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工作十年,我第一次投简历
本文作者分享了他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十年的心路历程以及面试经验和感悟,推荐给在准备面试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总结的心得吧。
从6月底正式办完离职手续到今天正好两个月整。这是我从2012年开始工作后的第一次正式休息,也是我第一次让自己的简历“断档”。
一、十年,我换工作都不敢多休息几天
我的个人工作经历其实很简单,从北京中关村到广州,互联网行业工作十年,34岁,总共3份工作经历,除了第一家公司1年多外,剩余的两家公司都是4年打底。
我从事的职业是广告策划和广告销售职位,从策划转到广告销售已经6年,三份工作都是别人介绍和内部人士挖我。
“简历不要有太长的空窗期,不然跟HR很难解释。”这是大家都约定俗成的观点,我这10年也都是一路不停歇,此前的工作更迭从没有过断档。每次换工作,都是前东家办完离职就立刻去了新公司,连那种休息一两天的过程都没有。
回顾这10年的工作,感受颇多,似乎也错过很多。
中关村,这个现在已经只剩下回忆和惋惜的地方。
我曾经在这里见识过那些IT3C经销商如何坑骗销售者,见过他们把iPhone 加价到19000多的暴利行为。
我曾经在这里见识了创业一条街里的繁华,拿两页PPT有个点子就能拿到融资的门庭若市。
我曾经全程见证O2O的崛起和瞬灭。
我也曾在刚成立的滴滴公司对面的抽烟室和同事嘲笑这个小屋子怎么像传销公司一样挤了20多个人。
我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现在在体会着他的没落与固化。
疫情爆发的2020年,应公司的要求我离开呆了8年的北京到广州开拓华南市场,今年公司人事变动,架构调整,又让我回到北京,否则就走人,但是社保已经落在广州,北京要买房的前提是5年社保不能断,我现在回去又是5年起。
而且,就算回去就能保住这份工作吗?很快我和公司谈妥了赔偿,签字,友好分手。
说实话,分手那刻我挺难过,但也挺佩服自己,过去10年,我一直在追求确定性,换工作都不敢多歇一两天,这次,我终于敢让自己停下来。
二、十年后,我第一次投简历
我是一个焦虑型人格,勇敢过后,我也不敢多歇息,一办完离职就开始主动让朋友给推荐公司,7月份全靠朋友推荐,面试多家都没有最终回复,8月开始BOSS直聘上投简历,面试多家也没有回复。
这是10年来,我第一次投递简历。
在两家公司同一天被我追问都回复不合适后,我陷入了自我怀疑。这个局面是我始料未及的,因为我曾想,我这样的客户资源和经验,以及兼备的策划能力,单单性价比也是合适的啊。
但是,京东的HR朋友告诉我,这样的简历看起来就是性价比不高的人,“因为你的年龄,你之前的收入情况,这些都是可评估的,但是你的能力,只有认识你和你共事的人才知道,而这些都是无法单纯从简历和沟通中让对方笃定的,除非是对方公司的应聘部门领导非要要你。在各个公司降本增效,HC锐减的时候,招聘工作就会异常的谨慎。”
她的这些分析也让我调整了心态,从自我的怀疑中解脱出来。与其感慨,不如分析利弊并行动起来。
我和她一起分析了从HR角度对我简历的看法:
“简历+面试”的求职方式未必适合这个阶段的我,毕竟这个阶段跟我匹配的职位,需要充分的信息匹配和考察,不是一两次面试能解决。
我也给了自己更多的耐心。当下的环境,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好工作的确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时间。回顾过往的一些经历和职场中遇到的机会,我常常感到自己虽然在公司里有业绩的压力,但那始终是自己的舒适圈,尤其是对于一个老员工而言,一切都是自己熟悉的。
跳出舒适圈,不要等到被舒适圈赶走,呆在里面时就要自己主动寻找跳出机会。
三、我总结了十条心得
我把两个月的面试经历和感悟也在这里和大家做个分享,供那些目前还顺风顺水的朋友参考。
1. 学历很重要
说学历不重要的都是骗人的,那是21世纪初期,中国飞速发展,各类创业公司崛起时对人才渴望的宽容而已,在那个时候你能解决问题,扛住压力,你就是人才。
而今天已经成型的体系机制,对待陌生的求职者学历是基本盘,学历是招聘者看你能否听懂人话、是否有基本逻辑能力、是否是有教育经历所积累的世界观价值观共识。如果你的学历不高,但现在已经步入职场,那不管是否困难,都要想办法提高学历,成人教育、开放大学都好,不要放弃。
2. 别骂领导和公司,和过去的经历和解
就我个人而言,从上班的那天起我到现在都没有骂过领导,更没有骂过公司,相反我觉得是公司给了自己在这个城市生存下去的机会,没有公司和领导给的机会,多数人没有办法生存在一线城市,更不可能生活的有尊严。
当然,很多公司都有不少问题,比如无效地加班消耗、领导德才不配位等,如果你很不幸,就是在一个压榨人的公司和一个变态的领导下工作,那也许只能是你没有能力更换一个更好的工作而已,抱怨和辱骂不能改变什么,可以试试和解,和解不是奉承,而是让自己可以走出来。
3. 对甲方好一点,对乙方也好一点
不管是什么岗位,都免不了和你的甲方或者乙方合作,哪怕你是公司内部的技术岗位,也会有人给你提出需求。
看多了甲乙方之间的争斗,很多人习惯展现自己的强势,用一种“我不好惹”的态度对待大家,有时候你觉得对方傻、不专业、甚至什么都不懂,但这不就是恰恰你存在在这里的价值吗?
