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臂吊的制作方法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臂吊。背景技术:[0002]起重作业是将物品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的一种工业过程。多数起重机械在吊具取料之后即开始垂直或垂直兼有水平的工作行程,到达目的地后卸载,再空行程到取料地点,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吊运。在一些轻小物料搬运、仓储物流、生产装配、精细加工领域一般采用轻小起重设备。[0003]轻小起重设备一般采用人力驱动,即手动驱动设备的手柄使起重机的支臂在水平方向内旋转,以将物品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现有的轻小起重设备中,制动器一般位于支臂的与立柱连接的一端,此时,起重用的钢丝绳或其他媒介需要一对中间介轮才能实现起重设备的支臂的多角度旋转。由于中间介轮位于前后两个支臂中间位置,当待起重物品的重量大于100kg时,在支臂的旋转过程中,由于钢丝绳或其他媒介的牵引,会使最前端的支臂向运动方向的反方向回转,降低了物品的移动效率。技术实现要素:[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臂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折臂吊包括立柱、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平衡器;[0006]所述立柱的底端用于与地面固定,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立柱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立柱的顶端枢接或铰接,以使所述第一支臂在水平方向上可旋转运动;[0007]所述第二支臂与所述第一支臂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二端枢接或铰接,以使所述第二支臂在水平方向上可旋转运动;[0008]所述平衡器固定在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所述平衡器的牵拉绳自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二端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牵拉绳的牵拉绳导向轮,所述牵拉绳的端部固定有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二端下方的起重钩。[000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柱为圆柱形立柱,所述圆柱形立柱与所述第一支臂之间具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臂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臂连接,所述支撑部件的第二端具有用于使所述支撑部件沿所述圆柱形立柱的外圆周运动的转动导向部件。[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竖直杆和倾斜杆,[0011]所述竖直杆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的下方,且所述竖直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臂固定,所述竖直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转动导向部件连接;[0012]所述倾斜杆倾斜的设置在所述立柱与所述第一支臂之间,所述倾斜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臂固定,所述倾斜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竖直杆的第二端固定,所述倾斜杆将所述转动导向部件压靠在所述立柱的外侧壁上。[00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导向部件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和至少两个滚轮,所述竖直杆的第二端与所述上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滚轮位于所述上支撑板与所述下支撑板之间,且所述滚轮与所述圆柱形立柱的外侧壁接触。[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导向部件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连接所述上支撑板与所述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和所述连接板一体成型,所述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靠近所述圆柱形立柱的一侧设有滚轮固定轴的导入槽。[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重钩与所述牵拉绳的端部之间具有操作手柄,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均为方形钢管,所述第二支臂位于所述第一支臂的上侧。