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运营员(这是一篇关于UI设计师转产品经理的建议文章(一))
文章共计2万6千多字,建议大家选取目录节点式阅读:22年,UI设计行业依旧大萧条UI设计师的未来,还有未来吗转行?其实写这篇文章是有灵感来源的,在开始着手之前,我一夜没合眼的看着天花板在思考,像个木讷一样在思考发呆,想自己、想家庭、想工作、想未来,最终内心做了个简单的结论梳理,也对今年岗位转型做了个汇总。
这是一篇关于UI设计师转产品经理的建议文章(一)
面对职业发展瓶颈,有的人可能选择跳槽,有的人可能选择转岗,比如本篇文章里的主人公,就选择从UI设计师转岗至产品经理。那么在UI设计师转岗产品经理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本篇文章里,作者结合经验进行了一定总结,一起来看。
关于UI设计师如何转型产品经理,以及UI设计师对疫情环境如何破圈升级的建议。
文章共计2万6千多字,建议大家选取目录节点式阅读:
22年,UI设计行业依旧大萧条UI设计师的未来,还有未来吗转行?不如考虑转岗UI设计岗位的邻居是谁,有哪些转岗前,记得先给自己做定位测评转与不转,考虑几个要素足够了从3:7变为7:3,你就成功了一半设计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化技巧UI设计岗转产品岗的准备“材料”UI面试与PM面试的区别与重点环境差,可能也是一种机会如果坚持继续设计,听听这些建议着眼未来,让自己天花板变得更高“6寸蛋糕”和“12寸蛋糕”的区别很久不见我亲爱的读者们,我是西瓜。快一年没有写文章了,这段时间我们都很忙碌,有的人在忙着防疫救援、有的人在忙着稳保工作、有的人在忙着“打怪升级”,有的人在忙着医救病入膏肓的企业,也有的人,在忙着焦虑…
是的,我就是在焦虑和升级中度过的。
或许你会问,这篇文章大纲快要赶上半本书了!是的,因为我想通过这次分享,将许久的沉淀与大家一起分享。其实写这篇文章是有灵感来源的,在开始着手之前,我一夜没合眼的看着天花板在思考,像个木讷一样在思考发呆,想自己、想家庭、想工作、想未来,最终内心做了个简单的结论梳理,也对今年岗位转型做了个汇总。是的……我转型做产品经理了。
(其实这不是刚发生的事,而是几个月前就已经敲定的。说来也惭愧,一直没有在抬手打字,所以才会耽搁许久)
当前你所看到的,是我思考很久的一个汇总文章,也可以算作是一次自我报告&小结输出,我希望可以通过这次的职业转型,将沉淀许久的经验窍门,包括由于疫情所导致的大范围岗位变动思考,与大家分享。
整篇文章大纲共有15个段落,整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其归纳为四个步骤就是:一看环境,二审自己,三做测评,四做准备(在 [美] 埃里克·莱斯编写的精益创业书籍中,可以对此逻辑论证)。
其实不光是岗位转型,我们从事任何职业或创业,都可以按照这个逻辑思考再三,所以,希望通过此片文章,对目前依旧迷茫、徘徊不定的设计师及其他职场同学多一些帮助与引导。
大萧条本发源美国,是美国20世纪前期出现的一次大规模经济危机,也是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不仅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也改变了很多社会关系结构,疫情爆发后全世界经济、资源、人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戈,近几年的疫情爆发与此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19年底武汉疫情爆发,整个社会就出现了不可回转的动荡(我是在20年初的天津市感知到的严峻,当时全面封路不许出门),直至今年才稍有恢复,但行军过后必留足痕是必然结果,所以今年的互联网大势依旧不堪,企业也是举步维艰。
UI设计岗位从疫情开始也同样走了下坡路,部分公司加大了对设计师的能力要求,部分公司压缩了设计师的薪资水准,还有公司直接撤掉了设计师一职,由开发工程师担任设计工作。
由此可见, UI设计师岗位已经不再是从前单纯画图、临摹界面、做做图标那么简单了。在越演越烈的条件下,UI设计师及即将步入UI设计行业的同学在求职路上一片哀嚎,大部分设计师简历投放后石沉大海。
企业那边也同样不好受,HR只要一开放设计岗位,一天内就能进入上万份设计简历,根本无法细筛,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也同样拔高了筛选机制。在这狼多肉少的竞争下,很多人最终被迫选择改行维持生计。
其实不管任何行业,在坐标上都是一个抛物线并逐渐趋于稳定的一个状态,从刚兴起的市场红利逐渐趋于平淡稳定的一个过程,UI设计岗位也是如此,在刚兴起时,大量的平面设计师、园林及工业设计师、前端工程师等其他行业人员相继转入UI设计阵营,那时候的UI只要你会软件、会做图,市场就有你的一席之地,而且混的很好。
但直到2018年之后,互联网越来越趋于高精专,单纯的画图与设计已经不太容易求得一份高薪职位,并且还有大量的培训班人员浪潮式的拍打你,抢你饭碗。
如果只是这样其实还不错,起码市场趋势还给你一个学习提升的缓冲时间,但事实并不如此,在2020年开春设计师们又进一步受到疫情的“严刑拷打”,致使求职之路是难上见难!
