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模式

qqqko
qqqko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30 浏览

  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表明,发展观及其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存在差异。第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固守一成不变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即发展模式是动态的。第三,即使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同一时期内,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从地理、地域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分类方法进行概括,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发展模式主要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一)英美模式

  英美发展模式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所实行的发展模式的总称。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本理论依托,强调企业自由经营,推崇利润至上的企业经营目标。它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乃至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也是一种独特的国家发展模式和战略。它起源并兴盛于英国,不断演化、发展与变化,主要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个阶段,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泛的发展模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崇尚个人主义;强调并鼓励自由竞争,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因是市场机制对经济的充分调节;主张实行私有化,要求放松管制、削减赋税,鼓励个人积聚财富;要求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以企业分散决策为主要形式,公司注重并追逐利益目标;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发挥股票和证券市场对经济的杠杆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英美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发展起源上,由最初着眼于政治自由扩展到经济领域的自由;在经济领域内,由最初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主张国家干预;当国家职能越来越多、难以保障全社会的自由时,又主张为政府减负,重提自由市场经济主张。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分别推行的“撒切尔主义”和“里根经济学”,意味着英美发展模式进入第三个阶段。里根—撒切尔主义信奉尽量少的政府干预、鼓励自由竞争、推动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的便利化,体现了放弃管制、削弱国家作用的“国家最小化、市场最大化”原则,其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里根主义的基本原则在随后的布什和克林顿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而小布什政府继承里根衣钵,并利用美国控制的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等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英美发展模式。自由主义始终是英美发展模式明显的主线,是区别于其他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英美发展模式的本质。

  英美模式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优势,充分地调动个人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竞争那只“无形的手”对经济的指挥作用和推动作用。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表现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灵活性,比其他模式的国家更能适应以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特点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其弊端主要有:容易导致国家的必要干预作用下降,控制风险的能力弱化;容易导致不惜牺牲长期社会利益而追逐短期利益;过于强调个人主义与自由竞争,使各种市场竞争主体的利益冲突关系较为明显,严重削弱了市场的协调性与社会的和谐;强调效率优先原则,不太重视公平和合理分配的原则,容易加剧贫富分化,导致一些社会问题不断凸显;追求金钱至上,讲求金钱万能,导致道德危机、人际关系淡漠等。

  (二)莱茵模式

  莱茵模式又称欧洲大陆模式,或称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以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念和模式最为典型,主要流行于莱茵河流域的一些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欧国家。二战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在重建国家政权、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本国及本地区的情况,总结和吸取过去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以社会市场经济为基础,根据形势的变化对经济社会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革,依次经历了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几个发展阶段,但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变。概括地说,它继承了传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私有制、契约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择业自由等因素,又吸纳了社会主义的公正、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先进成分。这种模式既注意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特点,同时又注重用高税收和高福利等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不断调整因市场竞争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

  具体说来,莱茵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坚持市场自由竞争原则与适当的国家干预相结合,把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企图实现自由、效率和社会秩序三者的和谐统一;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保证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实行劳资“共参制”,由雇主组成的雇主协会和由雇员组成的工会结合起来,共同参与管理企业的内部事务,尽力减少工人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冲突,注重提高雇员的地位和劳动积极性,注重职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尽量避免因失业而引起工人运动和社会动荡;银行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与企业有紧密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作用。

  总体说来,莱茵模式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中还是比较成功的,较好地体现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一是过高的社会福利支出使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人们的过高需求超出了生产力发展所能承受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国家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干预过多,限制较多,劳动力成本过高,失业率上升,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三)转型国家发展模式

  苏东剧变后,前苏东十几个国家纷纷抛弃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转而推行与西方特别是西欧趋同的经济制度。历经20世纪90年代的制度替换与体制转型之后,经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大多数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总体上都是选择走西欧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近期以来,转型国家发展模式越来越向欧洲大陆模式靠拢。主要表现为:重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不赞成由市场决定一切,强调国家的干预职能不能弱化;重视塑造以尊重人的尊严为原则的劳动市场体制;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覆盖绝大多数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建设,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在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上,重视社会公正,努力缩小社会两极分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一是东欧及独联体许多国家与西欧毗邻,与西欧国家的利益关联度大。二是历史文化传统大体相近,在发展模式的最终选择上对西欧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三是东欧、波罗的海及部分独联体国家加入欧洲联盟的战略需要。四是前苏东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精英”在价值取向上更加认同欧洲大陆的发展模式。

