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供给现象对运销的影响及改善途径
事实上,单向供给现象的形成完全来自于农民个体的理性行为,但这种理性行为只能缓解短期的困难,长期来看,单向供给的结果只能是对农民愈加不利,增加市场风险。因为价格降低,产量减少较少或者不减反增,会进一步放大需求与供给的差距,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因此,就单个农民而言,其“功能性缺陷”属性决定农民无法摆脱更糟糕的后果,只会对个体的农产品运销产生负面的影响,出现“卖难”、“农产品增产不增收”局面,极大地挫伤农民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来改善和抵消单向供给现象对农民的消极影响:
(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这是改善单向供给现象消极影响的根本途径。现代产业组织认为,产业中的利益主体可以通过改变市场结构来改变市场绩效。制度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组织制度决定不同的组织效率。分散的农民通过建立合适的农民组织,以集体的力量面对市场,共同计划产量、销售农产品,不仅能有效地抵御各种市场风险、增强了其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地位,而且能减少单个农民的盲目行为。目前,农民组织类型有很多,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模式,如“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现代公司制企业模式;传统农村合作组织的改造转型模式等6种模式。笔者认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其中的较优选择,它在民主管理、利用交易的开放性促进交易效率同时,还注重保护农民的权利,激励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完全依靠市场来发展农业是不可行的。任何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法国、荷兰,其农业高速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单向供给现象成因分析中表明微观层面单个农民在农产品运销中缺少纵观全局、总体判断能力,国家政府可从宏观层面对农户组织结构、农产品结构数量、农产品运销中的市场结构、农产品价格稳定以及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进行调节,这样也有助于减少和消除单向供给现象的发生,提高整个国家农产品运销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