高级和资深类的设计师和初中级不同,这批人是在2021年中下旬至今才逐渐开始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是疫情持续不断导致的龙头企业也出现市场寒冬,系列性的连锁反应迫使龙头企业决定大规模裁员,才使这批牛人不得不接受现实,而中小企由于本身根基不稳,一旦市场出现危机,就会立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高级/资深设计师和初中级设计师为什么在市场危机来临后,冲击时间出现了前后时间差。
但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却认为初中级设计师在某种程度上会比高级以上设计师活的更好,主要体现在薪资缩水比例上,在当前环境下高级以上设计师在寻求工作时,缩水比例最少都在15%左右,严重的是30%左右。
根据我身边一些大厂朋友聊天得知,高级以上设计师,之前的月薪基本都在25k~38k之间,但裁员从新找工作后,薪资基本都被迫缩水到了20k~30k之间,这还只是薪资单方面,由于从大厂被裁,很多附加福利也是严重缩水,更别提在大厂呆了7、8年突然被裁后找不到工作的那部分人了。
反观初中级设计师就没有这么大的落差了,他们的薪资在疫情前普遍都在10k~18k,疫情后下降至9k~15k,这部分人薪资缩水不大。
(在《消费者行为学》一书中这样提过:消费者对促销商品的心理认可是当商品总值越高,下降浮动大,商品总值低,下降浮动小,消费者会有购买意向。根据以上定律,我们把消费者比做企业老板,商品则是UI设计师的时间+能力总值,疫情环境下,失业人越来越多岗位则固定不变,就会出现薪资越高,下降浮动越大的形式,反之薪资少的同学则下降浮动越小。)
但难点是企业对他们的要求比之前高了,之前他们只要根据需求做图就可以,但现在不行了,他们不光要做图,企业还要求他们懂产品,会动效剪辑、会画原型,会做产品框架,会做平面,而且一个垂直类的APP设计师不能只懂APP,还要懂数据可视化、B端产品等等,简直就是全能人才。
综合因素考虑,22年UI设计师行业,初中级设计师会比高级资深设计师活的更潇洒坦然一些(指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与心态),毕竟落差不大,干活多做一些反而可以倒逼自己迅速成长。
反观严重缩水的高薪资设计师,从3万多直接降到3万或不到3万,你想想那种打击,是什么感受!不然就没工作……
UI设计师的未来本身就是一个持久话题,不是因为有了疫情才出现的,但却是因为有了疫情才被高调起来的。
疫情仿佛就像一个放大镜,把UI设计师的职业发展与天花板做了一次放大。UI设计师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资深是一个持久漫长的路径,这中间会出现很多岔路口,也有很多坎坷瓶颈,但安定的生活与工作还是可以抚平大家的躁动心理,直到疫情来临大批人员失业,大学生求职难,职场人求职难,这才迫使大量设计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职位上限产生了怀疑。
很多人突然觉得自己当前这个职业不再像网络上说的那样轻松月入过万,也不再像大牛们说的那样设计师能做到多高多好,反而是觉得没有了出路和未来。每投一次简历没有回音的打击,每面试一次后没有反馈的打击,都会促使设计师对未来的担忧与焦虑增加,就这样在打击的路上艰难爬行着。
UI设计师的未来的确到了该要计划与打算的时候了,那些想着单靠做做图就想活的很好的人已经不再可能,反观市场将迫使你学的更多,懂的更全!如果想在UI设计的道路上走下去,你必将要开始考虑着手做一个“T”型人才,或许之前你只是看别人在做,现在不同,你也要做!
“T”型人才就是指在你的本职能力上要垂直专精,成为专家,同时也要横向扩展知识面。比如目前你是一个APP设计师,如果之前你只是用手画图,那现在就要带脑子画图,要思考原型内的产品结构与功能逻辑,单纯的画图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与团队协作。
以前企业开发产品是小步快跑,疫情当下迫使企业要大步快跑、快速迭代、秒抓市场机会。如果你只是画图却没有思路,将会导致团队沟通吃力,工作反复修改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最终落为淘汰。
其实读到这里你会认为,以上我说的问题好像一直都有存在,是的!UI设计师的未来本身就是一个持久话题,企业要发展,要扩大就需要越来越专业的人才。
举个例子:一个初创企业开始只有十几人,招你进来要求画图,等到企业发展到几百号人的时候,你还只是画图,如果你是企业老板或者高管,你是愿意直接招一个该领域的“T”型高手,还是愿意让原来这个设计师涨工资给他做呢?
其实企业很愿意培养一位忠诚的老职员跟着企业一同进步发展,但如果企业发展你不发展,结果必然是自断后路被企业淘汰。所以,UI设计师的未来一定是做“T”型人才,在垂直领域继续深根,争取做到专家,而横向也要拓展,补充不同维度的知识从而辅助你的专业更加理性、科学、落地、准确!
(UI设计师未来是有多种职业方向的,我将在第12节:如果坚持继续设计,听听这些建议,详细为大家讲述,这里只描述UI设计师在企业职场上的未来发展。)
马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他的特定属性和游戏规则。一个人如果频繁的更换行业赛道,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重新学习新的知识,并接触新的用户群体,了解新的行为属性,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成本的投入。
就像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所以,频繁地更换行业赛道不仅无法成为行业专家,更无法保障稳定的收入。相比转行,跳槽的风险会小一些,其可见损失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全薪降为3个月试用期薪资、新环境的从新接触认识、新领导的调性需求摸索,新团队的协作能力磨合,新任务的重新部署排期,等等。
同时还有个很重要的隐形问题,那就是试用期过后是否能留下并转正,如果试用结束领导并不满意,你将会面临二次失业的风险。
转岗,是鉴于转行和跳槽之间的一道新路线,它既不同于转行似得更换全新赛道,又不同于跳槽的“换汤不换药”,转岗!是在你当前职位角色上的一次较大转型,它没有谁高谁低、谁好谁坏之分,它的衡量标准是哪个岗位对你更有未来,你更热爱哪个岗位,该岗位对你来说是否天花板更高,以至于哪个岗位赚的更多,等等。例如:由园林设计师转为工业设计师,由UI设计师转为交互设计师,由平面设计师转为网页设计师,由珠宝设计师转为UI设计师……
如果你遇到别人转岗或自己有了想要转岗的念头,请不要觉得奇怪,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转角与机遇,我们总是在这些时刻做出新的选择(默许其实也是一种选择),而你的选择结果将会影响后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是物理学中非常经典的 “蝴蝶效应”,其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所以如果遇到,那一定是从前的你给今天的你铺过的路,认真对待每一次选择,才是对未来的自己负责。
