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谐理论创建和谐企业
1、注重与时俱进的企业发展战略
根据国内外企业的发展,一个和谐企业的发展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持久竞争性与超常业绩来源于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这需要对企业发展主题进行辨识、分析、设计与构建,而发展主题就是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和谐主题。为了实现发展主题,必须借助和谐机制,也就是从“和则”与“谐则”两个方面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地实现发展战略,提供解决路径。
2、注重“以人为本”地构建学习型企业
一个具有持久创新能力的团队,在设计构建未来的组织中,应在内部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将成员与工作结合起来,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以及整个系统等层次上得到发展。学习型组织有五个特点:一是组织中每个人都有自我超越的愿望;二是每个人都有开放的新的模式;三是组织有一种真正被大家向往的共同的愿景;四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要通过一种深度会谈的方式共同学习,进而形成团结的学习过程;五是组织成员都习惯进行系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进入2l世纪,面对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为背景的国际竞争,只有更加注重人的使用、人的学习、人的沟通、人的和谐、以人为本才能使企业在和谐管理中创造奇迹。还要高度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切实抓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市场营销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人员的评估、选拔、培养机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适时对领导班子进行优化,不断健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批以高素质专业人员为主体、中青年技术拔尖人才为骨干的人才队伍,这是构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
3、注重资源的系统整合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和谐管理问题,不仅一个大系统需要和谐,而且各个子系统也需要和谐。系统整合与和谐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即环境因素、人的不确定性及能动作用、客观要素的可控性、管理成本的限制、管理过程的客观性和人为干预。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发挥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将资源重点投向有需求、有效益的地方,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企业要整合好系统的规模和效益,整合好资源优势,因为这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大计。所以,作为和谐企业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的系统整合与匹配、协调,注意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使用与保护、发展与创新,注重人财物、产供销各个子系统在动态流程上的提升与衔接发展。
4、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客观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绿色管理、循环经济的道路。
5、注重跨文化管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跨国公司收购、兼并、重组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经过重组的跨国公司普遍存在着文化差异及调适问题。跨文化管理成为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之一。跨文化管理的着力点首先在于,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需求,只有按照不同的个性需求提供多元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为他们所接受。其次,跨国公司的员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其融合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公司运作的效率和效益。再次,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价值观念、领导方法与管理风格上迥然不同。如何通过整合使其相得益彰,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之一。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措施是:
1)跨文化管理的多元性和兼容性。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在构建公司文化管理模式上要发挥多元性文化的优势,树立公司的国际文化形象。良好的国际文化形象有利于跨国公司业务的积极拓展。通过公司内部外部的跨文化管理,企业凝聚力和员工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
2)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加强适应性训练。适应性训练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有利于不同文化雇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具体来讲是把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或在不同文化地区工作的雇员结合在一起进行多种文化培训,通过演讲、对话、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打破雇员的文化障碍和心理障碍,加强每个人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和协调。
3)跨文化管理的本土化。本土化战略是跨国公司业务拓展过程中跨文化管理的一种战略。本土化战略包括人员本土化和企业文化本土化。人员本土化主要是利用当地管理者对本国(区)文化的熟悉,减少文化摩擦,提高管理效率。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必须面对多种文化整合与融合,通过多种文化整合与融合,产生一种极具活力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一种战略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