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己晋升到无法胜任的位置: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发展停滞。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唯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专长。
现今社会上处处都有层级,例如,在学校里有校长、行政人员、老师和学生等,军队有上将、中将、少将、大校等,而企业则有董事长、经理、主管等各层管理人员……我们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古人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地向更高层级前进,努力获得更高的地位,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想要更贴近自己的理想。可是,事实又是如何呢?我们所处的层级真的是越高越好吗?
小张和小李都是电脑高手,老板对他们都非常满意。后来,老板有意要提拔一个行政主管,小张虽然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但觉得晋升到行政主管以后,他可以多拿不少钱,而且脸上有光,于是他大胆地自我推荐,很快如愿了。如愿以后的小张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喜欢枯坐办公室的工作,整天面对着一些繁琐的事情,他电脑工程师的那一套思维根本没法应付公司里复杂的人际关系。日子一久,小张得了焦虑症,老板对他的工作也颇有微词,在下一届的晋升名单中,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了,他只能这样不快乐地工作着。
小李则另有打算,他不想离开自己喜欢的岗位,于是,专心提高自己的电脑技术。不久之后,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获得了一次加薪,再加上在公司里面非常受欢迎,日子过得很快乐。
小张得到了晋升,但是为什么一点都不快乐,而且无缘下一轮的晋升呢?原因在于他晋升到了一个不胜任的职位上,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小张是一名优秀的电脑工程师,他的优势在于拥有扎实、丰富的电脑知识以及现场工作能力,未必具有同样优秀的行政管理能力,因而当他被安排进办公室时,不足就显露出来,这种看似成功地晋升,反而断送了他的前途。
不管是谁,按照层级直线向上晋升时,正常情况下最终都会达到晋升的极限。至于究竟会停留在什么地方因人而异,但一定是在哪一层级表现出不称职,就停留在哪一级。
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发现这一现象并进行了总结,他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分析归纳出“彼得原理”。彼得指出在职场上,我们往往将晋升当作成功的标准,企业也同样用升职作为激励和挽留员工的工具。只要员工在原来的职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此时的职位他是“胜任”的,就会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之后如果继续胜任就会有进一步地晋升,最终将沿着“成功的阶梯”一直攀爬到一个不能胜任的职位。
彼得曾经在自己的书中引用英国诗人波普(A.Pope)的长诗《论人》中的一句诗来概括:“人会怎样呢?他想越飞越高,但却无力达到真正的完善。”这句诗反映出人们的心态,他们永不满足于现状,对于可以胜任的工作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需要更进一步挑战,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人们不断努力往上爬。可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人们无法确认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只有等到不胜任的情况出现,才明白自己已经到达顶点了。不过“挖掘潜力”的思想使得人们在不胜任时,不是意识到顶点来临,而是认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或者有什么原因妨碍了自己发挥,因而拼命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胜任。
其实成功的形式从来不单一,就像小李,他做着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公司里受到大家的欢迎,薪水也随着努力逐渐增加,虽然没有小张那么耀眼的头衔,你能说他不成功吗?事实上他比顶着主管头衔却患有焦虑症的小张要成功得多,因为他享受了工作的快乐,又享受到了工作为生活创造的快乐。
因此我们在职场上奋斗的时候,必须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更令你全身心投入呢?谁说我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不会有一番作为?当一份可能剥夺你快乐的晋升机会摆在面前时,不要急着爬上梯子,而是仔细分析一下,为了这份“成功”,你会失去什么,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果这方面的能力短缺,将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补得上?权衡妥当之后,你再采取行动,这样才不会给自己带来遗憾。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我们有限的生命,绝不是用来一味地“往上爬”的,工作的目的,也不是给自己带来焦虑和病痛的。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不要让工作变成主宰我们幸福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