为什么转行不如考虑转岗呢?前面我提到过,转行是你完全更换了全新赛道,这种事件是任何人都完全陌生的,是需要重新探索的,不光风险大,而且时间成本也高,再聪明的人就算规划好路线,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别人的成功你是复制不来的。
而转岗不同,它是在你当前岗位上的一次调整,是你每日所能看到且熟知的岗位,虽然你没有完全改变岗位角色,但日常工作你已经有接触该岗位,或者已经和该岗位的同事进行磨合交流,这就是本质的不同。
我们举例来说,假如目前你是UI设计师,你接触的相关岗位包括: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品牌设计师、视频剪辑师、产品经理、前端工程师、产品运营经理等等,但基本不会接触后端工程师或调研同学,这是因为后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以支撑产品数据、实现功能、搭建数据框架、部署/维护产品系统来进行的,调研同学则是对市场和用户的的需求数据获取,所以和你瓜葛不大,他们多数对接的是产品和运营,产出结论并转化为可视化的文本后嵌入产品原型和PRD文档里,在派发到UI设计师这里进行设计。
所以,介于你熟知且经常交集的岗位进行更换,选择一个你更喜欢的、能突破瓶颈的、能帮你涨薪的、能提高职业天花板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个疫情动荡,市场经济不稳定的年代,很多人面临失业风险以及已经失业的苦境,如果你努力后仍没有满意结果,或已经有了合适的机遇,我真诚的建议你考虑转岗来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
在上一节“转行?不如考虑转岗”中我简单地列举了几个和UI设计岗位有直接关系且工作有交集的其他岗位,这一节我将重点讲述UI设计岗位的所有邻居都有哪些,并一一说明他们的特征属性,同时阐述一下UI设计岗位转换到其他岗位所需要的不同技能。
UI设计师交流最多且密切衔接的岗位应该当属产品经理(公司没有产品经理岗的除外),不管是大到知名企业,还是小到中小企,UI设计师只要做项目,基本都要和产品经理频繁沟通产品功能和产品逻辑。
产品经理的本质工作是创造产品,规划产品,提升产品对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并保障用户需求能充分被产品所解答,最后通过数据衡量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而UI设计师则是将产品描绘的更符合用户视觉、更符合用户预期、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等等。
如果UI设计师不了解产品给谁用,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有这些功能,也就无法设计出好的产品,所以UI设计师需要频繁的和产品沟通需求,了解产品的核心目的需求,将产品经理的创作想法通过更好的视觉赋予在产品中展现出来。
除了与产品经理岗位有交集外,还有11个交集的岗位,他们分别是:交互设计师(Interaction Designer)、用户体验设计师(UX Designer),产品设计师(Product Designer)、视觉设计师(Visual Designer)、用户体验研究员(UX Researcher)、动效设计师(Motion Designer)、平面设计师(Graphic Designer)、品牌设计师(Brand Designer)、前端工程师、视频剪辑师、产品运营专员。
以上这11个岗位中,有很多岗位可能在公司是被UI设计师一人担任的,有的则是由专人负责,能被一人包揽的主要原因多数是因为公司对某些业务不看重,或没有此业务,或财力不允许,或产品还没达到需要该岗位的地步,所以部分UI设计师可能一直误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就该包含那些工作。
接下来我们就逐次了解一下各岗位的工作属性,以及他们和UI设计岗的工作交集点:
交互设计师通过名称就知道是做产品交互的,他属于目标导向型岗位,主要职责是围绕着用户行为进行设计产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用户能更方便有效的去完成产品业务目标,获取愉快的用户体验,而产出的工作产物包含竞品分析文档、用户反馈流程图、产品流程图、草图/原型图等等。
交互设计师除了本职工作外,还需要沟通跟进自己产出的设计方案,并且持续到产品上线后的问题收集,好为下一次迭代做准备。
了解这些后你会发现,以上工作职责和产品经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输出产品流程图、设计产品原型图,产出文档,并且我刚才就提到,UI设计师与产品经理的衔接密切原因,其实本质都是先产出产品原型和相关需求结论,然后再让UI设计师进行美化描绘的过程。所以,该岗位也是UI设计师值得考虑转岗的其中之一。
但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明确的交互设计岗位在市场供需方面并不像UI设计岗位广泛,很多企业并不明确招聘交互设计师,而是直接招聘UI设计师并在工作职责中表明需要有交互设计师的能力,所以,对此岗位的市场供需范围和天花板大家也要格外考虑。
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英文简写“UX”我相信做设计的同学或多或少都听过,一般在大型企业的招聘信息内经常见到,其实用户体验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的工作有很多重合之处,可能在不同企业招聘名称上出现了区别,而工作性质是一样的。
用户体验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对人的研究,其研究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心智模型,保障用户每次行为都能获得良好体验,并有效完成的目标的过程。
用户体验设计师如果想解决以上问题,则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除了各种用户研究方法和技能外,还需要深度理解人的本性以及常规状态的用户心智,并对用户做对应分类,一般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角色分析、故事板、焦点小组、可用性报告等。
(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几本书籍,都是我亲自阅读后认为不错的,方便UI设计同学学习用户心智、行为,以及专业的用户研究方法,《设计的法则》《免费》《怪诞行为学》《上瘾》《人类简史》《设计心理学》《通用设计法则》。)
