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产品中的三大法宝:属性、画像和标签
策略产品领域,尤其是搜索推荐,必然绕不开三个概念:属性,画像和标签。
很多时候,我们无论是做策略优化,还是做实验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三者进行trigger的。但是,很多人把他们三个搞混,所以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同时我后续会单独加一场直播聊一下关于用户属性,物品属性,用户画像和物品画像的问题。
下面开始正文。
无论做搜索,还是推荐,都绕不开一个重要的概念:标签。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搜索、推荐当中的标签到底是怎么做的。
01.关于标签
标签,在不同的公司,关于它的定义还不太一样。
通常包括用户标签和物品标签两种。
有的公司标签是指所有挂在用户、物品上的数据。比如用户的姓名是一个标签,物品的名称是一个标签。
也有的公司会更加细分,把挂在用户、物品本身的一些数据叫做属性,或者基础数据,而经过加工处理得到的一些数据,则会称之为“标签”。
比如用户偏好(白酒,电子发烧友)、物品主题(母亲节,情人节)等等。
那我们通常所说的标签是指下面这种定义。
02.关于画像
我们常说的画像,简而言之,就是从海量的用户、物品数据中,通过一定的规则,建模抽象出每个用户,物品的属性标签体系,这些标签通常需要具有一定商业价值。
比较常见的是用户画像。像电商,短视频这类面向用户生活娱乐的产品,通常会累积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不但体量大,而且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同时还在不断地更新演化中。而用户画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使用这些纷芜繁杂、没有直接商业价值的数据,通过清洗、挖掘、整理,生产岀能够直接指导商业运营的用户属性体系,比如常见的用户分层、 行为轨迹、生活场景、消费偏好等,这些标签需要有明确的层级划分和可理解性。
我们通常把这些用户属性我们通常称为标签,例如性别就是一个标签,该标签可以取值“男” “女” “不确定”。所以,用户画像也可以看作将数据标签化。
所以画像也称作是标签。用户画像数据的生产和消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通常涉及数据收集、数据清洗、特征生成、标签建模、预测计算、效果评估、线上应用、效果反馈等多个环节。
03.属性和标签的区别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基础数据、属性是用户、物品本身携带的一些客观数据,大多数情况下,它产生的那一刻就相对固定了。
标签,则是相对主观的,是“人为”的给用户、物品打上去的标记,有时一个标签也被称作为是一个“tag”。
也正是因为这种区别所在,导致属性和标签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方法不同。
比如在搜索这种场景当中,更常用的是物品属性,也就是物品的基础数据。因为搜索是用户的一种强意图表达,在明白了用户在搜什么之后,给用户展示对应的物品就行,因此用户意图的匹配肯定是依赖于物品的客观数据了。
但是,在推荐场景则不然。推荐则是在不明确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去猜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物品,那么这个时候用户标签以及物品标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因为标签是一种更为泛化的数据。
在不明确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这种方式最能够命中用户感兴趣的点,进而产生转化。
04.关于搜索和推荐当中的标签是如何生产的
搜索策略产品和推荐策略产品是标签应用最多的两种场景。
我们分别介绍一下用户属性、物品属性、用户标签、物品标签在这两种场景下是如何生产和应用的。
(1) 用户属性
用户属性通常是用户主动上传的数据,比如你在注册、登录一个APP时,在上面填的一系列信息都会成为用户属性数据。
用户属性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基于用户属性去进行个性化展示。比如常见的性别、地理位置。大家可以用身边的异性朋友做个实验,你们同时在淘宝上搜索“衣服”,看看搜索结果的展示。
(2) 物品属性
物品属性通常是物品被上传时定义的一系列信息。比如在电商行业,商品被上传的时候,需要商家填写商品名称和价格,选择商品类目等等,那么名称、价格、类目就会被定义为商品属性。
物品属性的应用就很广泛了,前和后都有。
这里的前是指前端,也就是用户看到的,这个很容易想到。比如大家搜索一个手机,手机的名称,价格,型号,内存等等展示给你的信息都是物品属性。
后是指后台,物品属性同样被大量应用在后台逻辑当中。比如搜索当中,当你输入黄桃的时候,意图会判断你搜的是一个水果,那么就会去水果这个类目下去找黄桃。这就是物品类目属性的一种应用。
最后,关于用户标签和物品标签,我贴两张训练营的图给大家解释一下:
显然,标签系统对接的是一些通用类标签,如何生产自己的标签,这个留给大家思考。
以上就是关于策略产品中常见的属性,标签和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