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设计与程序
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抽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必须做好抽样设计,使所选择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抽样设计就是确定抽样的原理与形式、程序和方法等。其基本原则是:第一,目的性,即根据研究目的进行抽样设计;第二,可度量性,即根据样本值能做出有效的估计;第三,可行性,即在实际操作中能按预定的设计完成任务;第四,经济性,即以最小的代价去实现抽样的目的。
(一) 抽样的原理与形式
抽样通常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大类,但以概率抽样为主。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首先是概率论的随机原理,所谓随机原理,是指抽取样本时必须严格遵循一定方法和规则,使得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相同的机会被选入样本。这又称为等概率抽样。因为只有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所抽出的样本才有充分的代表性,也才可以对抽样误差做出准确的计算,以估计它的可信度。
概率抽样的理论基础就是概率论。我们通常把因果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必然性的因果关系,即若A,则必然B;另一种是随机性的因果关系,即若A,则可能B。大量的社会现象都是随机现象。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分支学科是概率论。概率是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度。在概率论中,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概率称为最小概率,定为0,而把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称为最大概率,定为1。那么事件A出现的概率P(A)在0与l之间,即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0到1之间,是个非负数。
(二) 抽样的基本程序
按照一定原则进行抽样时,大致可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界定总体
界定总体包括明确总体的范围、内容和时间。实际调查的总体与理论上设定的总体会有所不同,总体越复杂,二者的差别越大。例如,要研究某地青少年的犯罪状况,理论上的总体是这一地区符合一定条件的所有的青少年,但实际上我们能够抽样的总体并不能全部包括,也就是说只能根据我们所能够掌握的这一地区符合一定条件的青少年进行抽样。因此,抽样总体有时不等于理论上的研究总体,样本所代表的也只是明确界定的抽样总体。此外,由于调查研究内容的不同,对总体的限定也会有所不同。
2、确定抽样框
这一步骤的任务就是依据已经明确界定的总体范围,收集总体中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并通过对名单进行统一编号进而组合成一种可供选择的形式,如名单、代码、符号等。抽样框的形式受总体类型的影响:简单的总体可直接根据其组成名单形成抽样框;但对构成复杂的总体,常常根据调查研究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抽样框,分级选择样本。例如,进行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先以全国的省市为抽样框选部分省、市为调查单位,然后再以这些省、市中的各县、区为抽样框选部分县、区为调查单位,这样依次到村或居委会。
在概率抽样中,抽样框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样本的代表性。因此,抽样框要力争全面、准确。
3、样本设计
样本设计包括确定样本规模和选择抽样的具体方式。抽样的目的是用样本来代表总体,自然样本数越大,其代表性越高。但样本数越大,调查研究的成本也越大。因此,确定合适的样本规模和抽样方式是抽样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在第三节中杵详细讨论这一问题。
4、评估样本质量
评估样本质量即通过对样本统计值的分析,说明其代表性或误差大小。对样本代表性进行评估的主要标准是准确性和精确性:前者是指样本的偏差,偏差越小,其准确性越高;后者是指抽样误差,误差越小,其精确性或代表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