虽然用户体验设计师听起来高端大气,但实际上在企业招聘上大家一对比就会发现,大多数企业对用户体验设计岗位的职业要求和目前UI设计师的职业都大同小异,只是名字换了罢了,但如果想真正深根或做垂直类的用户体验设计,还是需要进入龙头企业才行,所以此岗位对于UI设计师转岗也有较高难度和风险。
产品设计师其实基本等同于UI设计师,但又稍高于它,我们都知道UI设计师是对用户界面设计的岗位,需要了解用户习惯及产品特性进行视觉设计,同样的,产品设计师也是需要了解产品核心逻辑,并结合用户操作习惯和心智进行的视觉设计。
在企业招聘时,产品设计师职位要求除了包含让你输出设计的部分外,还会要求你有分析产品/用户需求、规划设计方案、定义用户模型及数据分析的相关能力,但这里并不是说让你独当一面,而是需要和产品经理做配合。
既然一样,你是不是觉得转与不转都没什么变化?其实不然,虽然两者的职责描述并没有多少差异,但在实际工作时却有很多不同,产品设计师在工作细节上是较高于UI设计师的。
简单来讲,一个公司如果招的是UI设计师,那么他后续的工作大概率就是看原型画图,拉会议做阐述,我想大多数UI设计师同学都是这样,但如果是产品设计师或者高级产品设计师岗位,就需要在画图基础上在做一些其他工作,比如问卷调研、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编写文档等等,这些工作是大多数UI设计师所涉及不到的(当然,不是所有岗位都像我描述的这样,所以大家也不需要刻意推敲产品设计岗位)。
针对产品设计岗位,我不太建议UI设计师转岗,因为在我们做设计的同时多少都会接触到产品的东西,就看你会不会留心学习,而调研、数据分析、产品规划,其实核心内容都归属产品经理岗,如果说你真的喜欢,我倒建议你转到产品经理岗,这样可以更深度地学习实践关于产品规划的工作。
并且越大的公司对各岗位的划分就会越明确,产品设计师岗位虽然也接触产品内容,但并不会涉及到产品的底层逻辑。
从UI设计岗转为产品设计岗如果真要说获得了什么,或许也就是多了接触产品和实践想法的机会吧,工资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视觉设计师的的工作与UI设计师大不相同,如果说UI设计师是帮助产品变得更好用,那么视觉设计师就是帮助产品变得更好看。一般较有实力的公司会专门招聘视觉设计师来完成视觉任务,而他们的主要产出的结果包括:推广海报、品牌、易拉宝等物料设计、线上KV、banner、H5专题、IP、 logo、界面内的局部视觉优化等等。
视觉设计师作出的设计稿需要完全超越UI,而在思维方面他们更多的考虑是视觉的好与丑(比如每年双11的炫酷元素),而不是用户的体验问题,产出结果多以扁平和3D形式展现。
在大多数中小企内,这种岗位都比较浑浊,有的企业会直接招聘UI设计师并要求带有较好的视觉能力,而有的企业则要求视觉突出的设计师并附带一定的UI设计思维,这个比例多少完全是根据企业业务需求定性的,一家偏业务的公司会更多的要求设计师产出好看的物料设计帮助他们线下线上推广营销,而偏线上资源整合的互联网公司,则要求设计师产出更符合用户体验的产品。
所以视觉设计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是配合UI设计师完成任务的一种岗位,转这种岗位的设计师,更多的会执迷于色彩、美与丑,而对于视觉设计师的未来,也是更偏向于产出视觉的设计,比如开工作室为客户产出好的视觉稿、比如进入龙头企业专职于视觉设计岗位等等。
用户体验调研员或许大家平日不常听说,有的公司也会叫做用户体验运营或者专家,其实从字面意思我们大概就能知道该岗位是做研究工作的,而这种岗位基本都是在较大的公司才会出现。他们的主要工作在于提升用户体验策略、进行用户VOC研究、挖掘用户习惯和情感、定义体验度量模型。
UI设计师日常工作虽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用户体验知识,但相比于用户体验研究员,就没有那么深度了,一般情况下用户体验研究员会将各种研究成果写成报告并提交到产品经理手中,并由产品经理融入到产品原型中,如果你阅读过优质的PRD文档,就会知道文档中会有一些关键的功能说明,那些就是研究结果的结晶,最后转派给UI设计师进行完成。
在产品建立会议的时候也会将用户体验研究员与UI设计师一并邀到现场进行讨论产品问题,这个时候就是UI设计师获取用户信息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UI设计师想转到这个岗位,其实也等于脱离了设计阵营,但从长远职角度考虑,我认为用户体验研究员是一个更有价值,更有挑战,更能落地的岗位,因为他可以直击用户内心,获取最真实的用户信息资源,属于源头资源岗,同时该岗位薪资待遇普遍也比UI设计师高。
动效设计岗一般被UI或视觉设计岗包含,该岗位的主要任务除了有UI和视觉的工作外,还需要产出特定的特效风格,输出场景动效。这种岗位多数会在游戏类公司聘请纯专业动效设计师,而其他互联网公司多数都是以招聘视觉和UI来坚固此职位。
专业的动效设计师需要熟练掌握Spine,Flash,Dragonbones,Cocos粒子特效等技能,在职业发展上,动效设计师与UI设计师并不能对比谁好谁坏,只是说是不同的两种职业,具体要做哪一个看个人喜好就好,在薪资待遇上也相差无几(不包含游戏公司,这类型公司的纯动效设计师薪资可能偏高)。
平面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输出所有平面类的设计,比如:画册、宣传册、海报、展板、易拉宝、logo、VI等等,大多数企业都会有这类型的职位要求,就算没有也被UI设计师包含在内了,但严格来讲,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产出的设计一定会比普通UI做得更好。
平面设计师考虑的设计问题侧重点是艺术性和专业性,他们需要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文字,以此来传达想法和讯息的视觉表现。
而UI设计师主要侧重于交互性,好的UI设计不仅能让软件变得个性有品味,还能让软件的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特点,所以两者在思考逻辑和实现目标上就是有区别的。
如果说谁的天花板更高,我认为平面的未来会比UI更好,主要因素在于平面的产物是可以帮助设计师建立个人IP,打造设计师在商业上的个人形象,而UI设计师则不行,UI产出的一切结论都源于一个团队的努力,是无法建立个人形象的。而平面设计师在拿到需求后是可以通过个人思想和认知产出设计的,比如一些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陈幼坚、靳埭强,西摩·切瓦斯特、杉浦康平、福田繁雄、田中一光等等,他们都是有非常优秀的个人代表作。
但是有一点大家要熟知,平面的路很难走且薪资待遇普遍很低,想要在平面领域出人头地是要花费很多经历的,为什么前几年UI会火爆?因为该岗位可以几个月快速成型,入职则高薪,这些直观的因素导致很多同学不愿意在学平面,学了平面的同学会嫉妒UI设计师的薪资待遇。
