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专员(非科班入坑海外公关,2年后我想“撤”了)
Mia:我觉得是因为自己并没有那么热爱,我只会把它当做生活调剂的一部分,并没有想过作为一份职业。Mia:当时选择去国外留学,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探究自己学术研究的可能性,是否具备这方面的承压能力。
非科班入坑海外公关,2年后我想“撤”了
大家好,我是想要采访99位公关人的菜鸡公关。
我正在做一档播客,主题是:问99位公关,每人9个问题。
第13期嘉宾是Mia,希望她的故事,能够给到你一些力量和感悟。
嘉宾介绍:
Mia,毕业2年,本硕国际关系,研究生时期留学英国;
名校背景,雅思7分,留过学,有知名咨询公司战略咨询实习经历;
毕业后一直在互联网公司从事海外公关工作,涉及社交、游戏行业;
认可传统公关的价值,但在工作中感到不满足,作为一个5G冲浪达人总想尝试更多可能性。
本期节目已在小宇宙@菜鸡公关上线,欢迎移步收听。
以下为部分内容文字整理版(约1/3播客内容,更推荐听播客完整版)。
Mia: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国际关系是我的第三志愿,那时候确实没有太多的机会去了解一个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但我做选择的时候,一般都会遵循一个逻辑,希望能够选择更好、更大的平台,而不是最好的、最容易就业的专业。所以在高考填志愿时,我选择了自己的分数能够进入的最好的学校,最终进入了国际关系专业。硕士专业选择也是遵循了这个逻辑。选择和本科相同的专业,申请到好学校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Mia:从个人喜好来说,我并不讨厌这个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我的人生当中,好像没有过特别讨厌的东西。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会比较擅长从各种事物里挖掘出有意思的部分。就国际关系专业来说,我觉得它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也能够开阔国际视野,我觉得这些都是对我来说很宝贵的。这个专业提供了一个从宏观角度看问题的视角。当你跳出微观的框架,并利用这一套思维去观察现实生活,比如人与人的交往等,会非常有意思。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我们这个专业被戏称为是一个“闲院”,因为课程没有那么多,但这也给了我很多的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别的东西。
Mia:首先,和所有专业一样,你可以选择走学术研究这条道路,无论是去研究机构当研究员,还是在大学里任教,都是最对口的一个路径;然后,也有一些人,进入到外事机构,或是外交领域,这也是对口的工作;另外,还可以去做国际新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涉及这方面的训练。以上都是与国际关系比较对口的工作,但总的来说,这些工作机会都是非常少的。
Mia:大一的时候,学校会有社团招新活动。当时传媒社团比较吸引我,因为他们会提供机会,可以把作品发布在公众号或微博上让更多的人看到,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另外,我本身就是一个5G冲浪达人,初中时就开始玩微博、混贴吧,很早就接触了这些新媒体。进入社团以后,我很喜欢当时做的事情。新媒体和新闻部会有些区别,新闻部里新传和中文专业的同学会比较多,他们对文字的追求会更高,喜欢做一些更有深度的内容;但我对图像和视频等形式更感兴趣,我认为传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不同人对于每一种传播方式的感知度都是不一样的。
Mia:我觉得是因为自己并没有那么热爱,我只会把它当做生活调剂的一部分,并没有想过作为一份职业。我是一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而且总能挖掘新的兴趣点,我学过钢琴,玩摄影、修图,喜欢看动漫,偶尔打游戏,我的生活很容易被填满。但对于职业选择,当时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我在大学时期也认为,爱好并不一定要成为职业。关于职业选择,我有想过两条道路。一条是走学术路线,这是一个比较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我本硕都读的国际关系专业;另一条是想选一个薪资水平比较高、平台比较好的工作。但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在我当时的认知里,更像是一个兼职,我并没有想过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
