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新媒体是什么(解读智能视听新媒体)

whd197666
whd197666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1 浏览

视听新媒体是什么(解读智能视听新媒体)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提速降费、大数据与算法的广泛应用、VR与AR技术的不断创新,人工智能的普及推广,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媒介技术的进步,不仅重塑了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同时带来媒介符号形态的不断丰富,媒介话语空间的不断拓展,促使社会传播结构不断变革,媒介文明形态不断转化,传播的机制和方式不断更新,引发学界对此的关注与思考。2018年11月3日-4日“第三届视听传播高峰论坛”在浙江绍兴召开,此次论坛由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主办、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承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协办。近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汇聚一堂,围绕“网络视听的用户体验、秩序构建、内容创新”和“智能视听的进展、问题及前景”两大议题,以多元化视角和深层次的思考,碰撞出众多富有价值的学术火花。

视听新媒体是什么(解读智能视听新媒体)一、重塑视听文明新秩序

媒介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视听传播的表现形式、提高了传播效率、搭建了新的传播平台,与此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引发新的问题。因此,规范现有的传播秩序,提高视听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促进视听文明建设,推动视听文化发展,是视听传播研究的迫切任务,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论述了视听传播新秩序的构建路径与策略。

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汝东教授以《论当代国家视听话语体系的建构》为题发表演讲,他阐述了媒介技术革新对整个社会变迁的影响,强调了在全球话语空间中建构我国视听话语体系的重要性。陈汝东教授指出,国家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表达系统,是中国国家意志在当代的重新表达,是中华文明在全球语境下的话语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视听传播逐渐成为国家传播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建构国家视听话语体系是完善和传播中国理论的重要方略。陈教授在梳理信息生成和信息接收方式的演化路径、剖析媒介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视角探讨了我国视听话语体系的建构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不断激增,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网民数量激增的同时,传统媒体用户也随之流失,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挑战。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编委、高级记者黄新东从业界案例出发,论述传统行业报在视听秩序构建中的探索历程、构建困境和发展路径。他指出,行业报在视听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过程中,虽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面临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市场利润空间小、缺乏操作规范等问题,部分行业报为追逐利益,甚至放弃坚守文明传播的底线。“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为行业报在视听传播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行业报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构建网络视听秩序的过程中,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利用政策扶持,锻造创新型、融合型“互联网+”人才,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以优秀作品传播正能量,传递民族文化精神。

华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的张玲玲教授从批判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反思了互联网平台的文化建设。张教授指出,互联网媒介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陈出新,并带来传播领域持续不断的革新,新视听平台使得媒介技术的革新应运而生,然而新技术带来资本和便利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当代文化。她认为,当前互联网文化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在资本利益驱使下,漠视文化建设和过于强调技术而弱化文化建设共同作用的结果。鉴于此,她从五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其一,国家层面要加强国家力量的干预;其二,学术层面要增强文化建设共识;其三,媒体层面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其四,平台层面要强化平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其五,就个人而言要不断提升个体的文化趣味。

媒介技术的发展演变重塑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信息的生产方式日益多元化,信息的传播方式日渐多样化,传受之间的界限逐步消融,视听秩序的重构和传播规范的强化尤为必要。北京联合大学教授、视听传播学会副会长惠东坡教授以《智媒时代新闻话语的变化与反思》为题发言,从新闻报道的话语表达角度,论述了新媒介环境下新闻话语的建构路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陈持在题为《广东广播电视台的北美全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发言中介绍了广东广播电视台及其下属各大平台在北美进行全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创新外宣模式,指出了视听传播创新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并提出重塑传播秩序、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议。

二、关注视听传播新趋势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新旧媒介的融合发展开辟了崭新的传播格局,视听传播在内容、消费等诸方面都呈现出新样态、新趋势。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视听传播学会会长宫承波教授在题为《把握视觉消费趋势,提升视觉传播研究》的演讲中指出,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推动着传播形态的更新迭代,也刷新着人类通过媒介获得的视觉体验,与此同时,也于无形中改变着人类的视觉消费偏好及其习惯。当前的视觉消费呈现出从静态图片消费到动态影像消费,从被动的视觉接受到主动的视觉产品创造,从“审美”式观赏到“审丑”式解构,从大众化消费到小众化消费等新趋势。针对视觉消费的新现象,要把握当下视觉传播新趋势,并努力找寻提升视觉传播研究的着力点与新路径。在内容关注方面,应当从静态的图像传播拓展到动态的影像传播,从被动的视觉产品接受拓展到主动的视觉创造,重视广大受众及用户的批判性参与意识,从视觉传播伦理与法制层面上升到视觉传播文明高度。另外,宫教授还提出,要丰富视觉传播的研究视角。在研究方法层面,应当重视数学取向,加强量化层面研究;重视物理学取向,加强光学层面的研究;重视人本取向,强化人类学、生理学层面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智华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网络影视文化发展路径》的发言,他认为中国网络影视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影视的有序发展、网络文明的健康传播对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增强海内外传播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网络影视文化的发展路径要结合时代背景开拓创新,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主,适当借鉴外国文化精华。在注重中国网络影视文化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网络影视既要注重主流文化的传播,又要适当让小众文化流传。鉴于网络影视文化具有及时性与互动性强的特点,其受众以青年人为主,具有平民化、草根化的特征,在网络文明建构中应兼顾多元化、多样化。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孙宜君教授,以《融媒环境下电视传播语言的嬗变与坚守》为题阐述了融媒环境对电视传播语言的影响,分析了电视传播语言在词语使用、传播方式、传播语态等方面的嬗变,指出了电视传播语言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肯定了融媒环境下电视传播语言的坚守。坚守与创新的携手并进是各类视听作品在融媒时代的行动指导,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不仅为影视作品、新闻作品带来新机遇,同样搭建了一些新兴广播平台,增强了广播的可移动性、阅读的立体化。华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的呼东艳老师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分析当下音频付费节目的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PGC+UGC+OGC的生产模式,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第二,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定制私人内容;第三,注重长尾模式,提升服务品质来满足小众群体。

在信息盈余的时代背景下,票房、收视率、播放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户对视听产品消费情况的量化级呈现,能够反映用户的产品选择取向。电影票房不仅代表着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和对电影的认可度,还是评判电影成功与否的价值标准之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傅海副教授比较研究了中印本土票房冠军在海外市场发行情况,他发现中国票房冠军《战狼》在海外的市场票房和认可度均不敌印度票房冠军《摔跤吧!爸爸》,并对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电影出口的提升策略。第一,通过电影强化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第二,注重提升电影传递的价值取向;第三,提升电影从业人员的反思精神和敬业精神;第四,不断加强电影产业的自我创新。

发布于 2023-01-15 06:07

免责声明:

本文由 whd197666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