品牌设计师就好似是平面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的结合体,他具备平面岗需要的VI品牌设计 、包装设计、排版印刷等设计,也融合动效、3D等视觉输出,但相较于平面设计和视觉设计,品牌设计师更注重企业及产品的品牌理念,更需要了解企业对社会的整体形象。
所以,品牌设计师需要根据对企业及产品的了解输出匹配的提案,然后将提案带入设计进行展示。同时,品牌设计师在工作中与UI设计师也有很多交集,比如品牌设计师输出的元素会被UI所使用。
品牌设计师所展现的设计形式更偏向于视觉化,这就需要品牌设计师坚固不同的设计软件,比如3DMAX、C4D、AE之类的三维动效软件来进行设计,还有一些企业会要求品牌设计师具备插画技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完完全全的将企业和产品形象展现出来。
而对于转岗,品牌设计师的天花板其实相对更高,通过不断锤炼打造个人属性和IP,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很有前途,但前期的磨练也会很艰苦,不光要尝试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学习不同的设计软件,同时还需要学习关于品牌营销、广告学等学科的的知识进行坚固思维。这些对于UI设计师来说,虽然也是做设计,但多少会缺少这些思维和看待设计的角度。
前端工程师岗位可能对UI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完全有跨度的岗位,毕竟它完全脱离了设计进入了敲代码的行列,但在日常工作中UI设计师却很难逃脱和前端的合作,这主要源于前端的工作性质,前端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JavaScript、HTML5、CSS3、ES6/7等技术将UI的静态设计稿变成可操作的线上产品,并进行日常维护,所以UI设计师在工作时多少也需要懂些前端代码与基础逻辑才能更好的沟通,表达出前端实现设计稿后的一些问题修改。
或许有的UI同学会问,我目前不懂前端也可以完成UI工作,是的!如果说独立工作性质的话,确实如此,但如果想要提升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以及升职,懂前端和不懂前端就存在了差异,作为团队领导人或者优秀的团队合作人,懂前端的UI在合作或管理员工上是绝对占优势的,因为他可以更好的转变角色用对方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同时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我们这里不排除不懂前端的UI设计师的存在,单纯讲那些懂前端的设计师如果考虑转前端岗的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最直观的薪资待遇上就有很大差异,前端工程师的薪资待遇普遍高于UI设计师,从另一个层面讲,如果UI设计师想要自己创业,懂前端的话是可以自行完成整套工作的,这也是减少成本的一个方式。
视频剪辑师和UI设计师在工作上没有太多交集,但在软件上是有的,该岗位在工作中主要会用到的软件有:AE、PS、AI、PR等剪辑工具,同样的UI设计师也会使用这些软件来实现一些动效展示,比如缺省页的情感设计、页面之间的跳转逻辑、IP人物的动画展示。
所以,哪怕是工作性质的不同,但由于软件的无缝衔接,也可以帮助UI设计师顺利进入视频剪辑的行业。
对与视频剪辑师的前景看来,其实和UI相差无几,除非说目前火爆的短视频领域可以抓住浪潮的尾巴外,其实也没什么了。而视频剪辑的岗位与UI不同,他们多出现在媒体类或网络科技类公司,两者平分秋色,也不存在谁高于谁的道理,只能说各有所长,对于转岗也是看个人更喜欢哪个行业而已。
产品运营专员听起来和产品经理类似,但其实不然,产品运营专员的岗位职责是负责企业产品的运营工作,推动产品优化和价值提升,在获取产品数据后进行详细分析,并寻找能提升的突破口,促进产品规模化运营。
该岗位和UI设计师在工作上有一些工作衔接,比如讨论通过产品运营获取的信息通如何过设计传达出去,讨论产品运营对设计稿的一些想法见解。
但从UI设计师转此岗位角度考虑,除非是个人喜欢产品运营的职业工作,不然没有转岗必要,因为此岗位在市场中并非火热,而且中小企业也很少有此岗位设立。
所以,从以上12个岗位对比,UI设计师最为优先考虑的岗位应该是产品经理,其次是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品牌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前端工程师、用户体验研究员,而最后在考虑动效设计师、视频剪辑师、产品运营专员。
其实从客观角度来讲,任何职业岗位都有其发展的道路与未来,能做多大、做多久、做多好,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与一定的机遇,所以,如果喜欢就去追逐,如果认可就去钻研。
任何职业都有它独特的调性与工作职责,不同人的性格做不同的职业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想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首先就要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如果一个人选错了自己的职业,最好的结果就是平庸无奇一直下去,没有什么大作为,也不会升职到高层,而最差的结果则是浪费几年时间后从新改行,灰心丧气的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什么都做不好,这是对内心最大的打击,也是最严重的。
在写这篇文章前,有很多同学找过我聊天,话题最多的无非就几个:
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设计,这几年感觉没什么进步;我感觉我选错了,当初如果选其他职业可能比现在好;我现在失业找不到设计工作,想转产品经理但是没人要;现在某职业是不是更吃香一些,要不我平时练练,到时候转过去?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大家从以上话术中应该可以感受到,自己平时何尝不是这样?但我们应该更清楚的是,任何一个职业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都需要我们长期的磨练和知识积累,再加上工作实战得出结论,最后才能变成自己真正的能力,如果因为这个职业不景气或者由于几个月找不到工作就放弃,那么转岗后如果再遇到类似问题,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所以,转岗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直到转岗后都还没了解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这个职业,然后继续浪费时间和经历。