  尽管各国进行转型的初始条件有差异,但引发经济转型的基本原因都是长期的经济低效率和增长停滞。其制度调整只是手段,通过制度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激励和行为约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是经济转型的根本目的。当然,其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及经济基础与西方市场经济存在很大差异。其基本特点是:确立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与私人所有制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市场调节与国家控制相结合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各种形式的垄断与自由竞争同时并存,经济自由化程度参差不齐,如俄罗斯的集中程度较高;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强调社会与经济平衡发展,一些国家一定程度上采用带有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色彩的社会经济政策。

  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发展模式,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制度更迭中容易重塑新的发展模式,确立新的发展道路;二是在总体上仿效莱茵模式的同时,也注意吸纳其他模式的一些优点,如英美等国的经济管理与制度创新措施、北欧国家的福利政策、东亚国家注重吸引外资和灵活的体制机制;三是将本国历史文化与宗教传统作为自己发展模式的精神支撑。该模式的主要不足,一是因过分效仿西方国家的模式,受西方的负面影响也多,经济社会发展容易受到西方国家的冲击;二是受西方国家特别是受欧盟的制约比较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三是法律体系不健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确定性因素多,经济和社会活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腐败现象比较突出。

  (四)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出现的区域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象。1993年10月,世界银行发表了《东亚奇迹:经济增长和政府政策》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东亚模式”的概念。实际上,东亚模式不是一个严格和准确的概念,而是便于人们与通常所说的拉美模式、欧美模式相区别, 对东亚国家或地区在促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的共同做法或经验的统称。它强调东亚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但不否认东亚国家或地区各具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个性。

  东亚模式的基本特点:一是倡导经济优先与经济立国,以经济建设及追赶欧美发达国家作为东亚国家或地区战略的中心任务。二是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面向国际市场组织生产,并努力扩大出口。三是实行国家管理和干预,扶持特定产业,创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四是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次发展,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五是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带动经济的高增长。六是国有企业民营化。七是在企业管理、家庭生活、制度建设、饮食文化等方面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

  东亚模式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规范市场秩序、协调劳资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东亚模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适合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开放程度,保证了经济社会较长时期的良好运转,在追赶型模式中展现了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东亚模式的劣势。第一,东亚模式出口导向型政策很容易受国外市场的制约,市场风险很大,一有金融危机袭击就首当其冲;第二,东亚模式追求的高速度发展,往往会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工业化发展也会带来资源过度开采、自然环境恶化、社会贫富分化、社会保障滞后等问题。

  (五)拉美模式

  拉美模式是指二战后特别是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战略。20 世纪 80 年代,许多拉美国家陷入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之中。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会后,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在总结与会代表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振兴拉美国家的一些政策举措,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 随后,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广泛传播,成为拉美绝大多数国家经济社会改革的主流指导思想,形成名躁一时的“拉美模式”。

  拉美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壁垒和逐步消除非关税壁垒。二是放松外资管制,投资领域更加开放,外资优惠政策不断增加,简化申报和审批程序。三是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包括直接出售、资本市场股权出售、企业内部向职工股权转让、合资、清理出售和租赁等六种方式,私有化的范围广、规模大和外资参与程度高。四是财税体制改革,以实现税制简单化、税种结构合理化和税收管理现代化等目标。五是金融改革,取消利率管制、取消或废除强制性信贷配给、降低和统一银行存款准备金、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从组织和法律上保证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地位。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拉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造成深远影响。一方面,新自由主义思潮使拉美在债务危机之后,达到了“经济稳定”的目标,为拉美国家建立了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使拉美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从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转变,从而有利于拉美国家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过分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忽视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在改革的时间和顺序问题上,普遍实行较为激进的改革模式,而忽视渐进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一些国家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生产集中不断加强,国有资产流失加剧,失业问题严重,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分化加剧,贫困人口增加,加剧了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新自由主义改革并没有解决拉美国家长期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反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进一步恶化。一些拉美国家的民族工业丧失了国际竞争力,政府失去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贫富差距不断加剧,社会矛盾激化。这种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拉美模式面临危机,成为拉美金融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21世纪初,以查韦斯为代表的“激进左翼”和以卢拉为代表的“温和左翼”逐渐成为拉美国家的主流,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地区实验的失败。当前,拉美国家仍面临着探索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艰巨任务。

发布于 2022-12-31 10:16

免责声明:

本文由 qqqko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