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注塑机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机装置,尤指一种可以自动调节动模座高度的注塑机装置。背景技术:[0002]塑料注射成型机移动模板运动行程长,模座自身的重量加上模具的重量很大,会在动模座下面设置一支承机构,将动模座和模板的重力转移到注塑机机机架上,减小模具重力对导柱的负担。[0003]专利号为cn20082002436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简易快速换模装置,在该装置中对模具的支承机构是在设备固定板和动模座的下方安装支承定位块,支承定位块的上定位面与模具的下定位面相配合,起到支承模具的作用。这种支承方式属于固定支承,其缺点是由于机台本身的制造公差或机台使用时间久后会由于哥林柱或支承定位块的磨损,会出现动模座相对于固定板下沉或倾斜,或由于模具本身的定位面加工公差而导致其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会造成某个或某几个支承定位块的上定位面与模具定位机构的下定位面不能完全配合,出现间隙,开模时,模具有间隙侧整体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导致该侧的连接机构与另一侧的连接机构错位,合模时,会造成模具之间的连接机构的磨损,缩短模具的使用寿命。[0004]现有技术中有解决上述问题的调节支承定位机构,如专利号为201510439127的中国专利所揭示的一种模板支承导向装置,包括水平方向设置的机架导轨,顶面和侧面均有凹槽抵触的支承调节模块,支承调节模块包括与机架轨道滑动配合的第一楔形块和与模板支承脚固定连接的第二楔形块,第一楔形块与第二楔形块之间抵触有中间块,支承调节模块设有调节第一楔形块底面与第二楔形块顶面之间距离的调节组件,通过支承调节模块能三向调节移动模板使模板能平稳精确的放置在机架导轨上,降低了机架和模板加工精度的要求。[0005]然而,上述的调节组件为连接轴与中间块螺纹连接,需要人工手动调节,且无量测或实时显示动模座高度的装置,支承装置在机架导轨上长期往复运动磨损后,需要人工测量和手动调整动模座的高度,增加了人工劳动强度。此外,在确定动模座的最终调整高度时,通常通过经验估算,或者通过多次反复试验而得出的调整高度,增加人工劳动强度,且无法实时准确得知动模座的下沉高度或倾斜程度,导致动模座的调整高度与实际下沉高度有较大差别,从而还是会造成各连接机构之间具有较大磨损。[0006]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注塑机装置,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0007]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机装置,通过设置传感器检测由于动座体倾斜造成注塑机装置各连接部位之间的间隙和/或接触力,从而相应控制矫正机构调节动座体于上下方向位移使得传感器的检测值达到预设间隙值和/或预设接触力值,使得动座体与导柱之间的磨损变得更小更加可控。[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0009]一种注塑机装置,包括:[0010]一机架;[0011]至少一导轨,固定于所述机架;[0012]至少两个导柱,每一所述导柱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机架;[0013]一定座体,设于所述机架的一端,每一所述导柱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定座体;[0014]一动座体,与所述定座体相对设置,设有对应收容所述导柱的至少两个收容孔,所述动座体沿所述导柱相对所述定座体滑移;[0015]至少一矫正机构位于所述动座体和所述导轨之间,所述矫正机构调节所述动座体于上下方向的位移,所述导柱与对应所述收容孔内壁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隙值和/或一预设接触力值,和/或所述动座体和所述矫正机构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隙值和/或一预设接触力值,和/或所述矫正机构和所述导轨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隙值和/或一预设接触力值;[0016]至少一传感器与一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判断所述传感器对应的检测值是否符合上述各预设间隙值和/或各预设接触力值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0017]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为间隙传感器,所述间隙传感器设于所述动座体或所述导柱或所述矫正机构或所述导轨,所述间隙传感器检测所述间隙传感器与所述导柱之间的间隙值等于或大于零;或所述传感器为力量传感器,所述力量传感器设于所述动座体或所述导柱或所述矫正机构或所述导轨,所述力量传感器检测所述导柱对所述收容孔内壁的接触力值等于或大于零;或所述传感器为应变传感器,所述应变传感器设于所述导柱,所述应变传感器检测所述导柱的变形量。[0018]进一步地,所述间隙传感器或所述力量传感器设于所述收容孔内壁并对应位于所述导柱的下方。[0019]进一步地,所述动座体设有套在所述导柱外的一导套,所述导套位于所述收容孔内,所述间隙传感器或力量传感器设于所述导套。[0020]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柱设有多个所述应变传感器,多个所述应变传感器沿所述导柱的轴向方向呈直线分布。[0021]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为间隙传感器,所述动座体具有一动模座、与所述动模座靠近所述定座体的一端固定连接的一第一模具,所述间隙传感器设于所述动模座和所述定座体之间,且邻近所述第一模具。[0022]进一步地,所述间隙传感器为接触式间隙传感器,所述矫正机构与所述动座体固定连接,所述矫正机构具有一下支承件与所述动座体联动地沿所述导轨滑移,所述接触式间隙传感器设于所述下支承件并与所述导柱的下端接触。[0023]进一步地,一动模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机架远离所述定座体的一端,一导杆的一端与所述动模驱动机构连接并驱动所述动座体往复运动,所述传感器为扭矩传感器并设于所述导杆或所述动模驱动机构。[0024]进一步地,所述矫正机构固定于所述动座体的下方并与所述动座体联动地沿所述导轨滑移,所述矫正机构具有与所述动座体固定连接的一上支承件和与所述上支承件连接的一矫正驱动机构,所述矫正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上支承件调节所述动座体于上下方向的位移。[0025]进一步地,当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为一矫正电机时,所述矫正机构具有一下支承件与所述动座体联动地沿所述导轨滑移,所述上支承件位于所述下支承件和所述动座体之间,所述矫正电机与所述下支承件固定并驱动所述上支承件调节所述动座体于上下方向的位移;当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为气缸或油缸时,所述气缸或油缸具有至少一容置腔和一活塞设于所述上支承件与所述下支承件之间,所述活塞对应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活塞与所述上支承件连接并驱动所述上支承件调节所述动座体于上下方向的位移。[0026]进一步地,所述动座体具有一重心,所述传感器设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传感器相对另一所述传感器靠近所述定座体,所述矫正机构具有一矫正驱动机构位于所述重心靠近所述定座体的一侧并驱动所述动座体于上下方向的位移。[0027]以及一种注塑机装置,包括:[0028]一机架;[0029]至少一导轨,固定于所述机架;[0030]至少两个导柱,每一所述导柱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机架;[0031]一定座体,设于所述机架的一端,每一所述导柱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定座体;[0032]一动座体,与所述定座体相正对设置,设有对应收容所述导柱的至少两个收容孔,所述动座体沿所述导柱相对所述定座体滑移,所述动座体具有一预设倾斜角度值;[0033]至少一矫正机构位于所述动座体和所述导轨之间,所述矫正机构调节所述动座体于上下方向的位移并调节所述动座体的倾斜角度;[0034]至少一传感器与一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判断所述传感器对应的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值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0035]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为倾角传感器;或所述传感器至少设有两个且沿所述动座体的滑移方向或上下位移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控制器通过判断两个所述传感器对应的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值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0036]进一步地,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值为零,一个所述传感器相对另一个所述传感器靠近所述定座体,两个所述传感器位于同一水平高度。