如何了解自己是否适合一个职业,其实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评,在加上对职业的客观分析,就能大概有个定位和方向。而这些方法的来源是我通过学习不同职业知识加实践、创业遭受坎坷后得出的实际能落地的方法,也是我亲自实践的方法。
同时也阅读过很多书籍,其中一些书籍的感悟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自身,做职业定位和未来规划,它们是《意志力心理学》、《九型人格》、《自控力》、《知识的错觉》、《精益创业》、《思考,快与慢》、《简法》,这些书籍单本拿出来是不可能覆盖我们想要的所有答案,但全部阅读后,就会有新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所以也推荐大家阅读试试。
测评,简单来说就是测试和评价的结合,测试是通过某种度量方式来测试自己是否满足职业要求的方式,而评价则是客观评论职业在当前市场及未来趋势的好坏,这两者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通过测试自身能力以及对职业的兴趣后,可以得出能力与职业的符合程度,然后再对职业做出客观评价,最后将符合程度和评价做结合,就很清楚要不要转职业,这个职业好不好,如果不好你却适合,那么做不做,反之职业好但你又不适合,做不做。
测试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首先选定你期望转岗的职业,然后打开招聘平台(可以多打开几个,比如:Boss直聘、拉钩、智联…),在搜索内输入对应职业名称并找出结果,寻找多家企业岗位并截图到本地平铺浏览(建议采用设计软件进行平铺,建议起码要找10~15个岗位以上,找得越多,最终能力测试结果越准确),然后将所有岗位中共有的要求关键词标注出来。
这时你就基本已经知道当前职业领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要求了,下一步就是审视你是否满足该条件。对于非常明确的岗位要求关键词,你肯定能直接就说出会与不会,比如要求会PS、AI软件,而有的关键词则比较宽泛模糊(比如:透析竞品核心能力、全链路设计体系构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下百度或知乎搜索,将关键词+描述语进行查询。
比如关键词是“透析竞品核心能力“,我们就可以在百度搜“什么是透析竞品核心能力”或“工作中透析竞品核心能力要求是什么”,查询到结果后去阅读几个关键的文章基本就知道你是否满足条件了,一般情况下,每个企业招聘岗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异性,但一个明确的岗位90%的要求应该都是一致的,而剩余的10%就要求符合企业自身特殊要求的。
这就是最简单、直接、容易掌握的测评方式,不需要冒着高风险进入岗位后在去实践,我一向主张对于一切未知尝试都要把成本压缩到最低,并保留最基本的元气,这样可以保障自身进可攻、退可守。
评价一个职业的好坏不能光看当前它在市场的价值,还要挖出它的过去历史趋势,并根据市场风向标思考未来的方向。就好比UI设计师职业真正火起来大约是在2009~2010年,其主要原因是iPhone对用户体验这一概念的奠定。
但在2009年之前,我国企业对设计师大多数定义都是平面及美工,并没有起到太多的重视作用,但着眼当下UI已经是如此火爆了,如果我们继续放眼未来预测,简单的UI设计师还会存在么?或许会,但我想会被筛漏到最底层,脱颖而出的则应该是那些具备架构逻辑的设计师,也就是专精的产品设计师或者体验设计师。
其他职业分析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报告及数据平台去进行挖掘它的过去、现在、未来,多阅读一些行业变迁报告,多去看一些数据走势图,多去关注岗位的招聘要求,虽然你不是专业的市场分析师,也还没进入该岗位,但通过各种数据和报告的结论,也可以大致清楚职业目前是否热门,未来是否有前景。我这里推荐大家几个常用的报告及数据平台,以供大家日常学习查阅:
比达网:www.bigdata-research.cn360趋势:www.trends.so.com36kr:www.36kr.com三个皮匠报告:www.sgpjbg.comCNNIC:www.cnnic.net.cn发现报告:www.fxbaogao.com洞见研报:www.djyanbao.com行行查:www.hanghangcha.com易观分析:www.analysys.cn转岗有风险,思考在向前!转岗本身就是具有挑战性的,转的新职业与本职工作跨度越大,难度则越大,阻力也越大。过于安逸的生活会让我们舒适的同时忘记对未来危险的提前防护,所以在疫情来临之时,大批量的人员失业找不到工作。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已经在一个企业待了很久,没更新简历没更新作品集,也很久没了解过外面行业的现状,只因为过去太过安逸,导致疫情的冲击使这部分人根本没有应对措施。
针对这种现状,想要转岗的同学,我给几点考虑建议(请结合第5节“转岗前,记得先给自己做定位测评”进行综合考虑)。
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光看钱,钱虽然是职业收入的一种度量单位和高低区分,但不是绝对值,更不是幸福指数的评判标准,它只能代表你工作结果是什么,能获得什么的一种结论。
就好比我们每月只有一次薪资领取,但真正陪伴我们的是每天的工作和环境,如果你对工作不顺心或者感觉很吃力,那么给你在高的薪资,你对工作也不会满意,甚至可以说很反感。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对薪资看的非常重,只要薪资给的高就接受,以至于可以接受严重加班和牺牲幸福感,最种的结果就是经常抱怨工作不顺心,上级不满意,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有的甚至最后熬不下去自行辞职,这样的工作状态并不可取。
所以,对待职业和工作,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是否喜欢,能不能接受,能不能胜任,其次才是薪资问题。
作为久驰互联网行业的我深知这个道理和感受,因为刚步入互联网的我也是追求高薪资标准,但最终往往落个灰心丧气。
不同的职业在整个行业领域是有圈子大小的,如果涉足了一个很小的职业圈子,就算你非常努力,获得机遇也不会太多,未来的天花板也不会太高,反之如果涉足一个很大的职业圈子,通过努力就可以接触和懂得更多东西,比小圈子的职业规划选择性更多。
就好比一个很大的水池里有很多鱼,就算你是一个新手钓鱼者,只要丢入鱼钩,再不济也能钓到几条大小不同的鱼,而如果本身水池就小,鱼自然也相对较少,那么你钓到鱼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减少,这个是成正比例的。
所以,选择职业一定要考虑它的当下和未来,如果很小,就算现在有一个给高薪的职位,也要考虑是否可行,职业不是一个赚快钱的门路,它是将要陪伴你一生的信仰和乐趣,所以对自己当下负责,对自己未来负责。
