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的产品观
记得乔布斯在一次演讲上,被别人公开的挑衅提问到:“
程序猿:”乔布斯先生,你是个聪明又有影响力的人,但缺点也很明显, 有时候你TM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我希望你能用清晰地语言解释一下:JAVA及相关的编程语言如何处理OpenDoc巴拉巴拉(字幕瞎翻译的,老K也没听懂,总之是个技术难题)。然后,再给我们聊聊,过去7年你都TM干嘛去了。
乔布斯的回答我记不得详细的内容了,但是就只记得一个关键词:用户体验和80亿美元。
简而言之是:虽然我不是擅长技术.
“但是最困难的事情是,你怎么把这些技术应用到更大的市场里?你怎么能让自己的产品每年卖个百八十亿美金呢?”
对于我来说,曾经做产品经理经历下面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做1款自己喜欢的产品。
回过头看起来,这其实每一个产品经理成长的必经阶段,越是产品新人可能越会在第一个阶段,我一定要做一款自己的产品去改变世界。
显然这是非常容易迷失在自己的幻想里面的,最终做出的产品只有自己用。
就像自己住进了一个孤岛上,除了自己要提供自己的吃喝拉撒外,就只有一直在岛上等死。
第二阶段:做1款自己的产品,同时要有人需要。
当然如果你做了产品经理之后,第二个阶段就会随着工作时间增长会逐步埋入,抛开公司业务指标,我们做产品一定是有人需要,而不是去想办法绕过监管,去获取用户更多信息最后来达到自己的商业利益。
第三阶段:做1款用户需要的产品,但可以不是自己的。
这个阶段是产品经理的最高阶就是资源整合的做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如此多的ODM,通过贴牌的形式去解决用户问题,获得收益。
做产品同样也要变通,用户实际在某个行业、某个场景中所需要的产品而生,而不是一定要去纠结自己做。
要学会和生态共赢,而不是独立打仗。
这也是我们现在迭代PMTalk的宗旨,不是什么都自己做,用户需要的我们可以甚至是付费买第三方来提供给用户,只要其体验是当下最好的。
如果效益不错,能够有潜力价值,我们再考虑说自己做的问题。
产品经理难的是变通设计方法
如果只是开发出身的产品经理,他除了比普通的产品经理更加能够快速知道这个方案实现的快与慢外,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不可否认的是,能够又快又好的做出产品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产品上线有没有用户喜欢,实际上才是未来产品生死存亡。
产品经理需要面对的终身学习焦虑感
从开始埋入产品经理开始, 我自然结识了许多的同事, 发现在从业5年甚至是10年后还能坚持在这个职位上的,其实人特别多。
做着产品经理的工作,唯一的区别在有的同学是在大厂、有的在小公司做着基层,把产品经理当做一份吃饭的家伙。
做产品经理时间久了,发现如今的产品经理所使用的工具,其实已经和5年前、甚至是10年前有非常大的变化。
所以越是年龄大的产品经理,其实你会发现他的战斗力越来越弱,这个战斗力是指的是去做一款当下的产品,因新型的技术和用户体验,仍然去用过去老旧的产品设计方法、产品框架所需要消耗更多资源,自然没有竞争力的。
如今各种线上协同工具,比如文档、原型、甚至是设计,让产品经理的工作可以依靠这类工具输出需求变得越来越快。
如果说原型、工具都只是我们战斗武器,到底是用步枪去还是用防空炮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能够把飞机打下来就是好兵器。
所以我一直不对工具变化产生焦虑。
市面上新型的产品出现也势必会给我们造成新的焦虑,因为我们内心知道,新的工具一定是有什么更加有效的办法能够解决我们之前的工作问题,但是去学习的门槛又感觉太高,所以对于未知产生焦虑。
现在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原型规范、文档规范,产品经理入职后只需要按着文档进行填写,就可以知道自己设计需求的欠缺点,多反复做几次原型、文档,就可以快速完成一套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方法。
推荐算法,科技伪善
如今我们获取内容的方式已经从曾经的主动获取(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消费),变成了被动获取(推荐算法推荐给你),通过不断地提升点击率、转化率,算法成了一个有效工具。
图片来自网络
还记得以前我做产品经理的时候,有调研过移动端APP的信息流排序,可以这么说,时间流的算法是称之为经典排序.
因为这符合用户日常的常识规律,越早发布的内容当然在最后,就像你去生活中买火车票排队,晚来了自然要站在后面甚至是到后面可能会有火车票抢空的情况。
可是这种排序算法,又会导致内容找不到喜欢的内容。许多UGC内容产品,因为用户量高,产生在公共的内容沉淀越来越多,仅仅是通过时间流进行排序,用户可能要花非常长的时间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从而降低了产品的自身用户活跃数、甚至是停留时间。所以推荐算法又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神器,是解决内容消费数的最佳方法。
推荐算法造就了知识孤岛,你越喜欢什么就越给你推荐什么,同时越系统你去看什么就会给你推荐什么,用户获取信息、内容的方式就只能从算法推荐的源头方向给你。
所以往往我们线下社交交友的时候,可以先让他打开抖音,看看她刷的视频是什么,就可以大体知道这个人的真实人格。
比如这个人经常看美女,那至少这个人很好色;如果这个人刷的都是创业、职场类,说明这个人事业心很强;如果说旅游、美食,则说明这个人生活安逸。
算法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在大数据面前用户是没有隐私的,就是一个数据裸体。
因此使用推荐算法为主的产品时间越久,对于心智就越是一场灾难。
我一直建议身边的产品经理从业者去少用推荐算法起家的抖音和头条,尽可能在阅读的时候是自己筛选知识,而不是接受推荐的知识。删除就先得和同行不接地气了,但使用时间一定要限制。在苹果的应用时间设置,我会限制每天不超过15分钟。
KANO模型把目标用的需求分为魅力需求、期望需求、和无差异需求、以及必备需求。
同时又因为28效应,一个产品上线,一定只有20%的功能是用户需要的,还有80%并不是用户最前强需求的。
所以对于你的主流用户来说,20%的功能是关键。
做产品优化,最好的办法仍然是去用竞品
体验竞品是我们产品经理找到产品设计方向最快的办法,很多人都以为做产品规划前期要做产品架构,比如下面图的产品结构。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架构图较多存在产品立项阶段,我们做功能优化就可以直接通过竞品来完成产品设计,页面的功能新增、按钮新增、文案修改等,都是可以通过竞品体验来完成。
你也可以叫抄袭,但往往我们不会一模一样抄袭,会做一些"业务翻译"对于用户来说又是一个新功能。
故事都是成功者撰写的,做产品也是一样。
只有我们当回过头再回顾当初的做法才知道产品设计做的好地方以及哪一些是运气的部分。
可是很多产品经理在教学、或者培训的时候只会在描述故事的时候把运气这部分会省掉,其他人即使follow着你一样去做,只要时间、地点、人不一样,仍然做不成。
以上就是我这些年来的产品观,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