[0037]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为间隙传感器,两个所述间隙传感器检测所述导柱与所述收容孔内壁之间的间隙值,和/或所述动座体和所述矫正机构之间的间隙值,和/或所述矫正机构和所述导轨之间的间隙值,所述控制器根据两个所述间隙传感器检测的间隙变化量得到所述动座体的倾斜角度值;或所述传感器为高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根据两个所述高度传感器在不同高度的高度变化量得到所述动座体的倾斜角度值。[0038]进一步地,所述动座体具有一重心,所述矫正机构具有至少一矫正驱动机构,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位于所述重心靠近所述定座体的一侧调节所述动座体的倾斜角度。[0039]进一步地,所述矫正机构固定于所述动座体的下方与所述动座体联动地沿所述导轨滑移,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具有两个并沿所述动座体的滑移方向分别位于所述重心的两侧,两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分别调节所述动座体的倾斜角度,所述矫正机构具有至少一上支承件,两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上支承件调节所述动座体的倾斜角度。[0040]进一步地,当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为一矫正电机时,所述矫正机构具有一下支承件与所述动座体联动地沿所述导轨滑移,所述上支承件位于所述下支承件和所述动座体之间,所述矫正电机与所述下支承件固定并驱动所述上支承件调节所述动座体于上下方向的位移;当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为气缸或油缸时,所述气缸或油缸具有至少一容置腔和一活塞设于所述上支承件与所述下支承件之间,所述活塞对应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活塞与所述上支承件连接并驱动所述上支承件调节所述动座体于上下方向的位移。[0041]进一步地,所述动座体具有沿所述动座体的滑移方向并分别位于所述重心的两侧的两个支承位置,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具有两个并分别对应两个所述支承位置设置,两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单独向上对所述支承位置施加支承力,相应调节所述动座体的倾斜角度。[0042]进一步地,所述动座体具有一动模座、与所述动模座靠近所述定座体的一端固定连接的一第一模具,所述动模座靠近所述定座体一侧具有一端面,一延伸部与所述动模座固定,或与所述动模座一体成型,所述延伸部超出所述端面并延伸至所述重心与所述定座体之间,一个所述支承位置位于所述延伸部并位于所述重心靠近所述定座体一侧,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应所述支承位置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下方。[0043]进一步地,所述矫正机构具有一调节机构和至少一矫正驱动机构,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矫正驱动机构连接,并调节所述矫正驱动机构沿所述动座体的滑移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相应调节所述动座体的倾斜角度。[0044]进一步地,所述矫正机构具有一上支承件,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一调节电机、与所述调节电机连接的一调节螺杆,所述调节电机和所述上支承件均固定于所述动座体,所述调节螺杆与所述矫正驱动机构连接,并调节所述矫正驱动机构沿所述动座体的滑移方向往复移动。[004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46]通过设置所述传感器检测不同部件之间的间隙以及接触力,并对应所述传感器设置所述预设间隙值以及所述预设接触力值,使得所述控制器可以通过判断所述传感器对应的检测值是否符合相应的预设值并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调节所述动座体,从而可以更加实时准确的得知所述动座体是否对所述导柱产生作用力,并相应调控所述动座体以减少所述导柱所受的作用力,实现自动化控制,无需人工调节,减小所述矫正机构的调节误差,使所述矫正机构对所述动座体的调节高度更加准确,无需人工估算或者反复试验得出所述动座体的调节高度即可实时准确得知动座体的下沉高度或倾斜程度,降低人工成本并且提高生产效率,使得所述动座体的调节高度与实际下沉高度以及倾斜高度更加吻合,较大的减少所述动座体对所述导柱产生的作用力,使得所述动座体和所述导柱磨损更少,提高所述导柱和所述动座体的使用寿命,并相应提高所述注塑机装置的使用寿命。此外,当所述传感器设有多个时,所述控制器可以根据多个所述传感器的检测值共同判断并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通过多重判断使得最终所述动座体的移动位置更加准确。【附图说明】[0047]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注塑机装置的立体图;[0048]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注塑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0049]图3为图1中装置主体的立体图;[0050]图4为图3沿a-a的剖视图;[0051]图5为图3沿b-b的剖视图;[0052]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矫正机构的立体分解图;[0053]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矫正机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0054]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矫正机构的部件图;[0055]图9为传感器为间隙传感器时的控制流程图;[005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间隙传感器设于到动模座时装置主体的剖视图;[0057]图11为图10的放大图;[005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间隙传感器设于到动模座的结构示意图;[0059]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为力量传感器时装置主体的剖视图;[0060]图14为图13的放大图;[0061]图15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为力量传感器时的控制流程图;[0062]图16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为扭矩传感器时装置主体的立体图;[0063]图17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为扭矩传感器时的控制流程图;[0064]图18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为应变传感器时装置主体的立体图;[0065]图19为图18沿c-c的剖视图;[0066]图20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为应变传感器时的控制流程图;[0067]图21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检测动模座是否倾斜时装置主体的剖视图;[0068]图22为图21的放大图;[0069]图23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传感器检测动模座是否倾斜时的控制流程图;[0070]图24为动模座不具有第一模具和具有第一模具时的重心变化示意图。