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U型预应力编束的布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倒u型预应力编束的布线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技术涉及布线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倒u型预应力编束的布线装置。背景技术:[0002]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内层安全壳中设置了倒u型预应力钢束,倒u型钢束共计94束,每束由55根1x7公称直径15.7mm的钢绞线组成,整体重量在10t左右,施工工艺为整体牵引。在整个牵引穿束前需要进行编束工序、牵引头处理工序,为了确保各道工序在时间上能够很好的衔接,避免部分工种出现等靠现象,需要确保编束工艺能够顺畅,进度满足后续工序的需求。[0003]编束是通过围绕在廊道内侧的编束管道将55根钢绞线编制成完整的钢束。施工中面临两方面的问题:1)由于钢绞线数量多、钢束长度较长(超200m)、管道直径与钢束直径接近,导致最初的单管道编束钢绞线卡顿严重,一般情况下穿到40余根的时候,就会出现卡顿,严重制约了后续工序的连续性,由于卡顿后需要将卡住的钢绞线拽出报废,这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并浪费材料。2)根据现场施工经验统计,编束工序需要时间6~8小时,穿束工序一般在3~4小时,并且下一次编束需要待穿束工序将钢束拖离布线管道后才能再进行,也就意味着,逐根编束无法满足穿束的需求,编束和穿束需要相互等待。针对此,现场制作了两大两小四个布线管道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保障了编束的流畅,很好的匹配了穿束各道工序的时间差。技术实现要素:[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保障倒u型预应力编束顺畅,避免布线过程中频繁出现卡顿,提升编束效率,让编束与穿束两道工序在时间上能够很好的衔接。[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倒u型预应力编束的布线装置,包括布线管,布线管位于外侧墙体、内侧墙体之间,且在外侧墙体上开有入口;[0006]布线管包括辅助布线管a、辅助布线管b、主布线管a、主布线管b,其中辅助布线管a、辅助布线管b与主布线管a、主布线管b绑扎在一起,主布线管a、主布线管b固定在支架上,[0007]在内侧墙体上布置钢束行走滚轮,钢束行走滚轮包括两个垂直布置的滚轮。[0008]其中辅助布线管a、辅助布线管b通过钢丝与主布线管a、主布线管b绑扎在一起。[0009]主布线管a、主布线管b通过卡扣固定在支架上。[0010]支架共计48个。[0011]支架均匀的通过预埋在混凝土中的卡规固定。[0012]辅助布线管a、辅助布线管b的入口均在同一位置。[0013]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在于:[0014]1)编束过程中不会在出现卡顿,大大提升了工效,节约了钢绞线材料。[0015]2)两套布线管道,可以保障编束连续作业,同时也保障了后续的穿束工序连续。[0016]3)有利于预应力廊道作业专业化分工,编束和穿束工序达到严格的分离,同时彼此在时间上匹配良好。[0017]4)由于不会出现卡顿和反复对钢绞线进行拖拽,避免了在拖拽过程中损坏钢绞线的质量。附图说明[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倒u型预应力编束的布线装置俯视示意图;[0019]图2为图1的aa视图;[0020]图中:1入口、2外侧墙体、3内侧墙体、4布线管、5辅助布线管a、6辅助布线管b、7主布线管a、8主布线管b、9卡扣、10支架、11钢束行走滚轮具体实施方式[0021]一种倒u型预应力编束的布线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布线管4,布线管4位于外侧墙体2、内侧墙体3之间,且在外侧墙体2上开有入口1,[0022]如图1所示,布线管4包括辅助布线管a5、辅助布线管b6、主布线管a7、主布线管b8,其中辅助布线管a5、辅助布线管b6通过钢丝与主布线管a7、主布线管b8绑扎在一起,主布线管a7、主布线管b8通过卡扣9固定在支架10上,支架10共计48个,均匀的通过预埋在混凝土中的卡规固定。[0023]在内侧墙体3上布置钢束行走滚轮11,钢束行走滚轮11包括两个垂直布置的滚轮,[0024]辅助布线管a5、辅助布线管b6的入口均在同一位置,这一做法是为了保障穿束机的位置固定,避免反复移动影响工效。而辅助布线管a5、辅助布线管b6的终点错开约2m左右的距离,确保两套布线管的钢绞线出管道的时候不会交叉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