕套。同样,反过来说,你也会因为担心周围的某些朋友知道你某方面的事情,而不会在某些平台公开。
社交媒体环境=人造自然环境?
打开你的朋友圈,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些动态:你出席一个会议,见到了你之前压根不知道是谁的人。但是与会的其他人都说他很牛逼,你也跟着上去合影,发朋友圈说:“今天参加xxx会,见到了xxx,好开心/被他的亮瞎了眼/他的讲话非常智慧”。
再比如朋友邀请你去吃了一家有名的餐馆,虽然你并没觉得有想象中那么好吃,你还是会分享和美食的合照,写“好吃嘤嘤嘤”。
而实际面对的是怎样的情绪,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是给别人看的。
那么,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你会有所隐瞒么?
显然会的。每个平台带来的群聚效应不一样,吸引你和你不同的朋友在这个平台停留。你有500个好友,你对其中之一尚且有所保留,何况你发一条内容要被500人看到,你更会在脑海里精挑细选。
所以,如果不从个体和差异片段(Different points)去洞察,而是以“平均人”的角度去看,把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品味、社会结构的洞察集聚而谈,我把这种搭建起来的社交环境叫做“人造自然环境”。
罗伯特·劳特朋说:“企业必须了解客户行为,而客户行为动机是由客户感知的价值驱动的,这种感知到的价值就是企业的价值主张。”
品牌在市场营销中,也应该以客户感知的价值驱动。缩小到本文中的例子来讲,社会化营销应该利用人性中的必然性做文章。所以营销点无非就是借助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诱因传播。
下面,我就简单分析几点激发人们传播的诱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爱炫耀,爱比拼
买包炫限量,恋爱炫对象,玩游戏炫分数,偶遇明星也爱合影炫一下……只要是我有,大的多数人没有的东西,都会爱炫给别人看。饥饿营销也只是这种心理活动中间的一个小插曲,被小米玩转起来。
品牌应该以给用户创造炫耀和比拼的机会为出发点,营销中插入冲突、竞争和有趣的元素。比如可口可乐的“昵称瓶”就是炫限量为出发点,Flappy Bird 就是炫分数,锤子的票也是用来晒的(你们为什么不看直播呢,害我没拿到票,TT……)。
分享欲望来源于体验者的积极互动、参与感与代入感,如果你的活动是“谁最屌丝”,又有多少人愿意晒自己有多屌丝呢?
第二、摆姿态,表态度
我关注的是创业、是读书,我有文化,我对社会不公是这样的态度……李开复、马云和现在的《罗辑思维》是标志性能满足广大年轻人学知识、表见解的引导;我看到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时,表现的必然是愤慨。
对企业的营销来讲,用高管的笔调讲述创业史、每个产品元素背后的艰辛。以及罗永浩“大锤砸冰箱”、帮助三里屯老爷爷卖花,都是营销点的体现。给网民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甚至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是令人兴奋的事情。
第三、博关注,传段子
我觉得这个东西好笑,我想分享给大家看,我想大家看到这条有趣的内容后,多多点赞……这是传播中内容创造者经常能把握住的心理。
把品牌植入到一个有趣的内容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更多人的转发。甚至灵魂都没有植入进去,以博得高转发,认为达到了最佳效果。这种曝光量≠有效曝光,更别说品牌记忆度了。
所以,不是所有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大家都爱看。不是大家都爱看的东西,就乐意分享。不懂生活的人,是做不了营销。
举一个反面的例子:今天又看到某官微发起活动——“晒你与我品牌的故事”。我不是品牌的忠粉,看到这种活动,第一反应是——关我毛事呢!
文/左伦;via: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