不管是创业还是工作,同样一件事不同人性格做出的事和说出的话不同,最终获得的结果也完全不同,这是一个连锁效应,如果你认定要转岗,并且也确实多角度分析衡量过可行,我完全建议你尝试一番,这里尤其针对那些性格较柔,有选择恐惧症的同学,不要畏惧未来的风险和前方的一切不确定性,只要认定,尝试就好。
职业虽分热门和冷门,但每个行业都一定有人在做,就算热门行业,也是有人做得好,有人做的不好,不要片面听取他人说不好你就认为自己也不可能,更不要觉得别人说没问题,你就认定自己也一定没问题,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心理(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要自己亲自上手尝试、探索、思考,找到符合自己的路子。
所以,敢于尝试才有新的可能,敢于试错才能将自己打造的更好。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UI设计师转产品经理的岗位描述,所以比例问题自然就是设计与产品的对比,在UI设计师从事设计工作时,占据大约7成的就是设计思维,而剩下3成左右的就是产品思维
这个比例不是绝对固定的,只是做了一个大约的比例设定,而没有产品思维或具有极少产品思维的,这节不做描述,在下一节“设计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化技巧”中详细讲解。
作为一名合格的UI设计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产品能力,可以通过原型图及PRD文档透彻的了解到产品核心价值以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哪里,这是必备的职业要素,如果想从UI设计师转岗为产品经理,这个比例就需要做个转换(7成产品,3成设计)。
例如UI设计师之前专注的是排版、色彩、字体、视觉等,而产品知识只是在设计过程中附带了解一下,那么转岗前就要将这个思维方式和专注点改变一下,更多的关注产品所必须的竞品分析、数据分析、行业及市场调研分析、团队管理、项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运营、软件技能等等,在转岗前只要将我所描述的这些技能&思维达到一半的能力,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就能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产品岗了。
那么如何才能转变呢?其实对于UI设计师这方面是触手可及的,大家平时浏览的站酷、UI中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优设网等等产品/设计平台都具备这些内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看别人做的作品,中途思考他们做产品的逻辑以及页面之间的连接关系,同时也要多去阅读关于产品方面的文章,目前市面上我认为文章种类繁多,很多设计师分不清看哪种文章能提升产品能力,这里我做个简要分类,方便大家对应学习:
业界动态类文章主要阐述各种行业的市场动态,以及过往到未来的趋势变化,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行业及一些知名企业的细节变化,掌握重要信息。
文章举例:《字节社交转向:放弃飞聊,押注元宇宙社交》、《视频搜索越来越好,会颠覆传统搜索引擎吗?》。
产品设计文章特别推荐UI设计师阅读,因为它是和设计师转产品经理岗贴合度最高且最容易理解的,文章内容主要描述通过设计思维在产品中的一些思考沉淀,如何将产品做的更有用、更好用。
文章举例:《从方法论的角度,谈谈支付体系》、《三个关键节点,检查你的搜索设计》。
产品运营类文章是通过理解产品的基础上对产品的运营讲解,通过阅读这类型文章,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运营实践,反推产品的落地性,帮助设计师思考产品最终走向哪里,解决了什么。
文章举例:《小红书,“朋友圈”化》、《从市场机会到产品上市,硬件产品开发流程概述》
职场攻略类文章其实不光推荐设计师阅读,同时也推荐所有职场人阅读,只要你在职场“混”,必然离不开求职交集,而这类型文章正好能帮助你解决很多问题,同时也能帮你预知未知问题,帮助自身提前规避大坑。
文章举例:《3个求职新法,破解求职困境!》、《设计研究专题,能不能作为单独的项目放在作品集里呢?》。
营销推广类文章的实际价值就是帮助产品懂产品运营、懂推广、懂品牌,产品经理创造出产品后,还需要考虑如何将产品品牌打造好,如何推广以及运营好产品,所以,这也属于产品的基本范畴,不过对于刚步入产品经理岗的UI设计师来说,这部分可以放到后面在熟悉。
文章举例:《数字藏品如何赋能品牌私域》、《如何打造品牌IP?》。
交互体验类文章对于UI设计师来讲肯定不陌生,每个UI设计师多多少少都应该了解交互,产品经理也一样,也需要懂交互,通过交互思维来创造产品,可以将产品串联的更紧密,更顺畅,因为交互的背后就是用户心智和习惯,所以这点也很重要。
文章举例:《如何将服务设计的思维,应用在产品体验设计?》、《提升交互体验!用户行为设计分析》。
分析测评类文章是产品必须了解的一部分,也是必备技能之一,分析是指分析产品战略/玩法/路径,例如我们常见的竞品分析,测评是对竞品对自己产品的测试评价,并得出客观结论,在创造产品前,产品经理必须先掌握对手产品,了解行业特性,并取长补短的分析出自身产品的壁垒在哪,这样才能做出合格的产品原型。
文章举例:《招联金融App竞品分析》、《微信读书产品分析报告》。
数据分析类文章是产品经理必须学习的文章,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为产品投入市场是否有效,用户是否满意,产品规划是否正确,很大程度就是靠数据说话,如果不懂数据,产品经理无法获取有效的用户反馈和客观定位,也就无法对下一次产品迭代做合理安排。
文章举例:《数据分析落地全流程》、《如何分析一个复杂的数据问题?》。
用户研究类文章主要描述用户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常规调性,同时也包含用户增长和分析的内容,产品经理如果想创造出符合用户的产品,就必须了解人性,了解用户行为,了解问题背后的规律所在,所以,这些类文章也是UI设计师需要加强学习的。
文章举例:《深耕B端,服务设计的价值与转变》、《服务设计如何赋能用户增长?》。
原型设计类文章毋庸置疑,通过字面意思就很清楚,产品经理最常规的操作有两个,一个写文档,一个画原型,原型画的好不好,清不楚清楚,详不详细,规不规范,都是要学习的,就像UI设计师的设计规范,各岗位都有自己的规矩要求,所以UI设计师在转岗前也需要掌握产品的原型设计技法。
文章举例:《PM基本功 | 如何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Axure元件库》、《如何用Axure实现类Excel冻结窗口功能》。
