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观转变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其突破了“GDP崇拜”和“以物为本”传统发展观的局限性。在强调发展的同时。突出“以人为本”,实现了由“物”到“人”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凸显了“人”的价值与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与传统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亮点是凸显了“人”的价值与地位。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或者说是为人的发展创造一切物质条件。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由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转变.既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走向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更促使整个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和转变。
(二)促使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是紧密围绕两条基础主线来阐述的。其一是要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其二是要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随着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与准确把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1.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转变。为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从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我们党便把实现“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目标之一,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为凝聚民心民力。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同时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培育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以期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底
2.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面对日趋严峻的自然环境。面对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也迫使我们的发展观必须转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着手对满目疮痍的环境进行整治、修复和保护。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并制订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三)加快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转变
“好”与“快”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好”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则指发展的速度。如何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中一直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物资供应严重不足,这就决定了求“快”是经济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的突出任务。但在一味求“快”的发展方式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容易被忽视。或者说被过快的发展速度和急剧膨胀的经济总量所掩盖。盲目求快实际上是一种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势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态多样性减少;全国七大水系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等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难以为继的。
发展观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转变。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