[0071]图25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矫正机构相对动座体可移动时装置主体的立体图;[0072]图26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矫正机构相对动座体可移动时矫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73]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0074][0075]【具体实施方式】[0076]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77]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注塑机装置100包括一机壳1和一装置主体2,一控制器3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控制所述注塑机装置10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3 也可以为设置在其他位置),所述装置主体2包括机架21,水平正对设置的二导轨2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轨24可以为一个);四根导柱2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柱25可以为两个或三个),相邻的两所述导柱25正对设置;一定座体22,固定于所述机架 21的右端,所述定座体22包括固定于所述机架21右端的一定模座221、与所述定模座221 固定的一第二模具222,每根所述导柱25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机架21的左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定模座221;一动座体23,与所述定座体22正对设置,所述动座体23包括一动模座231、与所述动模座231靠近所述定座体22的一端固定连接的一第一模具232,所述动模座231的四周设有对应所述导柱25的四个收容孔23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收容孔234的数量对应所述导柱2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三个),所述动模座231设有套在对应所述导柱25 外的四个导套23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套233的数量对应所述导柱2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三个),所述导套233位于所述收容孔234内,一动模驱动机构(未标号)固定于所述机架21远离所述定座体22的一端,所述动座体23在所述动模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在所述导柱25上相对所述定座体22来回滑移,来实现合模与开模,所述动模驱动机构为电机2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动模驱动机构可以为气缸或油缸),一导杆的一端与所述电机26 连接并驱动所述动座体23往复运动,所述导杆为螺杆27;二矫正机构28(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矫正机构28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其他数量),固定于所述动座体23的下方,并位于所述动座体23和所述导轨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矫正机构28也可以设于所述动座体23上方),支承所述动座体23的重量,所述矫正机构28与所述控制器3连接以调节所述动座体23于上下方向的位移,并与所述动座体23联动地沿所述导轨24滑移,减轻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对所述导柱25的作用。一传感器29与所述控制器3连接,所述控制器3根据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判断所述动座体23是否下沉以及是否对所述导柱25产生所用力,从而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调节所述动座体23于上下方向的位移。通过设置所述传感器29,可以实时准确得知动座体23的下沉高度或倾斜程度,使得所述动座体23的调节高度与实际下沉高度以及倾斜高度更加吻合,从而减小甚至消除各连接机构之间具有的磨损,提高所述导柱25和所述动座体23的使用寿命。[0078]如图3、图6和图7所示,每一所述矫正机构28具有一上支承件28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承件281也可以设有两个以上),与所述动模座231固定并与所述动座体23联动地沿所述导轨24滑移,所述动模座231具有一端面2311,所述上支承件281靠近所述定座体 22一侧具有超出所述端面2311的一延伸部2814(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2814也可以固定于所述动模座231上或与所述动模座231一体成型,以使所述矫正机构29对所述动座体 23产生作用力),所述延伸部2814对应于所述第一模具232下方;一下支承件282,位于所述导轨24的上方,并位于所述上支承件281的下方与所述动座体23联动地沿所述导轨24滑移;多个矫正驱动机构,与所述上支承件281连接并驱动所述上支承件281调节所述动座体23于上下方向的位移,所述动座体23具有用于所述矫正机构28支承的支承位置q,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于所述支承位置q对所述动模座施加支承力调节所述动座体23于上下方向的位移,所述支承位置q相应为所述矫正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作用力位置。所述上支承件281 和所述下支承件282均为板状结构,以增大所述动座体23的接触面积使的动座体23的位移更加平稳。[0079]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为多个气缸28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也可以为油缸或者矫正电机),所述每一所述气缸283包括一容置腔2831 和对应收容于所述容置腔2831内的一活塞2837,所述活塞2837与所述上支承件281固定并驱动所述上支承件281调节所述动座体23于上下方向的位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活塞2837也可以与所述上支承件281抵接或者为其他方式的连接),所述下支承件282上设有多个所述容置腔283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腔2831也可以设有一个,所述容置腔2831可以设置在所述上支承件281或所述上支承件281与所述下支承件282之间)。[0080]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上支承件281位于所述容置腔2831的上方,其一侧壁设有一卡持部2811,所述卡持部2811的侧壁开设有二通孔2812,用于收容固定所述上支承件281与所述动座体23的固定件(未图示),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一附板2813,可以对所述动座体23 的侧壁底边进行遮蔽保护。[0081]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下支承件282的第二侧壁2824设有与所述卡持部2811对应的凸出部2825,所述凸出部2825与所述卡持部2811相配合,所述容置腔2831的数量为八个,每两个所述容置腔2831为一容置腔组,在所述下支承件282的宽度方向,每一所述容置腔组内的二容置腔2831到所述下支承件282的第一侧壁2821的距离相等,第一容置腔组2832到所述第一侧壁2821的距离d1小于第二容置腔组2833到所述第一侧壁2821的距离d2,在所述下支承件282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容置腔组2832与第三容置腔组2834对称,所述第二容置腔组2833与第四容置腔组2835对称,所述第三容置腔组2834和部分所述第四容置腔组2835均位于所述延伸部2814下方。多个所述气缸283为八个,所述活塞2837对应设有八个,八个所述活塞2837分别安装在每一所述容置腔2831中,所述控制器3驱动所述气缸283 调节所述动座体23于上下方向位移对称设置的气缸283可以保证动座体23受力平衡。[0082]如图6和图7所示,每一所述活塞2837与所述上支承件282间设有一垫圈2838,避免所述活塞2837与所述上支承件282直接接触而磨损,延长所述活塞2837的使用寿命。[0083]如图6和图8所示,每一所述容置腔组内的二所述容置腔2831间均设有一通气孔2836,所述第一容置腔组2832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组2833相邻的两所述容置腔2831间设有一所述通气孔2836,所述第三容置腔组2834与所述第四容置腔组2835相邻的两所述容置腔2831间设有一所述通气孔2836,所述下支承件282的所述第一侧壁282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进气孔2822和一第二进气孔2823,所述第一进气孔2822与所述下支承件282最左端的所述容置腔2831相通,所述第二进气孔2823与所述下支承件282最右端的所述容置腔2831相通,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孔2822和所述第一容置腔组2832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组2833内的所述通气孔2836,来实现所述下支承件282左侧的四个所述气缸283提供气压的目的,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2823和所述第三容置腔组2834与所述第四容置腔组2835内的所述通气孔2836,来实现所述下支承件282右侧的四个所述气缸283提供气压的目的。[0084]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下支承件282的两侧和中间分别设有滚动轴承28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滚轮或其他滚动部件),所述滚动轴承285在所述导轨24上表面滚动,降低所述矫正机构28在所述导轨24上来回运动时的阻力。[0085]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动座体23的下方设有一杠杆千分表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用于检测高度的仪表),当通过气压调整所述动座体23竖直方向的高度时,所述杠杆千分表4可以检测所述动座体23的高度,以便控制进气量,将所述动座体23调整至合适高度。