Mia:我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想过去做海外公关,甚至在进入这家企业之前,我都没有投递过这个岗位。我当时是比较倾向于互联网行业,简历投递选择的也是运营方向,但实话说,当时并没有太多的选择。那时候我找工作花了3个月,海外公关这个offer是我拿到的第一个。我当时非常急切地想要一份工作,因为长时间的待业确实会让我很焦虑和沮丧。最终决定接下这个offer,也是因为这家公司规模较大,海外方向也与我的留学经历、国际关系专业有些契合,我的老板也希望我能带来一些国际关系的视角,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机会。
Mia:确实很难,我觉得现在的毕业生应该更能体会到这种难。那时候疫情已经开始了,花3个月时间找工作,也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企业校招的招聘流程非常漫长,笔试、面试是一个非常折磨人的过程。这个世界上根本不缺履历好的人,我有很多同学,不仅履历好,实习经历也非常丰富,我自己其实是做得不太够的。我想要进互联网公司都没有积累过这方面的实习,也会被HR质疑匹配度不够高。
Mia:当时选择去国外留学,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探究自己学术研究的可能性,是否具备这方面的承压能力。当时压力确实很大,因为课程和研究时间太紧凑,相当于把2年压缩到了1年,我当时确实也没有想清楚自己是否要走这条路。最后决定不做学术研究,一是我没有找到自己想做的方向,二是能力确实没有达到能够去做研究者的水平。我有一些同学,研究能力真的非常强,虽然研究能力一般的人,如果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努力,其实也是可以申请到博士走学术道路,但我会觉得不适合自己。
Mia:当时选择去做战略咨询的实习,也是觉得这个岗位听上去很高大上,薪资很高,正好有室友在某家咨询公司实习,我就请她帮我内推进去了。当时也想探索一下这个职业。最终没有选择毕业后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是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或者说思维模式和做战略咨询的人不太一样。战略咨询是一个学习曲线非常陡峭的职业,对于归纳总结和体系化思维要求非常高,在给甲方提案之前,你需要非常迅速地掌握相关行业知识,将你自己在长期咨询过程中形成的思考,运用到新的行业里。我的思维是比较发散的,不具备非常缜密的逻辑思考,我认为自己是不适合做战略咨询的。
Mia:从版块划分的角度来说,海外公关和国内公关是差不多的。我自己会分为舆情(舆情的监测、分析和管理)、传播(内容规划、社媒运营)、媒体关系、活动策划这几类。区别的话,我其实是没有做过国内公关的,所以我只能根据自己听到过的一些内容,来分享我认为比较不同的点。
第一是国外记者有可能会拒绝收礼,送礼前需要与对方确认是否接收。比如以前遇到过东南亚的某位记者就直接跟我们说,他不收任何礼物,因为公司有规定,担心这些利益关联会影响到记者报道的客观公正;
第二是软文发布通常会有广告标识。我们在和海外媒体合作时,软文发布会有比较明显的标识,比如作者一栏可能直接写企业的名称,或者会注明Sponsor(赞助者)。但如果企业能提供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尤其是独家内容,就有机会获得记者的署名发布,而无需以企业的名义发布,相当于获得了第三方背书,这是我们最乐于见到的结果、但相应地,我们需要承担不能提前看终稿的风险;如果是附上购买链接的电商带货(联盟营销),媒体也会明确告诉消费者,这是有佣金收入的商业合作;
第三是负面是很难撤稿的。如果文章发布之后,海外记者一般只能接受更改稿件里的事实性错误;第四是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分得很开,所以在和海外媒体沟通时,需要预留较长的周期,公关不应该期望媒体记者牺牲自己的空闲时间和公关进行交流,即使付费合作也是如此。
Mia:对于海外记者,我们一般会通过几种方式联系,一是直接通过领英,二是通过当地的公关公司,三是使用工具,比如Cision,直接在系统里发邮件给记者。在关系维护上,我觉得需要用心。初期接触时,你需要清楚对方关注的内容和方向,不同记者的线口和关注点会有区别。我自己没有太多从0到1搭建的经验,因为公司本身这方面比较成熟了。海外公关工作,我觉得最难的是负面舆情处理部分,因为面对危机公关,你需要权衡多方利益。我之前也有遇到过危机公关,处理确实会很棘手。不同老板的处理风格是不一样的,也需要国内老板和海外业务的负责人多方评估。
