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发展观的根本转变
以何种发展观来规划和促进本国发展,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也走过了不少弯路。建国初期,实施以“赶超”战略来规划发展,谋求发展的高速度。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发展思路上的急于求成、片面化及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和政治因素干扰,导致经济结构严重扭曲和国民经济的数度波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以看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能全面、科学把握发展内涵的倾向,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增长。侧重经济快速发展.对快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和人民生活物资严重短缺的现状.确实起到了显著成效。使我国在很短时间内,便创造了“中国奇迹”。经济高速增长3O多年,不仅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国力增强,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生活的物质供应.由经济短缺变为了经济相对过剩。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声望和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种传统发展观指导下,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最终导致在实践中出现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发展速度轻发展质量、重经济总量扩大轻经济结构优化、重财富获取轻生态环境保护、重物的积累轻人的发展等偏向。从而导致城乡、地区和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和社会不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和自然的关系被严重破坏,与国际上的经济摩擦也日益增多。传统发展观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人”的异化。经济快速增长,抑制了“人”的发展需求,从而导致与“人”密切相关的众多社会领域发展迟滞,造成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养不了老等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时.在以经济成败论英雄的社会大背景下。也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造成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不断下滑。以致一些原来被消灭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死灰复燃,坑蒙拐骗充斥社会,制假贩假横行市场,直接造成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度不断下降。这些显然与我们谋求发展的初衷相悖。
在这种状况下,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就必须正视这些引发民怨的社会问题。并使其得到较好解决。否则,不仅经济的快速发展难以持续,而且会造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严重影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及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随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系统阐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过去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与扬弃.更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逐步实现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观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