[0086]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进气孔2822和所述第二进气孔2823分别收容有一进气管 284,所述进气管284的另一进气端设置有气压止逆阀(未图示),用以防止所述气缸283内的气压降低,导致所述动座体23高度的下降,从而稳定所述动座体23的高度,保证了注塑产品的精度。[0087]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传感器29为间隙传感器291,所述间隙传感器291用于检测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的间隙,从而得到相应的检测值。所述间隙传感器 291设于所述动座体23外以方便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安装,此时所述间隙传感器291检测所述间隙传感器291与所述导柱25之间的间隙值等于或大于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间隙传感器291也可以设在所述动座体23上,如设在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上或设在所述导柱 25上,以直接检测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的间隙。[0088]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隙传感器291设有一个并为接触式间隙传感器29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间隙传感器291也可以设有多个,所述控制器3通过多重判断以减小检测误差,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有利于节约所述接触式间隙传感器291的安装空间,所述接触式间隙传感器291设于所述动座体23和所述定座体22之间,且邻近所述第一模具232,并设于所述下支承件282并与所述导柱25的下端接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间隙传感器291 也可以为非接触式间隙传感器291位于所述导柱25的下方,而无需与所述导柱25接触,如红外测距传感器,以及所述间隙传感器291也可以设于所述导柱25的上方),从而检测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的间隙值。300n。当所述动座体23不具有第一模具232时,所述动座体23的重心p即为所述动模座231 的重心p。当所述动座体23下沉时,为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整体位移高度,两个所述支承位置q分别位于所述重心p的两侧,两个所述气缸283对应两个所述支承位置q位于所述延伸部2814的下方,此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两个所述气缸283分别驱动所述动座体23,假设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所述支承位置q与所述重心p之间的距离l1为1m,位于所述重心p 右侧的所述支承位置q与所述重心p之间的距离l2为1m,所述控制器3控制两个所述气缸283 在所述重心p两侧的力矩平衡,使得所述动座体23得以整体向上位移,并且所述重心p两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总支承力大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即位于所述重心p 左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可以为120n,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相应为120n,此时所述重心p两侧的力矩相同,并且总支承力大于200n。当所述动座体23被调节至所述间隙传感器291的检测值为所述预设间隙值时,即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可以为100n,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相应为100n,以保证所述动座体23 高度不变。[0094]当所述动座体23具有所述第一模具232时,所述动座体23的重心p相对所述动模座231 的重心p右移,为方便说明,设定所述重心p位置位于所述动模座231外。为调控所述动座体23整体向上位移,同理,为调节具有所述第一模具232的所述动座体23的整体位移高度,两个所述支承位置q分别位于右移后的所述重心p的两侧,两个所述气缸283对应两个所述支承位置q位于所述延伸部2814的下方,此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两个所述气缸283分别驱动所述动座体23,假设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所述支承位置q与所述重心p之间的距离l1为 2m,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所述支承位置q与所述重心p之间的距离l2为1m,所述控制器3 控制两个所述气缸283在所述重心p两侧的力矩平衡,使得所述动座体23得以整体向上位移,并且所述重心p两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总支承力大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即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可以为180n,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可以为360n,此时所述重心p两侧的力矩相同,并且总支承力大于500n。直至所述间隙传感器291的检测值为所述预设间隙值,而后使得所述重心p两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总支承力等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即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为167n,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为333n,以保证所述动座体23高度不变。其中,所述控制器3可以控制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气缸283同时调节所述动座体23,同理,所述控制器3也可以控制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气缸283 同时调节所述动座体23,使得所述矫正机构28相应调节所述动座体23。[0095]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仅设有一个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可以位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心p的正上方或正下方,此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整体上移,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与所述重心p方向相反并且大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直至所述间隙传感器291的检测值为所述预设间隙值,而后使得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等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以保证所述动座体23高度不变。[0096]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0至12所示,所述间隙传感器291也可以对应于所述收容孔234 固定在所述动模座23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间隙传感器291也可以设在所述导套上),所述间隙传感器291设有两个位于所述收容孔234的轴向两端,两个所述间隙传感器291穿过所述导套233并与所述导柱25的下端接触,所述导套233具有相应的让位空间供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安装,此时,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可以直接检测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与所述导柱25 之间的间隙,无需等到所述导柱25变形后才检测,使得所述控制器3可以即时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上下位移,防止所述导柱25受力变形及磨损。[0097]如图13至图20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29可以为力量传感器292,或扭矩传感器293,或应变传感器294,或其他所述传感器29,在此不一一列举,以检测所述导柱 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的接触力,从而得到相应的检测值。