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东沟村村民汪红俊:致富路上干劲十足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想起2014年至2023年我担任村委会主任的那一天,内心充满了自豪。 在任期间,我们村彻底摆脱了贫困。 很容易就转移解决了25户农家面临的山崩安全问题。 完成700亩农田改造的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开展到1.5公里,水路改造完成5公里,提高了全村人畜饮水流量和质量; 新建文化活动广场,绿化行道树,营造树荫……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今年49岁,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东沟村的村民。 18岁的时候,我离开家乡应征入伍。 由于各项成绩突出,第二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2年,我怀着“退伍不褪色、回乡致富”的梦想,回到家乡,承包荒山荒地、塘碱沟等,成立了种养合作社。
当初,很多村民对我的创业没有信心,劝我“不要让多年积攒的血汗流掉”。 我们一家从小就抱着不服输的毅力,努力着。 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池子修整干净后,泉水涌出,透明见底。 我抓住时机投放幼鱼,开展了钓鱼旅行项目。 承包的荒山荒地、林草原得到有效保护,环池数百亩林地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我还借资养鸡养羊发展养殖业。 同时,依托当地土豆、土猪肉、红麦面、大豆等特色农作物,帮助贫困群众增加生产和劳务收入。
每天早上,望着远处袅袅煮饭的烟雾,听着林间传来的鸟叫声,看着池塘里的涟漪,我很满意。 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村127户约500人丢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低矮的土坯房,黑漆漆的腐朽木房子不见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砖房,70%的房子购买了小轿车,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村里的大学生也多了起来……
如今,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我带来了新的方向。 今年8月,我引进资金和人才,成立青海水侧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引入“三产带两产促一产”理念,明确了“引进品牌,种产业,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线,打造优质“三产融合” 我打算用三年时间形成一张“看得见、可持续、追求长远”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金名片”,带领附近八乡多户乡亲致富增收。 目前,公司已完成一、二期总体规划设计,全面铺开建设前期申报、准备工作。 幸福的生活是创造出来的,我们愿意在致富的路上干,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一定会更广阔。
(经济日报记者马玉宏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申维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