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是什么意思(解读新媒体视域下的女性赋权增能)
新媒体对当下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新媒体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变化。本文从性别平等立场出发,从技术、内容、结构、运作方式等角度对新媒体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新媒体的端倪与趋势,思考如何建立新媒体与女性之间的新型关系,为女性赋权增能提供可能,使传播信息和知识真正成为推动人类进步及改善女性发展环境的促进因素。
中国乃至世界正在面临的大的发展背景是,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承载着社会结构变化的因果,传递着时代发展的讯息,对当下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新媒体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变化。
本文从性别平等立场出发,从技术、内容、结构、运作方式等角度对新媒体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新媒体的端倪与趋势,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为女性赋权,打破传统媒体中的固定性、权威性,打破传统中女性在媒体参与、媒体呈现和媒体使用中的弱势地位,建立新媒体与女性之间的新型关系,建构新型的性别关系,为女性赋权增能提供可能,使传播信息和知识真正成为推动人类进步及改善女性发展环境的促进因素。
新媒体的易得性和便利性对女性的影响
——易得性获取与信息鸿沟缩小的可能
信息鸿沟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个人、社会等原因造成的人们在利用传统和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来获得与利用信息资源(包括公共信息)方面存在的差别。男女性别之间的信息鸿沟,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新媒体信息传播在即时性、易得性等方面普遍优于传统媒体,其技术成熟与社会应用带来资讯的易得性,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从信息用户角度看,用户获取信息必须付出一定的使用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物资投入成本、注意力成本和信息服务支付成本等。这为信息鸿沟的缩小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新媒体环境下,要积极通过信息获取的易得性,为女性减少知识壁垒,实现个性化需求,促进性别信息鸿沟的缩小。
——便捷性传播与多元表达凸显的可能
文化研究代表人物霍尔提出的“编码/解码”理论指出,从信息的制造(编码)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解码)中间有着各类影响因素。这是存在多元表达的一个重要原因。霍尔还提出了三种讯息解码类型: 霸权式解读、协商性解读与对抗性解读。协商性解读以至对抗性解读是多元表达的一种体现。
在新媒体条件下,由于传播的便捷性,女性对于性别陈规偏见话语有更为多样的讯息解码类型,在主导-霸权式解读之外,协商性解读以至对抗性解读越来越多出现。2015年央视“春晚”事件中,人们在微博、微信、互联网平台上对节目中包含的性别、身份等歧视,掀起了持续性的舆论热潮,显示了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对抗性解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活跃,凸显了关于女性主体的多元表达。
因此,新媒体环境下,要积极通过便捷性传播,改变传播中存在的男性一元中心格局,改变女性传统的“无声群体”角色,使女性经验、女性立场更多纳入到话语空间中,为多元表达的凸显提供更多可能。
新媒体对权威性消解与审美观念多元的影响
——去中心化交流与权威性消解的可能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再是线性的、中心辐射状的传播方式,而是多中心的、网状的信息传播方式。权威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考验和质疑,而草根信息的传播渠道日益畅通,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了社会舆论和议程设置。每一个个体都能成为中心。去中心化交流,更能形成平等的交流主体,有利于权威性的破除。
传统性别规范赋予 “男性中心”话语的权威性,将女性建构为他者。在传播中,男性往往是话语内容的发出者,处于话语体系的中心,在话语传播过程中,他们又是绝对的“权威者”;女性则是被凝视、被评价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也处于信息链的最末端,属于“失语者”。而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交流的特征为打破男女两性主-客二元传播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因此,新媒体环境下,要积极通过去中心化交流,改变两性之间中心-他者的交流关系,消解权威者-失语者的性别关系,发展更多的双向交流、对话协商,促进女性的发展和主体建构。
——选择性增强与审美观念多元的可能
审美是性别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实践场域。审美观念摆脱传统性别规范束缚,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畸形走向健康,从主客对立走向主体平等,将有力地促进性别平等文化的繁荣发展。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选择性进一步增强,性别审美观念进一步表现出多元化、包容性。
而伴随着选择性增强,并非只有体现传统审美观念的女性形象拥有粉丝和阅读转发量,挑战传统性别规制与角色形象的女性人物也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在新媒体作用下,《超级女声》中的李宇春、《中国好声音》中的吴莫愁等颠覆传统审美的女性形象受到大众热捧,反映了性别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变化。
因此,新媒体环境下,要积极通过增强选择性,消解男性阳刚-女性阴柔等传统性别气质类型的支配地位,增强对多样性别气质的包容性,促进体现性别平等的性别审美空间拓展,促进审美观念的包容与和谐。
新媒体对女性公共空间延展及性别权力结构调整的影响
——主体性提高与女性公共空间延展的可能
公共空间以公共交往和理性批判为内容,理论上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旨在形成公众舆论,体现公共精神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批判空间。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女性及“女性议题”常常被排斥在公共空间之外。这制约着女性的公共参与和诉求表达,妨碍了性别议题的公共讨论,阻碍社会达成性别平等的认同与共识。
新媒体的媒介个性化、传受关系互动化等特性有利于提升女性发声的主体性,增加女性的表达机会与空间,延展女性公共空间。近年围绕男女同龄退休、女职工劳动保护、反家暴、单独二孩等法律政策议题,女性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使女性主体性得以提升,这有利于女性公共空间的延展。因此,新媒体环境下,要积极推动女性平等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促进女性公共空间的延展。
——交互性增强与性别权力结构调整的可能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封闭、科层化的传播权力结构,使得层级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曾经远在传播权力之外的“沉默的群体”,可能成为影响广泛的舆论场。现实世界长久以来形成的权力结构,也因此发生着复杂而微妙的重构。
在传统的传受格局中,女性往往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受者。新媒体条件下,这种状况更有可能改变。例如,在2015年初发生的姚贝娜病逝报道风波中,受众对媒体围绕女歌手病逝的报道、传播进行了新闻伦理的拷问,对通过权力寻租、挑战道德底线的问题做出了有力的批评。
女性受众对传播者的作用和影响增强,在推动受众和传播者权力结构调整的同时,也会推动性别权力结构的调整。
因此,新媒体环境下,要积极通过交互性增强,发出女性声音,解构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推动性别权力结构的调整,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