[0098]如图13至图15所示,当所述传感器29为力量传感器292时,所述力量传感器292设于所述导套233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力量传感器292也可以设于所述导柱25上),此时所述力量传感器292检测所述导柱25对所述收容孔234内壁的接触力值等于或大于零。所述力量传感器292设于所述导套233上,所述导套233相对所述动模座231尺寸更小,相应的,在所述导套233上加工以及安装所述力量传感器292更加简单方便,同时有利于所述力量传感器292的安装,以及方便所述力量传感器292拆卸更换,此外,此时所述力量传感器292跟随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而移动,使得所述导柱25在滑移行程中受到更多的保护,进一步提高所述导柱25和所述动座体23的使用寿命。[0099]如图15所示,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具有一预设接触力值,所述预设接触力值为在所述控制器3中设定的当所述动座体23未对所述导柱25产生作用力时的基准值,所述预设接触力值可以为一个数值或者一个范围值,以所述动座体23未对所述导柱 25产生作用力为准。所述动座体23由于重力作用下沉或倾斜,使得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接触并产生接触力变化,因此,所述控制器3可以通过判断所述力量传感器 292对应的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接触力值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如设定所述预设接触力值为零,当所述力量传感器292检测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的接触力值大于零时,所述控制器3判断所述动座体23下沉,则所述控制器3相应控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上支承件281调节所述动座体23整体向上位移,直至所述力量传感器292的检测值为零,以较大的减少所述动座体23对所述导柱25产生的作用力,防止所述动座体23 和所述导柱25磨损,提高所述导柱25和所述动座体23的使用寿命。[0100]如图16至图17所示,当所述传感器29为扭矩传感器293时,所述扭矩传感器293设于所述电机2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扭矩传感器293也可以设于所述螺杆27上)。由于所述导柱25受到所述动座体23的作用力后,所述导柱25和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具有接触力并相应产生摩擦力,相应的所述电机26的扭矩则变大以使得所述螺杆27具有更大的驱动力驱动所述动座体23往复运动,因此,通过检测所述电机26的扭矩可以检测所述螺杆27对所述动座体23的驱动力变化量进而检测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接触力。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具有所述预设接触力值,所述预设接触力值为在所述控制器3中设定的当所述动座体23未对所述导柱25产生作用力时的基准值,所述预设接触力值可以为一个数值或者一个范围值,以所述动座体23未对所述导柱25产生作用力为准。所述动座体23由于重力作用下沉或倾斜使得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 内壁接触并产生接触力变化,同时使得摩擦力变化,因此,所述控制器3可以通过判断所述扭矩传感器293对应的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接触力值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如设定所述预设接触力值为零,当所述扭矩传感器293检测所述螺杆27的驱动力变化量大于零时,说明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之间具有摩擦力,使得所述螺杆27需要更大的驱动力去推动所述动座体23运动,因此所述控制器3相应控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上支承件281调节所述动座体23整体向上位移,直至所述扭矩传感器293的驱动力变化量的检测值为零。[0101]如图18至图20所示,当所述传感器29为所述应变传感器294时,每一所述导柱25设有六个所述应变传感器294并显露于所述导柱25的外表面以方便安装所述应变传感器294安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柱25也可以设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应变传感器294),沿所述导柱25的截面的相对两端均间隔设有三个所述应变传感器29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应变传感器294也可以位于所述导柱25的下端,所述导柱25的下端为所述导柱25变形量较大的位置以明显检测出所述导柱25的变形量),三个所述应变传感器294沿所述导柱25 的轴向方向呈直线分布。由于所述导柱25受到所述动座体23的作用力后,所述导柱25发生变形,通过检测所述导柱25在不同部位的变形量,从而检测所述导柱25在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相应检测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接触力,并且由不同部位的检测数据共同判断所述导柱25的受力情况可以减小检测误差,且多个所述应变传感器294沿所述导柱25的轴向方向呈直线分布,以消除所述应变传感器294在所述导柱25不同位置不同高度上的误差,减小检测误差,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进而使得所述控制器3更加准确判断所述矫正机构28是否调节到位。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具有所述预设接触力值,所述预设接触力值为在所述控制器3中设定的当所述动座体23未对所述导柱25产生作用力时的基准值,所述预设接触力值可以为一个数值或者一个范围值,以所述动座体23 未对所述导柱25产生作用力为准,每一所述应变传感器294对应一所述预设接触力值。设定所述预设接触力值为零,当多个所述应变传感器294检测所述导柱25的变形量均大于零时,则所述控制器3判断由于所述动座体23下沉,使得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之间产生接触力并且使得所述导柱25变形,因此所述控制器3相应控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上支承件281调节所述动座体23整体向上位移,直至多个所述应变传感器294对应的检测值为零。[0102]在其他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动座体23下沉或倾斜增加对所述矫正机构28的压力,造成所述动座体23与所述矫正机构28之间的间隙以及接触力发生变化,因此,所述传感器29也可以相应检测所述动座体23和所述矫正机构28之间的间隙以及接触力,从而得到相应的检测值,所述预设间隙值和所述预设接触力值则对应为当所述动座体23未对所述导柱25产生作用力时,所述动座体23和所述矫正机构28之间的基准值,此时所述传感器29可以设在所述动座体23的底端或者所述矫正机构28的顶端,使得所述传感器29可以检测所述动座体 23和所述矫正机构28之间的间隙以及接触力;此外,由于所述动座体23下沉或倾斜并相应增加对矫正机构28的压力,进而增加对所述导轨24的压力,造成所述矫正机构28与所述导轨24之间的间隙以及接触力发生变化,因此,所述传感器29也可以检测所述矫正机构28和所述导轨24之间的间隙以及接触力得到相应的检测值,所述预设间隙值和所述预设接触力值则对应为当所述动座体23未对所述导柱25产生作用力时,所述矫正机构28和所述导轨24 之间的基准值,所述传感器29可以设在所述矫正机构28的底端或者所述导轨24的顶端,使得所述传感器29可以检测所述矫正机构28和所述导轨24之间的间隙以及接触力。[0103]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具有不同检测功能的所述传感器29共同检测所述动座体 23是否对所述导柱25产生作用力,使得所述控制器3可以根据多个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共同判断并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通过多重判断以减小检测误差,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进而使得所述控制器3更加准确判断所述矫正机构28是否调节到位,最终使得所述动座体 23的移动位置更加准确。如可以同时设置具有检测间隙值的所述传感器29和具有检测接触力值的所述传感器29,具体的,可以同时设置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和所述力量传感器292,所述间隙传感器291用于检测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的间隙得到相应的检测值,所述力量传感器292用于检测所述导柱25与对应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的接触力得到相应的检测值。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所述传感器29也可以设置为既可以检测间隙值又可以检测接触力值的结构,即是说所述传感器29集成了用于检测间隙值的传感器 29和用于检测接触力值的所述传感器29,如所述传感器29集成了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和所述力量传感器292。