拒绝其实可以委婉一些,沟通可以诚恳一些的,没有必要通过你的轻蔑、抱怨甚至是恶劣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做一个行业久了会发现,大家其实都是在这个圈子里兜兜转转而已,有个好人品好口碑很重要。
4. 什么是专业度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XXX一点都不专业”,那要怎么样才算专业呢?其实,这里抱怨的“不专业”有时候多数只是“抱怨”而已,同事之间会抱怨,上下级会抱怨,甲方乙方会彼此抱怨,而且,你会发现“不专业”并没有一个标准。
但是专业确实有一个参考标准,就是你能否在职位范畴内提供相关疑难杂症的解决办法。以AE岗为例,上线广告资源遇到不符合的公司规范要求的事情怎么办?相关同事来找你,你直接拒绝或者答应都不会让他觉得专业,但是你告诉他有没有特殊情况可以向领导申请,按照公司流程,相关的流程是什么样的,应该去找哪个领导做特批,你是在大家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了他解决方案。
任何一个岗位都会有超出自身岗位之外的问题,给这些问题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专业表现。
除了这个“专业”还有一个“度”,就是态度,一种敬业且不让个人情绪好恶影响职业表现的态度。有些人职位并不高,只是恰逢今天状态不好,或者性格使然,就对那些求他解决问题的人态度很差。大家也许会理解你一时的情绪失控,但长此以往,大家只会觉得你不专业。
5. 人脉不会立刻有用,但终究会有用
对于人脉的态度不能太功利,诚心去交一些好朋友,而不是总在攀附权贵。
同事之间来来回回,领导也会更迭,甲方或者乙方的对接人也常常发生变化,这些人在离开时你的日常工作视线后在做什么?有的人去了更好的平台,有的人开始创业,有的人找到了自己舒服的生活和工作的场景,不一而同,但和他们保持一定的互动往来,也许他们在你不同时期成为你的“贵人”。
有时,和年长你几岁的朋友和你聊聊,会让你豁然开朗很多。这个世界很多元,不要急功近利地用一种价值标尺来衡量他人,要明白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眼界都是有限的,学会听不同的人说法,卸下心防的那种开放式聆听会让你收获高质量的社交关系。
6. 无效社交其实很有必要
我是一个很宅的人,周末不喜欢出门,享受太阳到中午再起床的惬意,社交的范围给自己局限在特定的某几个人之间。我虽然没有社交恐惧,但是我一度觉得自己无法在陌生的尬聊中获得任何的收益,因此就会圈定自己的社交范围。
如果总是只和自己合得来的人社交,其实容易让自己走向信息封闭,固化信息茧房。
放开自己一些,有些时间浪费了其实就是浪费了吧,很多有趣的收获,就是发生在意外的邂逅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成长。
7. 除了上班工作,我们其实错过了很多
当一个新兴事物、行业或模式出现时,有人看到了机会,有人被逼无奈踏足其中,而更多的人是在外围观点评一二。
我以前常常就是那个坐在电脑前点评江山的人,也许我说的都是对的。比如抖音出现时、快手出现时,我的关注点总是他们的受众有哪些差别,哪个low哪个用起来更顺手,而没有去尝试去做。眼见新兴产业和模式慢慢成了体系,那些主动或被动参与其中的人,在大浪淘沙中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前几年,MCN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有前同事基于自己的兴趣开始涉足,现在成了抖音上的大V,有被公司开掉的前同事出来后和人一起做了MCN公司,有朋友现在成了网红,目前保持月入10W的水平。
他们曾经都是我觉得在工作中很一般的人,这不妨碍他们在另外一个领域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8. 如果能去大厂尽量先去大厂
在我的履历中,其实没有太多的硬伤,如果有那就是没有大厂的背书,即使我其中的两家公司在国内也算是知名互联网公司,但对我的背书价值其实不多。大厂的背书就像学历的背书一样,说明你已经被严格的筛选过一次了,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你不会差到哪去。
9. 展现自己的兴趣,最后也许能成为你的饭碗
我的兴趣有两个,一个是看书,一个写PPT。看书这个习惯从初二就开始了,我在学校时属于废寝忘食的看课外书的那一卦,直到这个习惯到上班开始减少,因为工作忙只能抽空,再也没有大块的时间。写PPT是因为工作的需求,当初我做策划这是必备的技能,学习这些技能时用了很多时间和金钱,但最后也给了更多的回报。
我是那种喜欢钻研的性格,我常常在车上,地铁上面都在想PPT的制作和方案的撰写。但我都没有做外在的展现,即使通过朋友介绍,有些公司或个人找我写过PPT,我也只从中拿到了点稿费,但并没有将爱好发扬光大,进而成为一项稳定或者高额的收入来源。
当看到B站或者抖音上有些教人做PPT的博主传递的信息和方法其实是错误的时候,我只是在心里不屑,却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这让我遗憾地错失了不少机会。
在工作之外有一份兴趣很宝贵,既让自己生活充实,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价值。而且,要记得把你的爱好沉淀和展现出来,不然也就没有从中变现的任何机会。
1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面对工作中的成就感,记得向内心发问,自己是不是越来越好?
也许你真的很优秀,但不管你是促成了对外的商业合作,还是内部的某项成就达成,都无法忽略平台本身的价值,我们只不过是依附于这个平台本身展现自己的优秀,如果抛开这个平台,自己获得了哪些成长?我们是否掌握离开这个平台后能在社会上达成同等优秀的能力?
工作十年,总结十点。不管如何艰难,都不要否定自己。有时候你只是最近运气差一点,不是你人差。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