[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柱的顶端竖直设有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轴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支撑轴与所述第一套筒之间具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实现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一支撑轴之间的旋转支撑;[0017]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二端竖直固定有第二支撑轴,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轴的外侧,且所述第二支撑轴与所述第二套筒之间具有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以实现所述第二套筒和所述第二支撑轴之间的旋转支撑。[00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和/或所述第二套筒的外侧具有旋转阻尼部件。[00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柱为圆柱形立柱,所述圆柱形立柱的底端具有固定板,且所述立柱的外侧壁与所述固定板之间均匀排布有多个三角支撑板。[00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柱顶端竖直设有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臂的上方具有倾斜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臂与所述第一支撑轴之间的支撑部件。[00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折臂吊,将平衡器固定在第二支臂的第一端,即整个支臂的中间位置,使得平衡器与第二支臂同步运动,因此在第二支臂的旋转过程中,解决了第二支臂向运动方向的反向回转的问题;并且缩短了牵拉绳的长度,保证了物品的稳定上升及下降。[0022]除此之外,第二支臂可安装在第一支臂的上方或下方,因此可满足不同工作场合的要求。[0023]本实用新型的附加优点、目的,以及特征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将部分地加以阐述,且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研究下文后部分地变得明显,或者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践而获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以通过在书面说明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实现到并获得。[0024]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能够用本实用新型实现的目的和优点不限于以上具体所述,并且根据以下详细说明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的上述和其他目的。附图说明[00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附图中的部件不是成比例绘制的,而只是为了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了便于示出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部分,附图中对应部分可能被放大,即,相对于依据本实用新型实际制造的示例性装置中的其它部件可能变得更大。在附图中:[00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折臂吊的结构示意图;[0027]图2为图1所示的折臂吊的立柱与第一支臂的连接处的局部剖视图;[0028]图3为图1所示的折臂吊的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的连接处的局部剖视图;[0029]图4为图1所示的折臂吊的转动导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00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折臂吊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6为图5所示折臂吊的主视图;[0032]图7为图5所示折臂吊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3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0034]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0035]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0036]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内容中所出现的“上方”、“下方”等方位名词是相对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方向;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术语“连接”在本文不仅可以指直接连接,也可以表示存在中间物的间接连接。直接连接为两个零部件之间不借助中间部件进行连接,间接连接为两个零部件之间借助其他零部件进行连接。[0037]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类似的部件。[003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折臂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折臂吊包括立柱10、第一支臂20、第二支臂30和平衡器40。