Mia:这种情况很少,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很难去国外。以前会去海外办记者招待会,只是频率会特别低。而且很多做海外生意的企业,并不只是做某个区域,所以一般会选择业务量比较大的区域,以年为单位组织这个活动。
Mia:我觉得完全不会有。首先是术业有专攻,不同地区的受众习惯不同,媒体关系维护的习惯也不太一样,这主要与当地风土人情有关,所以很多企业除了在国内招公关以外,还会在当地也招一个人来进行配合。另外,也跟企业业务收入来源有关,有的东南亚市场大,有的北美或是欧洲比较受欢迎。总的来说,并不会有什么鄙视链,但外语好肯定是优势,特别是小语种。
Mia:目前来说,我觉得北美是比较热门的,因为大家都认为,做北美的人也能做东南亚。很多国内企业出海,一般都是先去东南亚,因为文化会有相似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落地,但最终还是会想走到欧美。一是因为欧美的人均消费水平比较高,购买力强,二是对于文化娱乐产品来说,欧美文化辐射全球,具有传播和引领世界潮流的土壤。
Mia:首先,英语水平其实并不需要非常高,如果一个人能够顺利在国外留学,那其实就算过关了;其次,在文学造诣上,也不需要很高,这个行业里外语专业背景的人反而更多一些,比如日语专业、商务英语、英语文学等。文字表达上,只要你是通畅的、有逻辑的,能够让大家读懂,就够了。
Mia:我不能把整个海外公关一概而论,这会涉及到很多方面。首先是岗位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海外公关是一个比较新的职业,这个部门在很多企业里也都是新部门,以互联网企业为例,一般都是先有运营团队、营销团队之后才会设立海外公关部门,这会导致这个部门的工作内容有限。另外,我有和猎头、HR朋友交流,他们会认为做实体产品的公关要比做互联网产品的公关上限更高,因为做实体产品的公关最后的职业路径一般会走向品牌方向,综合性会更强一些,而且做实体产品的公关会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工作版块。
Mia:其实大概是一年半的时候吧,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像是一潭死水,毫无波澜,我的工作日复一日,没有任何变化。我认为在职业发展的前几年,应该多去接触一些不同的可能,所以在那样的情况下,选择离开那家公司。正如上面所说,我们公司是做app的,不像实体产品的公关,这种互联网产品的公关,特别是海外公关能做的事情确实有限。
Mia:我确实有一直在考虑,海外公关是否真的应该作为我一直从事的职业,当时我对别的行业公关了解也不多,我认为如果公关工作真的是我经历的那样,好像没有什么意思,我对传统公关这块确实也有些厌倦。当时突然遇到了一个大厂机会,招聘需求也非常急,就很有缘的来到了我的面前,加上这个岗位虽然也是海外公关,但会涉及到活动策划部分,而且做游戏还是比app要强一些,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我是一个适应性比较强的人,虽然我没有接触过游戏行业,但我很够很快地适应新事物,当然那时候其实也很纠结,也会整夜的失眠,但跟朋友聊天,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会给自己简历加分的offer。
Mia:其实我的问题在于,我是想要去做偏品牌、市场的工作的,只是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机会,所以在当时接这个offer的时候,我是逃避了这个问题的。另外,后面试用期内裸辞,也并不完全是因为海外公关这个职业的关系,这个也是我当时没能遇见到的。
Mia:其实还是会有点难,一方面是市场选择不多,另一方面是我的自我认知和市场对我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虽然我有这个想法,而且我有努力在学习和尝试,但现实来说,市场其实是不太认可我的转型方向的。所以,我不排除自己会继续做海外公关,我并没有讨厌这个职业,我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我想做更多与digital相关的事情,或者离生意更近一些。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还是愿意去尝试的,假如有实体行业的机会,那我也非常欢迎。
Mia:有的,游戏行业对于创意方面确实是有需求的,但是并不是偏digital方向,另外,在第一份工作里,我其实也有接触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像社媒运营,但都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公司也不是很重视这块,也没有预算去做品牌方向的尝试,整体更偏产品方向。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公关的工作是可以被数据衡量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企业只想降本增效。我认为做一个传统PR是比较危险的。虽然行业里一直有对公关的需求,但更倾向于高级专家的方向。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如果你能够展示出一些被量化的成果,可能会更有竞争力。