[0104]进一步地,由于所述固定端受到约束力并相对所述自由端更加稳定,因此,所述自由端相对所述固定端更加容易下沉从而导致所述动座体23容易发生倾斜,且所述动座体23的自由端具有所述第一模具232,所述自由端相对所述固定端的下沉高度更大更明显,同时使得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更大,当所述动座体23发生倾斜时,所述动座体23除所述重心 p外的各部位的位置以所述重心p旋转,并沿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方向位移。如图21至图 22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29设有至少两个并间隔设置形成连线,使得所述控制器3可以通过两个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相应判断所述动座体23是否倾斜,并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驱动所述动座体23于上下方向位移并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使得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变小,减少所述动座体23由于倾斜而对所述导柱25产生的作用力,防止所述动座体23和所述导柱25磨损,提高所述导柱25和所述动座体23的使用寿命。因此,两个所述传感器29的位置设置为当所述动座体23倾斜时可以发生偏移的位置,也就是说两个所述传感器29沿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方向或上下位移方向上设置,进一步地,其中一个所述传感器29相对另一所述传感器29靠近所述定座体22,以使得两个所述传感器 29所在的位置发生明显变化,有利于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更加准确且变化更加明显,方便所述控制器3更加准确判断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程度,以及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调节动座体23的上下位移高度。其中,两个所述传感器29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够共同判断所述动座体23是否倾斜即可,如两个所述传感器29均为所述间隙传感器291,或者均为所述力量传感器292,或者均为高度传感器,或者一所述传感器29为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另一所述传感器29为所述力量传感器292,等等,在此不一一举例。[0105]如图21至图22所示,所述传感器29设有四个并均为所述间隙传感器291检测所述导柱 25与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的间隙值,四个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对应于所述收容孔234固定在所述动模座231,四个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分别为第一间隙传感器2911、第二间隙传感器2912、第三间隙传感器2913和第四间隙传感器2914,所述第一间隙传感器2911和所述第四间隙传感器2914沿所述收容孔234内壁的轴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收容孔234内壁的顶端,所述第二间隙传感器2912和所述第三间隙传感器2913沿所述收容孔234内壁的轴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收容孔234内壁的底端,具体的,所述第一间隙传感器2911和所述第二间隙传感器2912位于所述收容孔234内壁的轴向右端,所述第三间隙传感器2913和所述第四间隙传感器2914位于所述收容孔234内壁的轴向左端。所述导柱25与所述收容孔234内壁之间具有所述预设间隙值,每一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对应一所述预设间隙值,所述控制器 3通过判断四个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对应的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间隙值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设定四个所述间隙传感器291对应的所述预设间隙值均为0.05,当所述动座体 23仅下沉时,所述第一间隙传感器2911和所述第四间隙传感器2914的检测值均发生变化并小于0.05,所述第二间隙传感器2912和所述第三间隙传感器2913的检测值均发生变化并大于0.05,此时,所述控制器3相应控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调节所述动座体23,最终使得四个所述间隙传感器291的检测值对应符合所述预设间隙值;当所述动座体23仅倾斜时,所述第一间隙传感器2911和所述第三间隙传感器2913的检测值均发生变化并小于0.05,所述第二间隙传感器2912和所述第四间隙传感器2914的检测值均发生变化并大于0.05,此时,所述控制器3相应控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调节所述动座体23,最终使得四个所述间隙传感器291 的检测值对应符合所述预设间隙值;当所述动座体23在下沉同时发生倾斜时,所述第一间隙传感器2911的检测值小于所述第四间隙传感器2914的检测值并且均小于0.05,所述第二间隙传感器2912的检测值大于所述第三间隙传感器2913的检测值并均大于0.05,此时,所述控制器3相应控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调节所述动座体23,最终使得四个所述间隙传感器291 的检测值分别对应所述预设间隙值。[0106]如图24所示,为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所述支承位置q至少具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重心p的两侧,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具有两个并分别对应两个所述支承位置q设置,所述控制器3控制两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单独向上对所述支承位置q施加支承力,相应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最终使得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符合对应的预设值。[0107]如图24所示,设定所述动模座231的重力为200n,所述第一模具232的重力为300n,所述重心p位于所述动模板23外,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所述支承位置q与所述重心p之间的距离l1为2m,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所述支承位置q与所述重心p之间的距离l2为1m。当所述动座体23仅发生倾斜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方向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方向相反,两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总支承力等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并且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力矩大于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力矩,即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为125n,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为375n,使得所述动座体23的所述自由端相对所述固定端逆时针方向旋转,以减小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使得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达到对应的预设值,进而使得所述动座体23不发生倾斜或者使得倾斜角度a变小,以使得所述动座体23对所述导柱25的作用力变小,当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达到对应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力矩等于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力矩,即位于所述重心 p左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为167n,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所述气缸 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为333n。