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项目落地达效,这些挑战不容忽视!

ming312
ming312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36 浏览

当前,探索以新基建为发力点的经济增长模式,加速推动新基建项目落地达效,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就是为海量数据流动提供更为有效的基础设施支撑。近期各地积极推进的新基建基本围绕着以G基站、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升级而展开。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对技术、人才、投资、治理等方面要求更高,这也为各地推进新基建带来新的挑战。基建项目-

——需要对各类关联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升级。以广受关注的G网络建设为例,G网络带宽更充裕、信息传输速度更快,但相对现有的G网络而言,G基站的建设复杂度更高。首先,G基站能耗高、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除主设备外,对电源、电池、空调等配套设备要求更高。而基于覆盖半径考虑,G基站的建设数量要远远大于G基站。与G基站类似,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也需要升级其他基础设施系统。大数据中心对地理条件、周边环境、配套设施、运维团队要求较高,在建设数据中心时需要对周边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性的同步升级。特别是数据中心建设完毕后,还需要常驻运维团队,且对运维团队人员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要求,这将对数据中心的后期运营带来极大挑战。

——综合投资成本更高,所需资金量更大。不少专家指出G基站的建设成本是G的两倍多,考虑到需要投建新的基站,整体投资额相较于G会更高。虽然目前已探索出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共享租赁等新模式以摊薄成本,但G的前期投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除直接成本外,G基站建成后还需要解决因功耗大造成的电力供应压力,后续电费开支也不可小觑。同样的电力供应问题也困扰着大数据中心,电力消耗成本占大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的一半以上。对于东部一些用电紧张的省市而言,投资建设大数据中心就需要对电力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升级改造,这会产生巨量的追加投资。

——制度规范等“软基建”能力亟需提升。传统“铁公机”的建设遵循工业化逻辑,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项目,针对相关领域的投资能够在提升就业、刺激消费等方面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传统基建在落地到各地方时主要考验地方政府的执行能力。但服务于数字经济的新基建却体现出更为明显的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特征,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新技术与既有产业的融合来释放生产力。新基建投资大、门槛高、回报周期长,对就业、消费的刺激更为间接、隐性。这种间接与隐性特征使新基建在落地时更考验地方政府的长远规划与综合治理能力,对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地方能够及时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与社会规范,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营商与社会环境。基建项目-

应对上述这些挑战,需要改变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创新基建模式、改进投融资方式、优化治理能力,推进新基建的切实落地与能效释放。

促进新老基建、“产基一体”的加速融合

基建项目,新基建的信息化、智能化、网联化既需要传统基建提供配套支持,也需要产业变革让基建投资效益的间接性变得可视化、可体验化。

一方面,要促进传统基建升级改造,加快新老基建融合程度。新基建是支撑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底层设施,但新基建能效的发挥更依赖传统基建的支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网联化改造对管网、水电、道路、基站等传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出升级要求。只有传统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先一步做好系统升级,才能有效承载各类基建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显然,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关注新老基建的融合,积极借助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网联化、智能化属性。

另一方面,要提升产业对新基建的赋能成效,借助产业发展增强社会力量对投资新基建的信心与力度。新基建的建设效益体现在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上,依赖新基建强大的后台支撑能够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而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则给新基建带来更多的正向反馈,能够刺激社会对新基建的需求。产业集群、企业集团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创新发展能够反向激活新基建的建设效率。

随着全球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竞争加剧,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了过去对综合低成本要素的过分追逐,转而强调技术研发与创新在竞争中的作用。产业的发展能提振企业及社会对新基建投资的信心,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能够加快新基建的建设步伐,也有助于快速提升针对新基建的技术、人才与资本的社会供给。

创新融资渠道与方式解决投资需求

新基建所涉及的项目门类较多,但各类项目均呈现出投资门槛高、资金需求大、收益回笼慢的典型特征。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需要对传统的基建投融资模式进行变革,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融资方式。

一是发挥市场化融资渠道的作用,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模式。优化政府主导型投资模式,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提升新基建项目的投融资效率。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几大类新基建的技术门槛较高,其技术迭代速度、技术标准制定均由头部企业主导,企业对新基建的发展趋势、建设布局有着较强的敏感度。除了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外,还可通过鼓励企业在科创板、新三版挂牌上市等方式向资本市场要资金。可探索私募、风投前置投资与政府后置奖励支持相结合的新兴投融资模式。通过政府基金带动社会资本的方式,积极发挥政府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资本市场中的社会资金。

二是优化政策执行力度,推进投融资管理的专业化与精细化提升。在发挥市场这一投融资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提升对新基建投资的专业化管理。在既有的PPP、专项债之外,还可发挥地方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优化政府基金的配置成效。在政府基金的管理上也应积极引入专业团队参与管理。比如,通过政策引导引入风投、私募等第三方机构参与新基建项目的投资;也可以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提升政府基金的投资成效。

重视治理能力等“软基建”的综合提升

随着新基建的持续推进,不仅传统产业会孵化出新业态、新模式,新的经济领域、经济形态也会逐步形成。远程经济、云上经济、网联经济等都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基础设施系统升级、产业模式的迭代也将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信息安全、技术与制度的协同配套都将是新基建项目建成运营后面临的长期挑战,这就需要加快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是加快新老基建融合发展。当前,我国通过推动新基建带动经济增长、加快生产力的释放,体现了我国在开展逆周期调节上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应注意到,新基建的建设不是孤立、简单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新基建会对产业发展与社会生活造成颠覆性创新效应。新基建能效的发挥不仅依赖各项技术进步,还需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升级,社会规范与制度同步进化。加快新老基建融合,促进基建产业融合,提升制度规范等软基建的配套支撑作用才能加快新基建落地,有效释放新基建这一底层建设带来的生产变革。基建项目-

二是加大技术进步与制度配套建设。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例,制约充电桩快速布网推进的并非技术原因,而是社会规范方面的障碍。充电桩APP中僵尸桩、坏桩等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充电流程复杂、缴费标准不统一、电价核基建项目,算受质疑、充电位被抢占等治理环节的细节问题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群众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的接纳度。显然,要解决充电桩运营维养面临的实际问题就需要提高社会尤其是基层社区等层面的治理能力。

发布于 2023-02-26 02:44

免责声明:

本文由 ming312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