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党成因分析
在心理学上,“剁手党”这一表现可称为强迫性购物(Compulsive Buying)。强迫性购物是一种功能紊乱的消费行为,这类人群失去了对购物行为的控制,持续过度地购物。在日常生活中,强迫性购物者一方面拼命地想购物,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冲动的购物行为感到后悔失望,从而更强烈地继续购物。一般他们在购物前会有很不快乐的紧张压力,购物时这种压力会得到瞬间发泄,心情会变得舒畅、轻松和愉悦,但事后又会感到苦恼和后悔。他们在购物上的开支往往超过他们的经济能力和预算,给自己和家庭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强迫性购物者大多数承受着情绪障碍的折磨,他们渴望减少无法控制的购物行为的频率。
在美国精神病治疗协会的诊断手册DSM-IV-TR中,将强迫性购物归结为“冲动控制障碍”(Disorders of Impulse Control)的一种。虽然对这一症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归纳出以下特征:
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在购物时,根本不会去思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购买的必要性; 习惯通过购物的方式去安慰自己、奖励自己,以获得满足; 与购物情境相关的刺激就很容易产生无法控制的购买欲望; 在自己的真实花销上跟亲人朋友撒谎; 很多购买的东西几乎都没有用过; 每次买完以后内心都有后悔、内疚等痛苦的体验,但依然还是无法停止购物行为; 因购物问题造成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方面的不良影响。其中,强迫性购物必须具备三个核心特征:①无法抵抗的购买冲动②个人对购物行为失去控制,无法停下来③持续性的购物行为已经对人际关系、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严重损害。
强迫性购物似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很多数据都显示,强迫性购物者常常伴有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酒精依赖、抑郁、强迫症等问题。这说明,购物跟进食、饮酒、强迫行为、情绪低落一样,都是表面的症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被处理。
在过去,人们对成瘾有两个常见的认识。一个是认为毒品、酒精或者那些让人上瘾的物质本身是邪恶的,它们让人失去理智,无法摆脱。而购物也一样,很多人会认为是因为商家的各种“引诱”和“轰炸”,以及整个社会消费主义风气横行,导致人们“买买买”;另一个认识会认为是那些上瘾的人本身意志不够坚定或者过于贪婪,经不起诱惑,因此很多成瘾治疗都带有惩罚性的意味,切断成瘾者获得那些成瘾物质的来源,甚至将他们隔离起来进行教育。
而科学家曾经用老鼠做过一个关于成瘾的研究,这个实验打破了我们以往对成瘾的认识。实验中,科学家将一只老鼠关在笼子里,放了两瓶水,一瓶水里边有可卡因,一瓶是普通的清水。老鼠喝了一点清水,也喝了一点有可卡因的水,然后觉得可卡因的水好像让它感觉更好,于是它就不断地去喝带有可卡因的水,一段时间之后它因药物过量而死亡。这个证据跟人们以往的认识相一致。
但是几十年后有个加拿大的科学家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同样也是用这种老鼠,用这样的笼子,只不过笼子里不只是一只老鼠,而是一大群老鼠,而且他还在笼子里为老鼠设计了一个游乐园,有各种各样老鼠喜欢玩的东西在里面。实验结果发现,大部分的老鼠在里面一起玩得很欢乐,几乎没有老鼠会去喝带有有可卡因的水。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人成瘾?
当我们把老鼠世界改变为人类世界,当人们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且有各种娱乐生活可供选择时,原来让我们成瘾的东西似乎就失去了魔力。
所以新的观点认为,并不是药物或行为本身蕴含的东西让人成瘾,而是这个人所处的环境让人成瘾。孤独、无价值感、不被认可、抑郁等等,都会让人通过成瘾性的物质和行为去寻求安慰。强迫性购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