不同的工作形式,需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处理,但同属同一行业的内的不同职业,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交集的,比如我在第4节提到的很多岗位就和UI设计师有很多交集,甚至还有被UI设计覆盖的职业,所以这一点还是值得庆幸的,只要不脱离行业,在职业更换时,还是相对较轻松的。
设计师转产品经理就是这个道理,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交集甚多,比如:都需要思考功能的可用性可见性、都需要思考产品解决的用户痛点,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设计思维呢?我这里简单为大家阐述一下,UI设计师思考的是在产品的交互和视觉层面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所以设计师最先需要确定的是用户是谁,然后是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最后在根据目标去思考用哪种用户体验解决问题。
其实懂产品的UI设计师看到这里就会明白,这个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于产品经理,但又有些许不同,产品经理的工作是:
收集用户和市场的信息,决定产品的未来目标及方向;结合能力和资源,思考目标实现的路径和策略;协调团队合作,最终达成产品目标。以上部分是在设计思维之前就会出现的,这些就是UI设计师需要去改变的地方,而对于UI设计师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知识和能力去提升产品思维,接下来我们看三个提升点:
UI设计师在理解产品时的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实现产品样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层,这是很多设计师的通病,在得到业务要求和看到原型图后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视觉排版样式。这个和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其实是有出入的,产品经理在获得业务后,第一时间思考的是业务层的东西。
比如我们用的腾讯视频,在上级要求产品经理跟进这项业务时,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多少流量转化和播放量,而不是用怎样的功能实现它,再比如Soul这种社区类APP软件,如果是设计师可能考虑的是以什么样子实现,什么人用,定什么样的色彩和风格,而对于产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社区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如何把合适的一群人找出来然后建立独特的社区文化等等。
其实设计思维与产品思维的鸿沟就在于设计师在看到一个产品时思考的是什么样子展现更合适更好看,而产品则是思考问题本质是什么,用哪种解决方案更合适,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后再用好看的视觉包装出来。
所以,产品经理在思考产品实现时,出发点不是用什么功能解决或者按钮应该摆在哪里更合适,而是思考如何打通整个产品业务线,获得更多资源并建立生态,这样成体系化的东西才是产品的核心价值,而设计只是将价值包装成用户喜欢的样子展现出来。
设计师在发现问题后习惯性的通过设计手段来解决问题,这个从设计角度出发是正确的,但如果从产品角度理解的话,这个思维逻辑就是错误的。之前做设计师的时候我考虑的就是做“好设计”,比如拿到需求后我会先研究分析,最后给出我认为合理的方案,这个“好设计”可能只是我对产品理解的理想状态。
但是在产品经理眼里却不是这样,因为从产品角度出发,很多设计产出不是太超前,就是实现成本太高,有的甚至只是我认为的好设计而已,但在没有转变产品思维前,这种同理心还是很难界定的。
那么如何转变呢?我自身最好的办法就是画草图(我当时常用的软件是sketch,有时候也在纸上画),我认为只有在完全脱离色彩、排版、好与丑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思考产品的核心诉求。
所以对于即将脱离UI设计师转产品或者已经转入产品的同学,我建议要下意识地放弃审美问题,只有先把好与丑的问题放下,才能专心思考产品问题,找出符合问题的方案策略。
而产品思维其实简单理解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的思维,进一步把问题解决方案产品化的过程。所以,针对想要转产品岗的同学,我给出的建议是完全脱离设计的好与丑,从新审视产品出现的问题,找出多种方案并选择最合理且最简单的可行性方案。
做成功一款产品不但要考验产品经理对自身路径的思考和创新,还有对问题底层逻辑的挖掘能力。
想要提升产品思维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帮助他人,产品经理在团队中很大一部分作用就是帮助带领团队成长,帮助大家充分理解产品目标和需要做的事情,帮助团队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不断纠正错误和解答疑惑、启发思路,甚至讨论方案等,还有在团队合作出现卡顿时及时的解决问题。
所以,产品经理或者想要转产品的设计师在团队内要经常性的做一些需求宣讲、晨会进度讨论、随叫随到的答疑、组织头脑风暴等(这个因人而异,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没有这种特定条件试错,但日常地帮助他人解答问题和主动了解产品需求还是可以的)。
作为想要加入和已经加入产品经理队列的设计师,要快速养成坚守目标的能力,比如这个设计方案我认为符合需求目标它就是对的,没有符合需求目标就要说出来为什么,而不是指点设计本身的好坏,如果实在要说也是启发式的发表看法就好。
另外就是设计师在即将转岗或已经转岗后,在团队中要把关注焦点放在产品重要的事情上,不能因为自己是设计出身的产品经理我就特别关注设计,如果产品确实处于爆发期但性能和效率都跟不上的话,可以把精力花在设计团队配合上一段时间,除此情况,产品经理还是要顾全大局,左右平衡利弊。
综合以上三点,UI设计师转产品经理最需要提升的两个技能一个就是从好与丑的界定转变为当前方案是否合理,另一个就是有效的带领团队,植入产品理念,使团队成员理解你的产品思路然后默契配合的前行。
未完待续。
专栏作家
西瓜的设计,公众号:西瓜的设计,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主攻产品线上设计服务,同时拥有多年的设计教学经验,擅长通过产品背后的隐形模式,多角度分析短板与问题,并通过数据与市场竞品结合,从而灵活运用,突破产品难关与瓶颈,最终快速完成全链路的产品设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