立柱10的底端用于与地面固定,以保证折臂吊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示例性的,立柱10的底端可以通过螺栓与地面实现固定连接,也可以在地面上设置用于固定折臂吊立柱10的基座,进而将立柱10的底端与基座通过螺栓进行连接。第一支臂20与立柱10垂直设置,且第一支臂20的第一端与立柱10的顶端枢接或铰接,以使第一支臂20在水平方向上可旋转运动。第二支臂30与第一支臂20平行设置,类似的,第二支臂30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臂20的第二端枢接或铰接,以使第二支臂30也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运动。第一支臂20也可被看作为在水平方向上绕其第一端或立柱10的顶端做旋转运动,第二支臂30也可被看作为在水平方向上绕其第一端或第一支臂20的第二端做旋转运动。[0039]平衡器40位于整个支臂的中间位置,即被固定在第二支臂30的第一端,其具体的可通过螺钉或螺栓与第二支臂30进行固定。并且平衡器40的牵拉绳自第二支臂30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支臂30的第二端(整个支臂的末端);在折臂吊的工作过程中,为了实现牵拉绳的导向,第二支臂30的第二端还设有用于支撑牵拉绳的牵拉绳导向轮。牵拉绳的端部固定有起重钩41,起重钩41被竖直设置在第二支臂30的第二端的下方位置。平衡器40布置在第二支臂30的第一端,在第二支臂30处于折臂的状态下,避免了由于牵拉绳的牵拉作用而使第二支臂30向运动方向的反方向回转的情况;因此,在提升物品时,特别是物品重量大于100kg的情况下,使操作人员操作起来更省力;并且在物品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还保持了货物的平稳运动。[0040]进一步的,第二支臂30的第二端可设有u形的用于固定牵拉绳导向轮的封装件,封装件可通过螺钉或螺栓与第二支臂30的端部进行固定连接。牵拉绳导向轮的轮轴进一步的通过螺钉或螺栓与u形封装件的两个侧臂连接,为了进一步的将牵拉绳固定在牵拉绳导向轮上,牵拉绳导向轮的上方还设有顶盖,顶盖可通过螺钉或螺栓实现与封装件的固定连接。[00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立柱10具体的可为圆柱形立柱。为了提高第一支臂20的支撑强度,第一支臂20与圆柱形立柱10之间可设置有支撑部件。支撑部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臂20连接,支撑部件的第二端具有用于使支撑部件沿圆柱形立柱10的外圆周运动的转动导向部件63。第一支臂20和第二支臂30具体的可为方形的钢管,此时支撑部件的第一端可与位于第一支臂20下方的侧面连接;优选的,支撑部件与第一支臂20之间的固定点可靠近与第一支臂20的第二端。应当理解的是,在第一支臂20的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支撑部件;并且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第一支臂20的强度,第一支臂20也可采用强度更高的材料进行加工。[0042]由于支撑部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臂20固定连接,在第一支臂20的旋转状态下,位于第一支臂20和圆柱形立柱10之间的支撑部件也相应的与第一支臂20同步旋转。支撑部件的第二端通过转动导向部件63的设置,实现了支撑部件对于第一支臂20在旋转过程中的支撑。进一步的,支撑部件可包括竖直设置在第一支臂20下方的竖直杆61和倾斜的设置在第一支臂20与圆柱形立柱10之间的倾斜杆62。竖直杆61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臂20固定连接,第二端与转动导向部件63固定连接;倾斜杆62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臂20固定连接,第二端可与竖直杆61或转动导向部件63连接。倾斜杆62的倾斜布置采用了三角形固定原理,其第二端与竖直杆61或转动导向部件63固定连接,以将转动导向部件63压靠在立柱10的外侧壁上;并且随着第一支臂20的旋转,支撑部件可随着第一支臂20同步运动。[0043]图4为转动导向部件63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转动导向部件63可包括上支撑板631、下支撑板633和至少两个滚轮634。滚轮634位于上支撑板631与下支撑板633之间,且与圆柱形立柱10的外侧壁接触,滚轮634用于实现支撑部件相对于圆柱形立柱10的转动支撑。转动导向部件63具体的可为分体结构;此时上支撑板631与下支撑板633之间的连接可通过滚轮634实现,例如,滚轮634的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上支撑板631、下支撑板633通过螺钉连接。进一步的,为了提高上支撑板631和下支撑板633的支撑强度,上支撑板631与下支撑板633之间还可焊接有连接板633。上支撑板631、下支撑板633和连接板633之间也可进一步的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加工而成,此时滚轮634与上支撑板631、下支撑板633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上支撑板631和下支撑板633的靠近圆柱形立柱10的一侧可开设有滚轮634固定轴的导入槽,滚轮634的固定轴进一步的从导入槽的敞口处被安装至导入槽内,此时滚轮634位于上支撑板631与下支撑板633之间,并与圆柱形立柱10的外侧壁接触。竖直杆61的第二端进一步的可与转动导向部件63的上支撑板631固定,此时倾斜杆62的作用是为了将转动导向部件63压靠在圆柱形立柱10的外侧壁上,因此倾斜杆62的第二端不仅可以与竖直杆61的第二端连接,也可以与转动导向部件63的上支撑板631连接。[0044]转动导向部件63除了上述的设置方式之外,也可以采用类似于轴承的设置方式。例如,将圆柱形立柱10看作为轴承的内圈或固定轴,位于轴承的滚珠外侧的轴承外圈与竖直杆61或倾斜杆62进行连接,此时,轴承外圈可随着支撑部件作同步旋转。