Mia:我想建议大家,如果你没有完全去了解一个产品或行业,不要轻易地入行。现在回看过去,选择海外公关的时候,我是一窍不通的,我甚至都不知道海外公关的基础日常工作是什么。我建议大家找工作的时候不要太着急,还是应该稍微了解下行业和公司,了解这个岗位需要你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大家担心没有收入来源的话,可以做做兼职,拓展下副业,但是选择职业还是应该谨慎,不要随便试错。
Mia:我会的,虽然这样听起来好像自己立场也不是很坚定。但我的原因在于:一是如果有一天我被失业这个焦虑完全压垮的话,我会选择去工作,因为我要保证自己的精神健康,而且我还是可以骑驴找马的;另外,我觉得时机很重要,如果大环境不好,那你可以把你的要求和坚持里稍微不重要的部分放下,只要保证自己最看重的点就行。因为没有人可以找到完美的工作,我们不能既要又要。
Mia:其实我过去两份工作都是大厂,大家从我的学习和公司选择也应该可以发现,我的逻辑是很一致的,我会更倾向于好的平台。我可能会羡慕创业公司的多面手,羡慕他们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品牌、市场的工作,但也只是羡慕而已。我认为大厂有很多让我省心的地方,流程规范、同事沟通愉快,不会遇到太多不合理的事情。大厂螺丝钉的好处,并不在于你一定能遇到一个好的培养体系,或者是能够带你快速成长的领导,而是让你的工作流程更顺畅,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其实互联网大厂里也有很多能吃苦的人,从事一些非常累、加班很多的岗位,年薪百万那种。但我应该是做不到的,因为我还是想要保有一些“生活”。在刚毕业的那段时间,我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也做好了996的准备,甚至在面对“你最长可以连续工作多长时间”的时候,举出了“可以通宵工作”的例子,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傻,也再不会这样回答。现在面试的时候,我都会问对方团队的工作习惯。毕竟海外公关工作本来就要面对时差问题,必然存在偶尔加班的情况,但长期来讲还是要注重身体健康。
Mia:如果从高考后填志愿开始,我大概率还是会选择国际关系专业,虽然它是一个小众冷门专业,但是我获得了很多思维的训练和体系化思考世界的方式,我很庆幸我有学到这些,我觉得很有意思。但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我走什么样的职业道路,我遇见过非常多的专业和职业没有关系的人,这更多取决于你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比如历史系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进入快消企业实习、争取双学位、参加商赛等方式,开辟新的职业道路。如果重新选择的话,我可能不会选择海外公关职业,因为我还是认为人们不要轻易踏入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职业,我大概率会选更偏Marketing方向的职业。
Mia:如果老板希望你去做和业务创收相关的工作,或者是公关的KPI和销售数据转化绑定,你是否介意,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提问环节:
Mia:我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主要看公司或者团队本身吧,比如游戏公关肯定要比app公关更有话语权,因为大家下载app的契机,不会是因为传媒媒体的报道或是KOL测评,但游戏媒体对于游戏玩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公关的话语权就会更强一些。
Mia:海外公关部门一般都是一个比较精简的团队,可能会按照区域来划分,比如东南亚、欧美等,有的公司可能会把媒体和媒介区分开。我自己所经历的两家公司,海外公关1号位都是中国人,也会请外国资深专家,但他们更像是外部顾问的角色,也会帮忙联系当地记者,但不做1号位。1号位需要和国内团队沟通,中国人会比较方便点。
我是菜鸡公关,如果你对公关感兴趣,欢迎点赞、分享、关注@菜鸡公关,你的每一次互动都是我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