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供给现象的成因分析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农产品单向供给现象的产生必然是受一系列特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因素、技术因素、资产因素等。因此在分析单向供给现象成因时,笔者拟从这些特定因素着手,具体分析如下:
1.农产品生物特性
农产品的生物特性造成农产品的供给存在时滞,是指因为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决定其不能立即改变(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因此当价格下跌时,农民因为生产不能立即调整而继续生产,造成供给减少较少或增加,形成单向供给现象。
2.前投入固定资产的专用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前期投入的具有资产专用性的固定威本很大,占总生产成本的绝大比率,使得生产成本无法随产量的增减而等比率变动,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民如果减少产量较多,则将使单位产量的固定成本负担加重,因此,固定成本一旦投入,就必须继续生产。因此当价格下降时,由于先期投入固定资产的资产专用性,使得理性农民只能适当的减少产量,而没有沿着原先的供给曲线减到一个更少的量。因此,当价格下跌时,表现为供给量沿着另一条弹性较小的曲线减少。不难理解,当果农承包20年的荒山种苹果,果价走跌,农民不可能弃之不种,已成熟苹果不可能弃之不摘,因此供给量减少得有限。
3.技术因素
当期初农产品价格上涨时,一方面,农民将会沿着本来的供给曲线增加产出;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现实或预期)的收入提高激发农民采用新技术。这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价格上涨后的供给量由右移后的供给曲线决定。一旦价格下跌,农民不会因为价格下跌对已采用的新技术弃之不用,供给量就只会沿着右移后的供给曲线减少,而不是减少到原先供给曲线所对应的点。这样,表现出来的是,当价格下跌时,供给量沿着另一条弹性较小的曲线减少。
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随着农民科技种田意识的提高,农民注重运用新技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当价格下跌后,农民在不改变种植结构的前提下,寄希望于新技术。增加产量和降低单位成本。所以当价格下跌后,农民运用新技术,使供给曲线右移,对应的供给量减少较少或者增多,更低的单位成本或更高的产量可以减少因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损失。、表现出来的是,供给量沿着一条弹性较小或者负斜率的供给曲线移动。
4.农业市场结构
小生产,大市场。农业市场结构具有两个重要特征:(1)农户数量极多,任何一个农户能够出售的农产品都只占市场农产品总供给的极小部分;(2)不同农户生产的同一种农产品之间不存在质的差别。这种市场结构通常被描述成“完全竞争或近似完全竞争市场”。数量众多的小规模农民生产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无法操纵价格,一旦出现市场价格下跌,分散的农民无法集体减产以提高价格,而是以增加产量来弥补因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所以价格下跌,单个农民生产者可能被迫不减甚至增加生产,即沿着一条负斜率的供给曲线增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