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自我怀疑都是因为错配
来源|大力哥
在职场中,保持情绪稳定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
而在所有的情绪中,自我怀疑又是最可怕的情绪之一。
我也曾经历过自我怀疑,在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做所有的事情都没有自信,不知道对不对,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以及,情绪波动很大。
最让人难过的是,我并不是完全地自我麻痹了。在某些深夜,我会偶然清醒,然后想起自己之前并不是这样的呢?
一旦将现在的子集与过去做对比,心头的伤感便瞬间蔓延开。
最近看《新闻女王》,越发觉得,连大众的情绪都可以被影响,更何况是职场中的个体呢?当我们陷入自我怀疑时,我们不应该只是陷入在情绪中,抽不出来。
我们得知道,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知道了这些,我们可能会清醒很多。
一
前段时间出差,恰好遇到了三年前在一起短暂工作过的前同事,记忆又瞬间被拉回来。
当时她刚刚转做C端产品不久,入职了我在的那家公司后,被安排去做了一个后台系统的项目。
这个项目是给研发老大们做项目管理看板,理论上应该找一个有相关经验的产品经理来做。但当时项目紧、任务重,就把她拉过来做了那个项目。
结果一个月不到,她就提离职了。我们当时也很诧异,只知道她当时是裸辞,压力很大,因为没有太多交集,后面也就没有联系了。
直到这次碰巧遇见,又聊起那段经历,才知道那一次的经历在她心里留下来多么大的创伤。
她现在在一家央企做交互设计师,工作节奏比较稳定,见到她时,也觉得她的脸上写满了快乐和自信。
可是聊起那段经历时,能明显感觉到她声音的变化,以及她不断在说:“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失眠,压力太大了,我不断在怀疑和否定自己,做不出来全都是自己的问题”。
幸运的是,裸辞后,她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年多,很稳定。
二
在字节的时候,我们组有两个校招生,履历很不错,有名校的,有实习背景很好的,毕业后直接字节,一切都看起来充满希望。
刚开始的几个月,能看到他们身上充满干劲的一面,年轻,有朝气,主动,谦卑。
可事实上,光有干劲是不够的,我们做的低代码产品在 B 端产品中算非常复杂的,对产品经理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技术理解能力要求很高。
试用期之后,就感觉到了他们的吃力,无论是需求的理解还是推进,每天都觉得有一堆的压力压在他们身上,他们过得并不快乐。
他们还是想坚持坚持。
很难说他们能力不行,因为他们的能力在校招生里算很出色的,也很难说他们态度不对,需要加班的时候,他们从不抱怨。
但一切就感觉不太对,笼罩在他们身上的情绪与气氛越来越不对。
今年5月我离职后,跟他们见过一次,还是很压抑,我很难想象,在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年,就变得如此不快乐。
最近跟他们交流,都不想再坚持,都离职了。其中一人甚至问我,大力哥,你觉得我还适合做产品么,我有种感觉:
我这一年白白浪费了,我不知道后面应该做啥。
我猜,一年前他们刚刚毕业,走出校门迈进社会的时候,断然不会想到自己会变成这样的人。
三
我一直觉得,职场里很多的自我怀疑都是因为人和事儿的错配。
我见到过的很多真正会怀疑自己的人,其实都是想要把事情做好,但他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一个人真正决定躺平,你一定也见过,他们几乎不会怀疑自己,不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够,或者哪里做得不好。
相反,在这些人眼里,付出多少努力和拿多少钱是挂钩的,在他们的逻辑中,工作里的很多事情都变得像是一场交易。
大多数工作,对态度的要求高于对能力的要求。自我怀疑虽然是积极态度的体现,但对个人来说伤害太大了。可能几年之后,都很难释怀那段经历,视其为职业生涯的污点。
越是要强的人,越容易这么想。
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陷入自我怀疑的情绪时,应下意识去想是不是错配的原因。是的,既不是事儿不对,也不是人不对,就是没有搭配好。
四
为什么会有错配?
