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殖民的特点
1、隐蔽性
西方国家利用文化进行殖民是于无声无息中达到其文化渗透的目的,因此具有隐蔽性的特征。早在1938年,美国国务院美洲司的里查德·帕蒂就坦率地指出:“渗透带有强制接受的烙印,经济渗透被谴责为自私和强制,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无拘无束。”帕蒂的话点明了西方文化殖民隐蔽性的特点。西方国家通过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成果”和传播媒介的宣扬以及文化产品的倾销,将包装精美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等用迷人的场景和形象隐蔽性地输入给第三世界,在无声中潜入他们的意识深处。着意使第三世界国家形成对西方国家的依恋、崇拜和奴性,从而使他们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上心甘情愿地永远处于附庸地位。
2、非强制性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的强势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使文化殖民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在全球化发展进程和各国交流互助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一改昔日的霸主作风和僵直的强迫,以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及和颜悦色的“交流”、“对话”,从而使赤裸裸的颠覆侵略蒙上“援助”、“慈善”的柔美面纱,他们不是硬性的灌输其文化产品,而是发现了其他国家的需求,应他们经济发展和生活所需,将他们需要的物质恰巧呈现在眼前。文化殖民不是单方面存在,只有得到呼应之后才能叫做完整意义上的殖民。西方国家迎合亟待发展的国家人民的心态,小心翼翼地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编装入其经济援助和文化交流的糖衣下,通过电影、电视、书刊等传播媒介,暴露于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目光之下,一些国人主动带着好奇与欣赏,盲目的接受外国的文化制品和文化习俗,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醉心于西方的一切。这恰好给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殖民的阴谋找到了切入口。于是在西方文化的泛滥下,崇洋、仿洋的文化殖民现象在国内大地滋生蔓延:国产商品起洋名,说明书也没有一个汉字;争抢着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被炒得火爆;价值标尺竟也西化,同样一篇文章,国内发表可能没人注意,但一旦登上了外国刊物,立马就会被罩上令人炫目的光环。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给文化殖民加上了非强制性的特点。
3、再生产性
再生产性是指接触或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的知识分子、青少年将其移植过来的思想和观念进行传播,从而扩大和促进了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学校里的教师最容易成为西方文化的再生产者。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者,他们容易接受先进的文化,有很多教师到西方国家访学镀金,有意无意中帮助了西方文化向东方的渗透。他们接受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却抛弃了本民族文化,而且充当了向本民族传播西方观念的知识生产者和文化教育者,充当了按照西方对东方的权利话语和思维方式进行文化再生产的职能。他们在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创造文化作品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的技法和语言是从自己国家的陌生者手里借来的,“殖民主义的资产阶级……事实上已经深深根植于被殖民知识分子的精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