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镇「上色」。
如何给一个新开发的文旅小镇命名,越来越考验综合广告公司的转换力了。
当地的地利无疑是可借鉴的一大要素,但一片盛产可可的热土,是不是就一下可以直译成「巧克力」,还是要看广告公司的统筹研判力。
#人生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瘾
#海南万宁·巧克力小镇
COCO@Anything
献给不断探索世界美好的生活家
#尽管上瘾
#全国度假生活方式新定义
项目甲方早就知道自己是「巧克力」,因为可可就是主要的原材料,但它们不能肯定的是,这样去用了会不会「以偏概全」,会不会影响吸引来客,会不会影响下单,这些考量心里没底,因为过去没有这种「单一命名」的叫法,所有的功能卖点想像靠这个来主打是否能扛住呢。
只有广告公司才能相助实锤这种信心,因为小镇的发展越来越具有这样的趋势,名字里就有对某些事物的直接联想,并可衍生出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憧憬和况味,命一个好名反倒成了小镇香不香的首要门槛。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从策略里析出的「人生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瘾」的创作符号「尽管上瘾」,让文案有了一个概念抓手,可以将各色人等的各色面相一一「入瘾」,让实体功能与瘾贴合,创作出一系列的表现海报。
然后广告公司的执行者也从书的溯源里客串起文化大使,希望这种贴合能使客群看到更释怀的活力。
由于英文的可可字母,可以由人来演绎成某种IP手势,仿佛一种群居后的沟通手语,让这个联盟变得更有谐趣感。
这种小镇的整合推广,其实也有个两难之境,一方面是如何传递这些与内涵相融的平面讯息,比如因了赋予此名的特色,出镜的人物,都有了「巧克力色」,这一难,平面上看是有了一定的完成度。
另一难,就有些难了,因为外人慕名而来时,便会产生一些寻名的心理,只是买卖到一些物质产品,便不会发生大认知。
来到这里,人会有什么大变化,会变成几天的巧克力人吗?或者有不少巧克力的设施可参与,如果只是和其他小镇差不多的功能设备,脱离了平面「上色」的广告表现后就别无二致,那就可能只是空有其名了。
因为广告公司很难主导全程的概念设计,如果案名只是后期的「慧眼识珠」,前期的规划并没有对「巧克力」的通盘运用,那配套完成的所有休旅设施,大多还应该是上帝的视角配备,没看见平民的视角是在这里与巧克力可以相逢出多少喜怒哀乐。
广告公司可以在所有的视觉体系里很好地营造和加分,也能够通过推广将其名植入区域内外,但体验者并不只是「眼球对眼球」的平面感受过渡,如果实体的内外还是支撑度的百分比偏弱的话,那后续再好的暖场路演铺垫活动不断,其拉伸力在后期还是会有些事倍功半之虑。
当然,如果实质支持力其实有,现在只是第一波人群向心力的表白,那还是特别期待后继,因为只有那个,广告公司的创作力才会更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