为什么有些人,虽然工资不算那么高,但他们做着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你就感觉他们看起来特别开心。
因为掌握资源的人在进行资源匹配时,有诸多盲区。
1)对事的理解不正确
之前在做一些产品项目时,对项目本身的理解存在结构性误差。例如有些项目应该按横向的模块去拆分,并匹配资源,结果领导们按纵向的流程去拆分,匹配资源。
从逻辑上看,第二种方式也许并没有问题,但后续的事实证明,低耦合地去并行推进不同模块,可能更适合大规模的多人协作。
这种结构性的理解偏差,会导致事情的推进非常艰难。很多时候这种艰难不是由于执行者的能力造成的,它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结尾。
有朋友跟我吐槽,他被分配到了创新项目组,一边做一边复盘,他隐隐觉得这件事不靠谱,但因为上面发话了,他不得不做。
结果两个月后,成果做出来了,方向越偏越远,所谓的成果,在更高级领导的眼里,不值一提。
于是他拿了不好的绩效,于是他现在面临被优化的风险。
跟我吃饭的时候,他一直在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没有做到位,如果再认真点,加班再多点,是不是就不会这样。
一步棋走错,只有棋子在反省。
2)对人的理解存在偏差
找过工作的都知道,我们在简历上呈现的内容,我们在面试时说的话,我们在接 offer 之前给出的承诺,都不一定 100%保真。
我们需要这份工作,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份工作最适合,有可能是当下我们最需要而已。
这就导致,我们给老板们呈现出的样子,并不一定是我们真实的样子。
当老板都不知道你真正喜欢什么,真正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又如何给你匹配正确的事情呢?
五
如果因为错配,而导致自己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情绪中,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深度思考、主动沟通、果断行动。
当我们产生了「是不是我不行」「我感觉自己做不好这件事」等这样的情绪时,无论如何,首先让自己可以短暂地抽离出来。
无论是跟有经验的朋友聊天,还是请教专业的咨询,你首先需要做的是,甩掉那些让感觉特别难受的情绪。
人是有情绪的动物,当我们被情绪抓住时,便没有办法冷静、客观地工作和分析,这极可能导致我们表现得更差。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抽离出来以后,深度思考几个问题:
1)这件事需要怎么样的能力,你的能力到底如何,人和事之间,是否存在错配。
2)错配是谁导致的,是因为他们的信息不足,还是因为他们故意而为之,亦或者,这是某种「办公室平衡」的结果。
3)错配是否可以调整,你是否具有「影响掌握资源的人」的能力。
有了深度思考的结果,接下来就应该主动沟通。
工作近六年来,我学会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在涉及自身重要的问题时,应积极主动去沟通,而不是被动等待结果。
沟通的目的无非两点:确认你分析的问题是否存在,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好的团队应该是鼓励平等而积极的沟通(跨级沟通依旧很敏感),因为共识会免去很多不必要的猜测和试错成本。
老板对你不了解?那就主动让他们了解;
大家对事情的理解不一致?那就主动沟通尽可能达成一致。
亲自参与到沟通中,你才能确定,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解,也就为你接下来的动作提供了更多信息。
有了深度思考,有了充分沟通,接下来就是做出决定的时候了。
无非两种结果:要么走、要么留。
要走,那就想办法重拾信心,投入到人才市场中重新经受考验;要留,那就解决错配,或坦然接纳。
无论哪种,都好过什么都不过,只是陷在情绪里。
人都有脆弱的时候,但如果只剩脆弱,那职场后面的路,就注定很艰难。
尾声
这篇文章最早以长文笔记的形式发布在 XHS,发布后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共鸣,似乎情绪问题已经成了困扰很多职场年轻人的重要问题。
我不是心理医生,解决不了情绪问题。
我只是从自己的经历,和尽可能客观和敏锐的观察中发现,大多数人,尤其是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确实在被很多东西影响。
他们看得见的,或是他们看不见的;
他们能理解的,或是他们不能理解的。
当无数的冲突一而再、再而三发生,他们开始怀疑,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冲突、迷茫、逃避,又充满希望。
在这样的撕裂中,他们,不,我们,一步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