当所述动座体23在下沉同时发生倾斜时,两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总支承力大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以使所述动座体23整体向上位移,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力矩大于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力矩,即位于所述重心 p左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为135n,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所述气缸 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为405n,使得所述动座体23的所述自由端相对所述固定端逆时针方向旋转,以减小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进而使得所述动座体23不发生倾斜或者使得倾斜角度a变小,以使得所述动座体23对所述导柱25的支承力变小,直到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达到对应的预设值,此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力矩等于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力矩,以及两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总支承力等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即位于所述重心p左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为167n,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的所述气缸283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为333n,以防止所述动座体 23下沉和倾斜。在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的过程中,两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分别驱动所述动座体23在所述重心p两侧以不同的高度位移,最终使得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符合对应的预设值,从而使得动座体23整体受力更加平衡。[0108]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承件281可以设有两个以上,此时,两个所述上支承件281 沿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方向分别位于所述重心p的两侧,每一所述上支承件281对应与至少一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连接,两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分别对应驱动所述上支承件281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使得所述动座体23可以于所述重心p两侧分别受力,并使得所述导柱25所受的作用力更小,减小所述动座体23和所述导柱25的磨损,同时使得两个所述上支承件281分别具有不同的支承力,以使所述动座体23在沿倾斜方向上以不同的位移高度调节,使得两个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分别达到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值,从而使得所述动座体 23整体更加平衡,此外,两个所述上支承件281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矫正驱动机构连接,有利于将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的驱动力集中于对应的所述上支承件281,并作用于所述动座体23的对应位置,减小能量损失。[0109]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矫正驱动机构沿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方向相对所述动座体23可移动,并可移动到不同的所述支承位置q,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相应调节所述动座体23,此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可以设置更少甚至只需设置一个,即可适应所述动座体23的重心p位置变化,相应调节所述动座体23,无需设置多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以保证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得以适应所述动座体23的重心p位置变化,减少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的数量设置,节约关于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的成本。所述控制器3可以控制一个或多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相对所述动座体23移动,并相应调节所述动座体23。[0110]当所述控制器3仅控制一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调节所述动座体23时,如图24所示,当所述动座体23仅下沉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移动到所述重心p的正下方或正上方,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方向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方向相反,并且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大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使得所述动座体23整体向上位移,当所述控制器3判断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符合对应的预设值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等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以保证所述动座体23 高度不变;当所述动座体23倾斜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移动到所述重心p右侧,使得所述动座体23逆时针旋转以减小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直至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符合对应的预设值,使得所述控制器3判断所述动座体23不倾斜,此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移动到所述重心p的正下方或正上方,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方向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方向相反,并且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等于所述动座体23 的重力,以保证所述动座体23高度不变;当所述动座体23在下沉同时发生倾斜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移动到所述重心p右侧,使得所述动座体23逆时针旋转以减小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直至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符合对应的预设值,使得所述控制器3判断所述动座体23不倾斜,此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移动到所述重心p的正下方或正上方,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方向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方向相反,并且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大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使得所述动座体23整体向上位移,直至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符合对应的预设值,使得所述控制器3判断所述动座体23未下沉,此时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对所述动座体23的支承力等于所述动座体23的重力。