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怀。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 并且在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 作为语文教师,我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逐渐转变了观念,树立了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变革教学设计的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 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常是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如教学《未选择的路》,原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多花了20分钟,原因是"学"的环节出彩。这节课本来设计的是"读","说","写"三大板块,板块之间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内容精细严密。 "读"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如重音,节奏和停顿的反复推敲确定,"说"中学生争说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双方各执一词。 在此情况下再完成"写"已不可能,我决定改变计划引导学生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双方引经据典,气氛异常热烈。 虽超出原定时间,且"写"的环节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且确有所得,何乐而不为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以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付之以行动,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包括六个步骤:①自选内容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②结合单元总体目标和导语提示自定目标,明确意向;③自渎课文,正音释词,编自然段序号;④自主作答,"我认为本文的内容是,主旨是";⑤参照课后习题再读课文,力求找到答案;⑥归纳小结自主学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整理在预习本上。 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写,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2,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过去有段时间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动或赛课中,为了课堂出彩,我常常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的学生,如全班最善朗读的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画画的去画画……实际上只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跑龙套",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总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刚进校时活蹦乱跳,畅所欲言的孩子在学校呆了两三年后居然连手都不敢举了。"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 "有此教训,我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 。
阅读全文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