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活动流程图,从0到1,搭建营销中心——认识后台系统 上
后台系统就像是建筑根基,假如根基打不稳,装修得再漂亮也都是徒劳。所以,所有的后端开发和优化都应当摆在前端之前,产品经理也应当在产品开发设计之前就完善后端逻辑,为前端产品设计做好“后勤工作”。
本篇文章开始,笔者会带着大家从0到1,搭建一套完完整整的营销中心(集业务、营销、结算为一体)。
全篇会分为三大主题,分别是:认识后台系统、手把手搭建营销中心、收银结算平台。
每个主题大约会拆分成三大块:规划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
希望能帮助新晋产品经理快速上手,少走冤枉路。
笔者从小白至今,基本都在接触后台系统,大到日GMV上亿的供应链系统、小到内部人员使用的信息维护系统。所以,我会尽可能将自己所知所晓一并奉上。
本文关键词:业务场景串联,逻辑串联,模块化设计。
后台系统的三要点
在后台系统摸爬滚打的这几年里,我总结了三个要点:业务、逻辑、模块化。
本文先阐述:业务和逻辑,模块化会以大量的对比图文,来生动的向大家展示。
1. 业务
要想做好后台系统,最重要的的就是了解整个业务流程和体系。甚至要比其他所有人都要更清晰,能做到各业务线之间的业务场景串联。
举个例子:
我之前从事一家仓储物流公司,负责前后台所有产品线的设计。
假设我把业务线拆分成:仓储、物流、订单,那么就需要3名前台产品经理和3名后台产品经理(不纠结人员配置,仅作为举例)。
此时,作为仓储后台系统的产品经理,不仅需要了解仓储的业务逻辑,还需要清晰的了解物流和订单的业务逻辑,并且要做到将三者的业务逻辑无缝串联,甚至连财务都需要了如指掌。
能够做到以上,才算是踏入了后台系统设计的最低门槛。
那么,如何才能深刻了解业务呢?
笔者很严肃的说:没有任何捷径,只有亲自到一线业务场景中实际操作,才会有最完整的认知。
讲完了业务的重要性,千万别觉得假大空。这的的确确是我从事产品经理以来,最为深刻的认知,希望大家能够细细品味。
关键词:业务场景串联
2. 逻辑
逻辑是个很宽泛的词汇,这里为大家拆分为两点:业务逻辑和系统逻辑。
业务逻辑就是指:在了解完业务场景后,能够将业务场景转换为流程图,从而将业务层的流转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
众所周知,产品经理都会组织需求评审会,向业务、开发(前后端、测试、运维等)、运营等部门的人讲解本次开发的需求。
那么,有多少产品经理是直接跑上来就丢出PRD文档或交互原型图,侃侃而谈的呢?
至少笔者做产品之处就是如此,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对于开发和运营等非业务层的人来说,他们不了解业务场景,更别提业务逻辑了。
所以,真正在开始一场评审会前,产品经理需要为在场所有人,清晰地描述本次开发需求的业务场景和业务逻辑。
我继续举个例子:
假设本次评审的是【仓库收货入库】这个功能点,我们需要将仓库收货入库的这个场景形象生动地描述给在场人看,那么,如何形象生动?如何确保大家都能理解呢?
这里推荐大家使用,情景化描述:以角色扮演为表达形式,配以肢体语言和日常化情境比拟作为加深理解
主要步骤分为:
单人或多人角色扮演:你可以单人多角色,也可以邀请在场人一起参与,这有点像自导自演的一场戏份。你需要将单调的业务,通过场景化的演绎,让在场的人身临其境,仿佛在共同参与收货入库的操作。动态地表达:在表演过程中,你不能原地杵着不动,光靠说是不行的,你需要动态地表达——一般通过手舞足蹈的表演(肢体语言)和写黑板(文本传达)两种方式结合阐述。代入式的情境比拟:如果业务场景比较罕见,大多数人不太多见,那么,就需要产品经理通过代入式的情境比拟,向在场的人描述一种比较常见的业务场景。
比如:大家对仓库收货的场景不熟悉,你就可以通过类比【在家收快递,收完快递将快递分门别类整理好】这一场景,来帮助大家转化理解。
PS:代入式的情境比拟不到万不得已时,慎用。因为,新的情境或者不恰当的情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困惑和费解,从而钻进死胡同无法自拔。
这里稍稍总结一下,业务逻辑的目的在于:开始需求评审前,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大家描述业务场景,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本次开发的需求和产品可能的延展性。
说完了业务逻辑,我们来说说系统逻辑。
系统逻辑与业务逻辑的侧重点不同。
业务逻辑更强调场景和流程,而系统逻辑更强调开发视角的底层逻辑和数据库(表结构)的关系。
就此可以看出,系统逻辑讨论和讲述的对象更偏向于开发人员。
很多人在讨论:产品经理到底应不应该懂技术?需不需要会写代码?
我个人观点:产品经理需要会写代码,需要懂技术,但切忌精通。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懂技术能够帮助自己了解开发的设计逻辑,不至于提出离谱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开发设计逻辑,优化自己的产品思维,在产品初期的MVP设计,尤为重要。
写代码(这里强调至少会写简单的SQL语言)能够帮助产品经理自助查询某些数据,便于数据统计和分析。但是切忌精通,是因为有很多职场上从技术转产品的同学,会非常纠结于产品实现的难易度和可能性,抑制了对产品本身价值体现的思考和创新思维。
好了,扯的有点远了,我们继续说回系统逻辑。
系统逻辑是指:与开发人员就当前产品和未来产品可能存在的延展性,进行讨论,得出的一套系统流程图。
想必很多产品同学都碰到过这种场景:产品在不断迭代过程中发现,原本的架构无法支撑未来发展的可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做仓储系统时,如果前期开发没有考虑到总分仓和之间的业务逻辑关系,那么往后如果公司发展需要总分仓时,底层逻辑的改动量会比较大,甚至可能大量返工。
那么营销活动流程图,作为产品经理,应该如何与开发讨论,得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逻辑呢?
给大家几点建议:
评审会后,与开发人员再次确认业务逻辑:
业务逻辑刚刚讲过,在评审会开始前需要向大家阐释清楚,那么会后为什么还要找开发人员确认呢?
道理就在于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和理解的递减效应。我们无法保证评审会上,所有人精神都高度集中,所有人的理解都完全相同。
从理论角度上说,信息的传递成功率大致在60%,那么另外的40%就需要通过会后反复确认和沟通中弥补。
将已知和未知的产品发展可能性告知开发:
在会后沟通过程中,除了再次描述业务逻辑外,更重要的是将已知和未知的产品可能性告知开发营销活动流程图,比如:公司既定的业务发展和脑暴的发展可能性。
这是为了帮助开发更深刻地理解业务和未来可能存在的技术瓶颈,将底层框架想的更全面,满足往后更多的业务需求。
从产品角度解决问题或提出建议:在与开发讨论完所有产品可能后,并不是将问题全部留给开发同学,而是需要从产品的角度出发,想想是否可以从产品设计上帮助共同解决。
PS:系统逻辑的决定权在于开发设计;底层数据库,表结构的搭建也在于开发设计。
但是产品经理务必在开发设计前找开发人员,至少是后端开发,详细的讨论清楚产品往后的推演路径和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开发人员获取可能遗漏的信息,完善后端逻辑。
笔者一直在强调后端开发。不是因为前端开发不重要,而是后端犹如高楼大厦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稳或者地基打的不深,那么哪怕装修的再漂亮,也不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