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的品牌营销策略(解析内敛李宁刀刃朝里)
最近的业绩发布会上,听了一连串运营策略的枯燥陈述后,有记者问李宁本人,李宁公司是否有并购的打算?
他的回答很微妙,间接否决了这种可能性:公司战略是“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会专注主品牌的发展,更多体现在细分市场上挖掘发展空间。
实现戏剧性的困境反转后,除了“国潮”印记,就这个本土体育用品好像不再那么有故事:收入和利润有增长,也没那么惊艳;规模不小,距离领先者有很大距离;没有太新的业务,也没新的品牌扩张。
然而,平淡是这家公司的表象,也是一种假象。
“内敛”气质
现在,李宁品牌被定义为“一个具有时尚性的专业运动品牌”,主要深耕运动生活(含中国李宁)、篮球、训练、跑步等核心品类。
尽管红双喜、AIGLE(艾高)、Danskin及Kason(凯胜)等品牌依然经营着,从2019年开始,他们几乎消失从公司财报中消失了,不再做重点介绍,童装李宁YOUNG成为唯一的创新业务。
李宁“单品牌”策略走得非常决绝,这种孤注一掷,迥异于其他国内体育用品公司。
比如,安踏集团的战略为“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主品牌安踏外,自行培育或收购了FILA、Sprandi(斯潘迪)、DESCENTE(迪桑特)等品牌,拿下Amer Sports Corporation后,又收揽了 Salomon、Arc’teryx、Peak Performance、 Wilson 等品牌。庞大的品牌组合,划分为了专业运动、时尚运动和户外运动三大品牌群。
同为晋江系的特步,也在力推“多品牌”业务模式,特步主品牌为大众市场提供极高性价比的潮流时尚体育用品,Saucon(索康尼)、Merrell(迈乐)专注专业运动体育用品,K-Swiss(盖世威)、Palladium(帕拉丁),则为注重个性的年轻一代提供时尚运动产品。
多元化的品牌组合,好处显而易见,可有效提高公司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灵活性,满足客户群的多元化需求,特别在高成长的细分赛道,引入或者并购一个成熟品牌,不失为一种快速抢占市场的便捷方法。FILA经过数年经营,营收后来居上,超过了主品牌安踏。
李宁公司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经营哲学,它贯彻的是“压强原则”,管理层将集合全部资源,聚拢于主品牌的有机生长,不惜舍弃了并购这类外延成长的机会,也少了那种跌宕的故事。
2020年开始,关于Clarks、堡狮龙的收购新闻不断,其实均由联营公司非凡中国主导,老板均为李宁本人,法律上,跟李宁公司没有关系。
不只在业务布局上,在运营上,这个体育品牌也同样呈现出“内敛”的特质:每一项动作都非常标准, 刀刃都是向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