除此之外,转动导向部件63与支撑部件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固定方式,只要能保证第一支臂20在支撑部件的支撑作用下可实现在水平方向上的旋转运动即可。[0045]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折臂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6、图7所示,支撑部件6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支臂20的上方位置。此时,立柱10的顶端也可具有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轴,而支撑部件60倾斜的设置在第一支臂20与第一支撑轴之间。示例性的,第一支撑轴的外部也可套置有第一套筒213,且第一支撑轴与第一套筒之间具有轴承以实现第一支撑轴与第一套筒之间的旋转支撑。第一套筒213与第一支臂20之间可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也可一体加工而成。此时支撑部件60的一端与第一支臂20固定连接,另一端可与第一套筒213的靠近顶端的位置固定连接。[00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起重钩41与牵拉绳的端部之间还设有操作手柄50,操作手柄50便于操作人员牵引第二支臂30沿预定的方向旋转。并且第二支臂30和第一支臂20具体的可通过方形的钢管加工而成;由于平衡器40位于第二支臂30的第一端,只要在满足第一支臂20与第二支臂30的运动互不干涉的条件下,第二支臂30不仅可位于第一支臂20的上方位置,也可位于第一支臂20的下方位置。并且,第一支臂20和第二支臂30除了采用方形钢管加工而成之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如圆形钢管等。[0047]进一步的,第一支臂20与立柱10支架的旋转支撑可通过轴承来实现。如图2所示,立柱10的顶端具有第一支撑轴11,第一支撑轴11与立柱10之间可为一体构造也可为分体构造;当为分体构造时,第一支撑轴11与立柱10之间可进一步的通过焊接方式或螺钉连接在一起。第一支臂20的第一端还设有用于套置在第一支撑轴11外部的第一套筒213,第一套筒213与第一支撑轴11之间设有第一轴承211和第二轴承212;具体的,第一轴承211和第二轴承212可分别的设置在第一支撑轴11的上下两端。第一轴承211、第二轴承212的周向固定方式均可采用过盈配合;第一轴承211的内圈和外圈的轴向固定方式可采用轴肩、轴端挡板、弹性挡圈等方式;第二轴承212的内圈和外圈的轴向固定方式也可采用轴肩、轴端挡板、锁紧螺母等方式。位于第一支臂20第一端的第一套筒213与第一支臂20之间类似的可为一体构造也可为分体构造;并且当为分体构造时,第一套筒213与第一支臂20之间进一步的可通过焊接或螺钉连接在一起。[0048]类似的,第二支臂30与第一支臂20之间的旋转支撑也可通过轴承来实现。如图3所示,第一支臂20的第二端竖直设置有第二支撑轴21,第二支撑轴21位于第一支臂20的上侧。第二支撑轴21与第一支臂20之间可为分体构造也可为一体的构造,当为分体构造时,第二支撑轴21与第一支臂20之间进一步进行连接。第二支臂30的第一端一体的或可拆卸的设置有第二套筒313,第二套筒313套置在第二支撑轴21的外部,且第二支撑轴21与第二套筒313之间具有第三轴承311和第四轴承312,第三轴承311位于第二支撑轴21的下端位置,第四轴承312位于第二支撑轴21的上端位置;第三轴承311与第四轴承312实现第二支臂30相对于第一支臂20的旋转支撑。[0049]为了使第一支臂20和第二支臂30获得平缓的旋转运动,第一套筒213和第二套筒313的外侧均设置有旋转阻尼部件70。旋转阻尼部件70具体的可包括固定座和阻尼部件,阻尼部件的靠近第一套筒213或第二套筒313的部位为阻尼材料,例如弹性橡胶;固定座具体的可固定在第一支撑轴11或第二支撑轴21一端的轴肩位置处,阻尼部件进一步的通过螺钉固定在固定座上,并且保证其对于第一支臂20或第二支臂30起到一定的旋转阻尼作用。除此之外,旋转阻尼部件70也可以通过固定在旋转部位的旋转阻尼器来代替;或者通过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来实现,[0050]进一步的,为了确保工作过程中折臂吊的稳定性,折臂吊立柱10的底端与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基座连接。折臂吊的立柱10可为圆柱形,也可为方形;并且立柱10的底端还可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与立柱10的外侧壁之间还设置有三角支撑板;当立柱10的结构形状为圆柱形时,立柱10的外侧壁与固定板之间在圆周方向上均匀排布有多个三角支撑板。类似的,当立柱10结构形状为方形结构时,方形立柱10的外侧壁与固定板之间也可设有多个三角支撑板。[0051]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发现,本实用新型中的折臂吊,将平衡器固定在第二支臂的第一端,即整个支臂的中间位置,使得平衡器与第二支臂可做同步运动,因此在第二支臂的旋转过程中,解决了第二支臂向运动方向的反向回转的问题;并且缩短了牵拉绳的长度,保证了物品的稳定上升及下降。[0052]本实用新型中,针对一个实施方式描述和/或例示的特征,可以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以相同方式或以类似方式使用,和/或与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相结合或代替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0053]上述所列实施例,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但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