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特点
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世界上也排得上名的大公司,如中国银行、中石油、中石化、中远集团等。而目前富有活力的许多中国企业如海尔、TCL等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仅其产品2002年向国际市场出口就达数十亿美元,占其总营业额的份额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将会出现更多的大型跨国经营公司。然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后大力发展起来的,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例如,投资规模小,外国市场进入方式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经营主要存在这样几个特点和问题:
1、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竞争层次低,以争市场和争资源为主。海外竞争方式经历了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人力资源竞争等阶段。其中资源竞争和产销竞争属于初级层次的国际竞争,资本实力属于中级层次的国际竞争,而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竞争属于高级层次竞争。资源竞争和产销竞争过程中,竞争对象主要是资源、物质商品和市场,而在资本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过程中,竞争对象除了物质商品和市场外,人力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比较发达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前者主要处于资本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过程中,而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资源竞争和产销竞争的初级层次竞争水平上。
据调查我国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开拓市场;(2)获取先进技术和品牌资产;(3)确保资源供应;(4)其他。其中,开拓市场的企业占56%,确保资源的企业占20%,获取先进技术和品牌资产的企业只占8%。
2、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过度集中,对海外商机的捕获能力不高。海外经营的区位和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区位优势与产业优势相适应或优势互补,以强化主体比较优势,使东道国区位比较优势和投资者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比较优势或国际竞争力。具体表现在市场容量、经济增长、贸易关系与产业内贸易量、要素禀赋、金融环境、优惠政策、产业关联、区域距离等方面。
2004年中国的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其中,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达到了91%以上。从聚集程度来看,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3%;其中中国香港为17%。
就投资领域而言,虽然中国企业在一、二、三产业中都有分布,但服务贸易型有4476家,占对外投资全部企业数的69.5%,协议中方资金额44.5亿美元,所占比例为57%;生产加工型企业1580家,占对外投资企业数的24.5%,协议中方资金额16.7亿美元,所占比例为21.5%。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生产、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过分偏重于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而忽视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
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利,而捕捉海外商机是企业对外投资获利的保障,海外商机可以分为政治商机和市场商机,如我国直接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装,需要配额。但联合国有规定,对一些极度贫困的国家,对一些战争刚刚过后恢复重建的国家,都是免税和免配额,这就是政治商机。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国家进行投资,进而比较便利的开拓国际市场,这也是一种技巧。市场商机的定义比较难下,可以以这样一个例子说明:如海信电视机厂在南非投资办厂,该国的电视机较少,取得了成功。然而南非周围有许多贫穷的国家,黑白电视机尚未普及。海信集团将国内淘汰下来的黑白电视机生产线运到南非组装。结果,免了关税和配额,节约了运输成本,这就是市场商机。然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对市场的考察和细分不够,或者说商务信息的披露不够,或者说企业家的信心不高,没有将自己的企业定位为中国企业、世界企业,从而不愿主动从世界市场捕获商机。
3、对国际化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不够重视。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通晓外语以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对经营海外业务人员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实践证明,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及对国外语言文化的通晓都是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有以下几个问题:(1)内部僵化的薪资体系和人员选聘惯例使企业难以获得或者不愿在当地选任高级管理人员;(2)人员调动过于频繁,即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又影响企业的发展;(3)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高级人员的比例较小,外国专家担任顾问的比例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