[0111]如图25和图26所示,为所述矫正驱动机构沿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方向相对所述动座体23可移动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矫正机构28还包括一调节机构286,所述调节机构286 包括一调节电机2861、与所述调节电机2861连接的一调节螺杆286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286也可以为气缸或油缸,或者其他驱动机构),所述调节电机2861和所述上支承件281均固定在所述动模座231上,所述调节螺杆2862穿过所述下支承件282,并调节所述下支承件282沿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方向往复移动,所述下支承件282设有两个所述容置腔2831,所述活塞2837对应所述容置腔2831设有两个。所述上支承件281未设有所述卡持部2811,使得所述上支承件281与所述下支承件282未配合形成联动,当所述调节机构286 调节所下支承件282时,所述下支承件282相对所述上支承件281沿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方向移动,两个所述气缸283相应移动并可移动到不同的所述支承位置q。针对所述动座体23 下沉和/或倾斜的情况,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调节电机2861,所述调节螺杆2862调节所述下支承件282沿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方向移动,使得其中一所述气缸283移动到对应的所述支承位置q,所述控制器3相应控制所述气缸283对所述上支承件281产生向上的支承力,以调节所述动座体23,使得最终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符合相应的预设值。当所述动座体 23的重心p位于所述动模座231的外侧并靠近所述定座体22一侧时,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气缸283相应位于所述延伸部2814下方相应调节所述动座体23。[011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29也可以通过检测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来判断所述动座体23是否倾斜,此时所述动座体23具有一预设倾斜角度值,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值为在所述控制器3中设定的当所述动座体23未对所述导柱25产生作用力时的倾斜角度a的基准值,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值可以为一个数值或者一个范围值,以所述动座体23未对所述导柱 25产生作用力为准,所述控制器3通过判断所述传感器29对应的检测值是否符合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值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可以通过一个所述传感器29检测,也可以通过多个所述传感器29共同检测。其中,多个所述传感器29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所述控制器3能够根据多个所述传感器29 得出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值即可,如多个所述传感器29均为所述间隙传感器291,或者均为所述力量传感器292,或者均为高度传感器,或者一所述传感器29为所述间隙传感器 291,另一所述传感器29为所述力量传感器292,等等,在此不一一举例。通过所述传感器 29检测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来判断所述动座体23是否倾斜,使得所述控制器3可以直接通过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直接控制所述驱动机构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使得调节后的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值整体上与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值吻合,相应的在所述动座体23在多个位置上对所述导套233的作用力整体变得更小,则所述驱动机构的调节更准确,所述动座体23与所述导套233的整体磨损更小。[0113]当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通过一个所述传感器29检测时,所述传感器29为倾角传感器29或者其他可以检测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的所述传感器29,所述倾角传感291有利于节约所述接触式间隙传感器291的安装空间,且所述接触式间隙传感器291安装于所述矫正机构28,方便所述接触式间隙传感器291的安装设置,以及方便与所述矫正机构 28的电路布线设置;所述接触式间隙传感器291随着所述矫正机构28在所述导轨24上滑移,在此过程中,所述接触式间隙传感器291测得所述导柱25在不同位置的所述导柱25的变形量,使得所述控制器3相应在滑移过程中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上下位移以减小所述导柱25在所述动座体23滑移过程中所受的作用力,从而使得所述导柱25在更长行程上受到保护,进一步提高所述导柱25和所述动座体23的使用寿命,并且使得所述动座体23与所述定座体22合模时可以直接动作,无需等待所述动座体23调整,提高生产效率。[0119](4)所述导套233位于所述收容孔234内,所述力量传感器292设于所述导套233,所述导套233相对所述动模座231尺寸更小,相应的,在所述导套233上加工以及安装所述力量传感器292更加简单方便,同时有利于所述力量传感器292的安装以及方便所述力量传感器292拆卸更换,此外,此时所述力量传感器292跟随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而移动,使得所述导柱25在滑移行程中受到更多的保护,进一步提高所述导柱25和所述动座体23的使用寿命。[0120](5)所述传感器29设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传感器29相对另一所述传感器29靠近所述定座体22,使得所述传感器29设置形成连线,所述控制器3可以通过两个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相应判断所述动座体23是否倾斜,并相应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驱动调节所述动座体 23,使得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变小,减少所述动座体23由于倾斜而对所述导柱25产生的作用力,防止所述动座体23和所述导柱25磨损,提高所述导柱25和所述动座体23的使用寿命。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位于所述重心p右侧并驱动所述动座体23于上下方向的位移,从而使得向右下倾斜的所述动座体23以逆时针方向旋转以减小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使得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达到对应的预设值,以使得所述动座体23对所述导柱25的作用力变小。[0121](6)通过所述传感器29检测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来判断所述动座体23是否倾斜,使得所述控制器3可以直接通过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直接控制所述驱动机构调节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使得调节后的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值整体上与所述预设倾斜角度值吻合,相应的在所述动座体23在多个位置上对所述导套233的作用力整体变得更小,则所述驱动机构的调节更准确,所述动座体23与所述导套233的磨损更小。[0122](7)一个所述传感器29相对另一个所述传感器29靠近所述定座体22,使得两个所述传感器29所在的位置发生明显变化,有利于所述传感器29的检测值更加准确且变化更加明显;两个所述传感器29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使得两个所述传感器29与水平面平行,当所述动座体23倾斜时,两个所述传感器29随之发生倾斜,使得两个所述传感器29共同得出的关于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的检测值更加准确直观,无需所述控制器3做更多的计算才能判断出所述动座体23的倾斜角度a,方便所述控制器3控制所述矫正机构28调节所述动座体23,减少所述控制器3的运算量。[0123](8)所述调节机构286与所述矫正驱动机构连接,并调节所述矫正驱动机构沿所述动座体23的滑移方向往复移动,无需设置多个所述矫正驱动机构,以保证所述矫正驱动机构得以适应所述动座体23的重心p位置变化,减少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的数量设置,节约关于所述矫正驱动机构的成本。[0124]实用新型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